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

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

《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是褚建平、王希武、王鴻鳴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
  • 作者:褚建平、王希武、王鴻鳴
  •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8307-4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依據,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修志為用、質量第一的編纂原則,力求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統一。二、本志根據社會分工的實際,堅持按行業分類,橫排豎寫,層次結構採取編章節目體。概述、大事記在前;專志設自然地理建置、體制改革、經濟、經營管理、政治、科教文衛、社會、人物8編,共57章272節;志後設附錄、索引。

作品目錄

封面
紅興隆農墾志
《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編纂委員會
分局辦公室、史志辦
總局史志辦公室
《紅興隆農墾志》(1986—2000)主要撰稿人員名單
攝影 打字
圖片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區劃圖
八五三農場雁窩島濕地(攝於2001年)。
1995年8月13日,省委書記岳歧峰(前排右一)在八五三農場視察。
2000年4月28日,省長宋法棠(前排左二)到二九一農場視察。總局黨委書記王玉林(前排右一)、分局黨委書記郭維和(前排右二)陪同。
2006年9月21日,省長張、左己(左三)到五九七農場視察。總局黨委書記呂維峰(左二),分局黨委書記王有國(前排右二)、副書記陸書富(左四)陪同。
1999年8月7日,農業部副部長路明(前排右一)到八五三農場視察。
2009年8月30日,省長栗戰書(右一)視察五九七農場萬畝林果基地。分局局長賀天元(前排左一)陪同。
1996年6月23日,國務院副秘書長、八五三農場原副場長劉濟民到墾區調研,並為八五三建場40周年題詞:“遙想當年,風華正茂,氣香荒原,共鑄北大荒精神;譽滿天下,喜看今日,豪情猶存,志壯山河,再創現代化偉業功昭日月。”
1994年7月9日,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左一)到紅興隆體校視察。總局黨委書記王錫祿(右一)、管理局黨委書記穆玉盛(中)陪同。
2005年5月9日,副省長申立國(前排左二)到八五二農場視察。分局黨委書記王志威(前排中)、局長王有國(前排右二)陪同。
1991年,總局黨委書記王錫祿在八五三農場為抗洪搶險犧牲的王海林(後追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題詞: “老—代北大荒精神的結晶,新一代北大荒精神的象徵。”
1988年10月,在八五二農場工作過的著名詩人艾青在家中為前去採訪的墾區廣播電視工作者題寫:‘北大荒人’。
1995年4月17日,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版畫家晁楣回訪紅興隆,並題詞:“振興墾區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服務。”
1997年6月21日,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富春和全國婦聯原主席蔡暢之女李特特(中)回訪友誼農場。
1989年6月15日,省政協副主席、東北抗聯女戰士、原省長陳雷夫人李敏(右)到八五三農場尋找抗聯密營遺址。
1988年8月29日,著名作家魏巍(前排左二)等到八五三農場採風。
1994年8月12日,在北大荒生活和工作過的著名漫畫家丁聰(左一)和著名劇作家吳祖先(左二)在紅興隆賓館接受廣播電視局局長馮力的採訪。
1995年6月23日,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 目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右一)到紅興隆墾區採訪,向管理局 第一副局長姜夏(左一)了解農業發展情況。
1994年9月21日~23日,著名劇作家、電影《老兵新傳》編劇李輩訪問友誼、八五三農場,並題詞“億噸糧、千噸汗、百噸淚、十噸歌。”
1986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的著名暴雨預報專家、五九七農場高級氣象工程師蔡爾誠在觀雲測天。
1990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的五九七農場果樹育種專家、高級園藝師白琳在果園觀察“龍墾杏,’新品種生長情況。
1989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世界優秀農民”稱號的紅興隆科研所大豆育種專家胡國華(左)在研究室與同事共同探討大豆育種技術。
紅興隆科研所小麥育種專家梁甲農、大豆育種專家馮紫琅夫婦在記錄科研數據(攝於1987年)。
1998年5月1日,紅興隆中心醫院原黨委書記廉成章 (中)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分局黨委為他舉行頒獎儀式。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還有分局黨委副書記趙登臣(右二)、副局長白迎科(左二)、工會主席范濤(右一)、紀委書記『宣鐵富(左一)。
2000年6月15日,總局助理巡視員董世明(右)、分局局長王志威(中)參觀 第十一屆哈洽會紅興隆展台。
1993年9月5日,下鄉到北興農場的北京知青、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趙炎回訪 第二故鄉時演出節目。
1993年11月6日,國際馬拉松賽冠軍黎葉梅專程回到母校紅興隆體校,在教學樓竣工典禮上發言,並向母校贈送冠軍獎盃和獎牌。
1994年4月1日,八五三農場職工童舉從撫遠出發,開始環跑中國。圖為童舉跑到紅興隆局直時,由體校學陪跑。
1996年8月,由北京知青組成的北大荒知青合唱團訪問友誼農場。
1999年1月27日,分局機關幹部為基層捐書儀式。
1991年9月,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八五三農場演出以開發建設雁窩島的兩代人為生活原型創作的話劇《我的童年在黑土地》。
分局各路抗洪大軍在加固二九一段松花江大堤(攝於1998年)。
分局機關和局直單位幹部親臨松花江大堤奮力搶險(攝於1998年)。
民政部門工作人員’整理為受災戶捐贈的衣物(攝於1998年)。
友誼農場三分場一隊水稻工廠化育秧大棚採用微噴技術(攝於1997年)。
友誼農場長勢喜人的水稻(攝於2000年)。
友誼農場水稻收穫現場(攝於2000年)。
從1988年國家啟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到2000年,全分局總投資達5.87億多元用於土地治理、低產田改造等。這是工作人員在八五二農場四分場五隊大豆示範田查看作物長勢。
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大豆豐收(攝於1996年)。
友誼農場小麥種子田噴灌(攝於1995年)。
二九一農場大豆中耕、航化作業現場(攝於1998年)。
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小麥割曬(攝於1996年)。
友誼農場 第五管理區 第二作業站(原五分場二隊)大豆作物變數噴藥防病蟲害(攝於2004年7月)。
友誼農場林網化農田(攝於1999年)。
八五二農場四分場七隊曬場糧食攤曬(攝於1992年)。
農戶踴躍向紅興隆糧庫交糧(攝於1997年)。
曙光農場大馬力機械整地作業(攝於2008年)。
友誼農場撈雪催春(攝於1995年)。
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農具停放場(攝於1996年)。
由加拿大國際開發總署援建的八五二農場土壤、牧草、奶牛改良綜合項目於1984年在農場良種站開始實施。圖為1987年9月3日,雙方舉行草場改良設備交接儀式。
1998年5月12日,全省場縣共建水稻機械化現場會在友誼農場召開。
1999年5月3日—4日,總局在紅興隆分局召開現場會,將分局的水稻“六化建設”定為推進墾區農業發展的“跨世紀工程”。
曙光水泥廠化驗員在做產品化驗(攝於2000年)。
1997年6月,總局從義大利引進現代化麵粉加工設備,安裝在友誼農場糧油加工總廠。圖為生產車間一角。
紅興隆電業局職工及時維修線路,保證電力供應(攝於2000年)。
老柞山金礦“北大荒100-1”號採金船在河道上採金作業。
1988年建成投產的新誼糖廠。
友誼農場糧油加工總廠糧食烘乾塔(攝於1993年)。
1999年4月,紅興隆機械廠生產的“北大荒-12型”手扶拖拉機裝車外銷。
八五二農場白樺清選機械廠生產的清糧機熱銷國內外(攝於1992年)。
寶山農場現代農機管理服務中心(攝於2008年)。
江川農場草原豐美牛羊壯(攝於2009年)。
饒河農場肉牛繁育基地(攝於2005年)。
2005年10月建成投產的北大荒牛業有限公司10萬頭肉牛屠宰線。
友誼農場大鵝養殖基地(攝於2000年)
友誼農場鵝業有限公司加工屠宰車間(攝於1999年)。
寶山農場狐、貂養殖區(攝於2009年)。
八五二農場中加項目站奶牛場一角(攝於1991年)。
八五二農場場直肉牛育肥養殖基地(攝於2000年)。
曙光農場蘇立田種豬場(攝於1995年)。
二九一農場養殖戶在路邊放牧的絨山羊群(攝於1999年)。
友誼農場八分場王鳳庭家庭牧場飼養的梅花鹿(攝於1998年)。
1988年,八五二農場蛤蟆通水庫管理處邀請雲山農場打魚隊幫助冬捕時,一網捕魚量達9000公斤。
二九一農場優質高產、甜菜示範田(攝於2009年)。
五九七農場萬畝果園碩果纍纍(攝於2009年)。
八五二農場五分場二隊職工在採摘萬壽菊(攝於1996年)。
1998年、八五二農場二分場食用菌生產大戶王志強種植地栽木耳30萬袋,收入15萬元左右.
北興農場棚參種植基地(攝於2000年)。
八五二農場煤礦食用菌生產專業戶在採摘蘑菇(攝於1999年)。
紅興隆科研所對收穫的南瓜新品種進行分類研究(攝於1998年)。
各農場大力度調整種植業結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戶收入。八五二農場良種站職工正在晾曬面瓜條(攝於1987年)。
江川農場柳編製品(攝於1994年)。
紅興隆中心醫院(攝於2009年)。
農墾紅興隆分局局直辦公區(攝於2009年)。
紅興隆農墾城一角(攝於2009年)。
2008年分局建成的由幹部、工人和少兒三個活動中心組成的幸福家園。
環境優美的紅興隆分局老年公寓(攝於2009年)。
2002年10月1日建成的分局局直文化公園一角。
1994年12月2日,新建紅興隆電視塔投入使用。
紅興隆分局通信大樓(攝於1999年)。
1998年11月8日,紅興隆商貿城投入使用。
1993年7月1日,紅興隆局直地區 第一條水泥路——中心路開工典禮。
2006年11月8日,分局老年公寓落成開業慶典儀式。
八五二農場拆除泥草房建設新家園施工現場(攝於2008年6月)。
紅興隆 第一高級中學主樓(攝於2007年)。
199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紅興隆初級中學教學樓。
199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紅興隆農墾農業學校圖書館樓。
分局局直一小學生在春遊(攝於1995年)。
2000年5月,分局團委組織青少年開展“愛我家園,爭做文明使者”繪百米長卷活動。
2000年5月,分局團委組織青少年開展“愛我家園,爭做文明使者”活動。
分局局直一小學生運動會(攝於1996年)。
1990年9月7日,全省首屆“興隆杯”少年長跑越野賽在紅興隆體校開幕。開幕式上,少年兒童表演了歡快的歌舞和大型團體操。
分局局直幼稚園舞蹈隊在上體形課(攝於1995年)。
八五二農場蛤蟆通水庫(攝於1997年)。
鳥類的樂園——雁窩島(攝於1995年)。
分局境內的撓力河濕地(攝於1995年)。
1999年在友誼農場鳳林古城遺址出土的陶罐、陶豆。
2000年9月,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在友誼農場鳳林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時,揭露出的一座半地穴式大房址,面積約666平方米。
1998年7月,寶清縣文物管理所在五九七農場二十八隊西南採石山上發現溶洞,洞內藏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經專家鑑定,形成於3.6億年前,證明這一地區當時是淺海。溶洞已遭到破壞,蕩然無存。
1999年在友誼農場八分場七隊保全東城址出土的黑龍江最早的鐵犁鏵(漢魏時期),被考古學界譽為“龍江 第一犁”,現收藏於省博物館。
1991年7月,在饒河小南山出土的部分玉環、玉珠、玉塊。
冬醒 (五九七農場黨委宣傳部攝影幹事楊軍攝於紅興隆電廠。該作品1987年在全國“華美杯”攝影比賽中獲得惟一一等獎。)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地理建置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區域
第二節 地貌
第三節 土壤
第四節 山脈
第五節 水文
第六節 礦藏
第七節 野生動植物
第八節 氣候
第九節 自然災害
第二章 建置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局直地區
第四節 農場
第二編 體制改革
第一章 農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雙層經營體制的初建
第二節 農業體制改革的兩次反覆
第三節 農業經營體制五種形式並存
第四節 家庭農場土地租賃制
第二章 工商運建服體制改革
第一節 工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商業體制改革
第三節 交通運輸業體制改革
第四節 建築業體制改革
第五節 服務業體制改革
第三章 管理體制與勞動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節 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改革
第二節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節 勞動用工制度改革
第四節 工資分配製度改革
第四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節 醫療制度改革
第三節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第四節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編 經濟
第一章 農業
第一節 種植業結構調整
第二節 栽培
第三節 耕作
第四節 種子
第五節 肥料
第六節 農藥
第七節 植保
第九節 水稻開發
第十節 農業綜合開發
第十一節 農業風險互助
第二章 農機
第一節 農機隊伍
第二節 管理制度
第三節 田間標準化作業
第四節 耕作改制
第五節 農機更新
第六節 水田機械化
第七節 農機監理
第三章 畜牧漁業
第一節 畜禽養殖
第二節 良種繁育
第三節 三江白豬
第四節 疫病防治
第五節 畜產品加工與銷售
第六節 草原管理
第七節 漁業生產
第四章 水利
第一節 堤防與排灌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三節 水土保持
第四節 洪澇與乾旱治理
第五節 防汛
第六節 水利施工
第七節 水政管理
第五章 林業
第二節 林木種類與木材綜合利用
第三節 造林綠化
第四節 森林防火
第五節 果樹生產
第六節 林政管理與野生動物保護
第七節 林產品開發
第六章 工業
第一節 工業行業
第二節 市場開拓
第三節 企業管理
第四節 投資與技術改造
第七章 電力
第一節 電力設施
第二節 電力生產
第三節 電力供應
第四節 電力管理
第八章 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道路運輸管理
第三節 規費徵收
第九章 通信
第一節 通信設施
第二節 通信網路
第三節 通信業務
第十章 建設
第一節 機構沿革與發展歷程
第二節 城鎮建設與管理
第三節 公用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
第四節 建築施工與管理
第五節 房地產管理
第十一章 商業
第一節 商業網點與流通渠道
第二節 商業經營
第十二章 物資
第一節 物資供應
第二節 物資管理
第十三章 糧食
第一節 糧食管理
第二節 糧食交售
第三節 糧食三留
第十四章 對外經濟貿易
第一節 外貿體制
第二節 基礎建設
第三節 經濟技術合作
第四節 外貿出口
第四編 經營管理
第一章 計畫統計
第一節 經濟發展計畫
第二節 產業結構
第三節 統計
第二章 財務管理
第一節 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
第二節 財務狀況
第三節 經濟效益
第三章 審計
第一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二節 財務收支審計
第三節 經濟效益審計
第四節 專項審計
第四章 國有資產管理
第一節 清產核資
第二節 國有資產產權登記
第三節 國有資產評估
第四節 執法檢查
第五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質量監督
第二節 計量管理
第三節 標準化管理
第四節 打擊假冒偽劣商品
第六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調查
第二節 土地利用
第七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污染防治
第二節 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笫三節 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第四節 環境科技推廣
第五節 環境監理
第六節 環境監測
第七節 環境保護對外交流
第八章 工商物價管理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節 個體私營協會
第九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工資管理
第三節 下崗職工再就業
第四節 社會勞動力管理
第五節 勞動服務企業管理
第六節 勞動監察與仲裁
第十章 安全生產管理
第一節 管理制度
第二節 隱患治理
第三節 宣傳教育與專業培訓
第四節 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第五節 鍋爐壓力容器檢驗
第五編 政治
第一章 黨的組織
第一節 機構設定與沿革
第二節 領導人更迭
第三節 黨政重要會議
第四節 基層黨組織建設
第五節 黨員隊伍建設
第六節 幹部隊伍建設
第七節 領導班子建設
第八節 知識分子和科技隊伍建設
第二章 宣傳
第一節 思想宣傳
第二節 新聞宣傳
第三章 統一戰線
第一節 宗教工作
第二節 民族工作
第三節 政協委員參政議政
第四節 對台工作
第五節 僑務工作
第六節 統戰扶貧
第四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黨員幹部廉潔自律
第三節 黨風廉政宣傳教育
第四節 紀檢監察信訪舉報
第五節 違法違紀案件檢查
第六節 違紀案件審理
第七節 糾風和執法監察
第八節 從源頭上治理腐敗
第五章 離退休幹部工作
第一節 離退休幹部組織機構
第二節 離退休幹部代表大會
第三節 落實兩個待遇
第四節 離退休幹部文體活動
第五節 發揮離退休幹部餘熱
第六章 工會
第一節 會員代表大會與機構設定
第二節 職工民主管理
第三節 職工宣傳教育
第四節 民眾生產
第五節 職工困難救濟與扶貧
第六節 雙退職工管理與職工物價監督
第七節 女職工工作
第八節 工會財務與實業
第七章 共青團
第一節 團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團的活動
第三節 少先隊工作
第八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民兵
第二節 兵役
第三節 爭先創優
第九章 信訪
第一節 信訪制度
第二節 信訪案件處理
第十章 政法
第一節 政法機構改革
第二節 政法隊伍建設
第十一章 公安
第一節 刑事偵察
笫二節 治安管理
第三節 公安消防管理
第四節 公安交通管理
第十二章 檢察
第一節 刑事檢察
第二節 貪污賄賂檢察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四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五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六節 監所檢察
第七節 大要案
第十三章 審判
第一節 立案工作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民商事審判
第五節 行政審判
第六節 執行工作
第七節 審判監督
第十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法制宣傳教育
第二節 人民調解
第三節 法律公證
第四節 律師事務
第六編 科教文衛
第一章 科技
第一節 科技隊伍與科研機構
第二節 科研成果
第三節 新技術推廣套用
第四節 科技體制改革
第五節 科技培訓
第六節 科技經費
第七節 科協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機構
第二節 教師隊伍
第四節 基礎教育
第五節 高中教育
第六節 中專教育
第七節 成人教育
第八節 教學研究
第九節 素質教育
第十節 規範化學校建設
第十一節 基建投入與教育經費
第三章 文化
第一節 民眾文化
第二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三節 檔案管理
第四節 史志鑒編纂
第五節 廣播電視
第六節 出版
第七節 古蹟文物
第四章 體育
第一節 民眾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體校
第五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醫療
第三節 醫藥
第四節 衛生防疫與婦幼保健
第七編 社會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規模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控制
第二章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一節 文明單位創建
第二節 文明戶創建
第三節 環境建設
第四節 小康場隊建設
第三章 民政
第一節 婚葬管理
第二節 社團管理
第三節 基層政權建設
第四節 雙擁與安置
第五節 賑災救濟
第六節 殘疾人事業
第四章 建行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金融業務
第八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第一節 老紅軍
第二節 先模人物
第三節 英模人物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分局領導人
第二節 先優模人物
第三節 知名人士
第四節 民主人士
第三章 人物表錄
第一節 全國勞動模範
第二節 全國先進個人
第三節 全國先進集體
第四節 省勞動模範
第五節 省級先進個人
第六節 省級先進集體
第七節 總廚勞動模範
第八節 省以上人大政協工大代表及委員
第四章 人物名錄
附錄
一、文獻
中共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委員會關於全面普及職工家庭農場加速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通知
中共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委員會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關於印發《1994年深化農業改革意見》等十個改革和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
中共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委員會紅興隆國營農場管理局關於如期實現翻兩番奔小康戰略目標的決定
二、文征
地動山河鐵臂搖——紅興隆墾區“水利年”紀實
巍巍江堤鑄荒魂——紅興隆墾區1998年抗洪搶險、救災安置側記
難忘的往事
北大荒白酒商標史話
三、傳說
松花江的傳說
撓力河的傳說
七星河的傳說
小清河的傳說
金沙河的傳說
雙鴨山與扁石河的傳說
大頂子山和那丹哈達拉嶺的傳說
老龍山的傳說
馬庫力山的傳說
石人山的傳說
英雄湖的傳說
索倫崗上的傳說
胡仙堂的傳說
索落廟的傳說
紅榛葉的傳說
古井的傳說
黑龍戰八虎的傳說
聖仙愁的傳說
群山壓黑龍的傳說
正陽屯的傳說
放山和拜把頭的傳說
人參姑娘的傳說
挖參老漢與人參精的傳說
東北黑蜂的傳說
婆婆丁的傳說
車前草的傳說
“救兵草”的傳說
大馬哈魚的傳說
紅肚鯽魚的傳說
“御綠”的傳說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表格資料索引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