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嶺農場志(1958-2005)》是焦新秋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旗嶺農場志(1958-2005)
- 作者:焦新秋
- 出版時間:2009年04月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7639-7/K·869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現,實事求是地記述農場1958年至2005年自然和社會發展面貌,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統一。二、本志上限起於1958年,下限斷於2005年。為反映農場現狀,個別章節和文前彩頁部分照片突破下限。
作品目錄
封面
紅旗嶺農場志
《紅旗嶺農場志(1958~2005)》編纂委員會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史志辦公室
紅興隆分局史志辦公室
圖片
農場區域分布圖
農場場部鳥瞰。(攝於2007年)
2001年7月,總局黨委書記王玉林(左二)視察農場時,在大豆地與農場領導合影留念(右二為農場場長田雷、左一為黨委書記趙秋柱、右一為副場長安柏悅)。
2006年,總局黨委書記呂維峰(左一)在農場黨委書記張晶華(右一)的陪同下,到農場木材場檢查工作。
2006年7月,紅興隆分局黨委書記王有國(右)在農場場長葛懷安(左)的陪同下到農場檢查工作。
紅興隆分局局長賀天元(中)在農場場長葛懷安(左一)等人陪同下參觀農場小城鎮建設。(攝於2007年)
墾區著名水稻專家徐一戎(右二)來農場檢查指導水稻生產情況。(攝於2006年)
2008年7月,墾區著名版畫家晁楣為《紅旗嶺農場志》題寫書名。
農場場長葛懷安(左一)、黨委書記張晶華(右一)、副場長崔建華(左二)、安柏悅(右二)在基層單位召開現場會。(攝於2006年)
1999年9月30日農場離退休領導回場慶祝建場30周年。
2001年12月在農場俱樂部召開的中共紅旗嶺農場第七次代表大會。
中共紅旗嶺農場第七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攝於2001年12月)
農場政法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法律宣傳及服務。(攝於2007年)
農場舉辦的2002年科技之冬綜合培訓班。
農場及五十八團原領導回農場參加場慶活動時合影留念。(攝於1999年)
農場復轉官兵屯墾戍邊50年紀念合影。(攝於2006年)
農場舉行的“紅旗嶺之夏”大合唱演出現場。(攝於2003年7月)
農場國小的學生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攝於2006年)
農場舉辦的“老少同樂共建和諧”文藝活動演出現場。(攝於2008年)
2000年7月,農場舉行的“紅旗嶺之夏”秧歌比賽現場。
農場職工為歡慶春節扭起了大秧歌。(攝於1999年1月)
農場水稻高標準科技示範園區。(攝於2005年)
農場豐收在望的水稻田。(攝於2004年)
現代化大馬力收穫機正在收穫水稻。(攝於2006年)
農場長勢喜人的大豆。(攝於2007年)
農場場長葛懷安。(攝於2007年)
農場黨委書記張晶華。(攝於2008年)
農場辦公大樓落成典禮時機關於部合影留念。(攝於2006年10月)
飛機航化作業。(攝於2005年)
大豆搖鈴收穫忙。(攝於2006年)
收穫青貯飼料。(攝於2006年)
水稻催芽,科學拌種。(攝於2008年)
農場水稻育苗擺栽秧盤。(攝於2006年)
農場水稻育秧大棚。(攝於2005年)
1999年5月,駐珍寶島某部官兵幫助農場農戶插秧。
農場作業站農具廠一角。(攝於2005年)
農場新購進的插秧機。(攝於2006年)
農場防雹民兵小分隊正在實施人工降雨。(攝於2008年)
農場氣象站觀測場。(攝於2006年)
農場職工養殖的絨山羊。(攝於1998年)
小區養牛。(攝於2006年)
野外牧牛。(攝於2008年)
圈養梅花鹿。(攝於2008年)
養兔場。(攝於2007年)
職工家庭養殖的狐、貉。(攝於2006年)
農場東北黑蜂養殖場。(攝於2006年)
農場向陽溝五味子種植基地。(攝於2008年)
農場棚參栽培基地。(攝於2007年)
農場栽培的人參。(攝於2006年)
農場地栽木耳基地。(攝於2006年)
南瓜花開十里香。(攝於2006年)
聞名全國的農場五星湖大米。(攝於2008年)
暢銷墾區東部地區的農場“張記元宵”。(攝於2007年)
農場民營筷子廠車間一角。(攝於2006年)
2006年竣工的農場機關辦公大樓。
農場黨委會議室。(攝於2006年)
建於1976年的農場四合院辦公室。
農場丁字路口標誌。(攝於2008年)
農場場部越嶺大街。(攝於2006年)
農場別墅小區。(攝於2008年)
農場管理區一角。(攝於2008年)
1984年建成的農場俱樂部。
2008年翻新後的農場俱樂部更名為文化中心。
農場文化廣場。(攝於2008年)
農場賓館。(攝於2006年)
建於2005年的農場政法大樓。
建於2004年的農場公安稅務辦公及住宅綜合樓。
建於2002年的農場土地局辦公及商服住宅大樓。
農場通信發射塔。(攝於2007年)
農場客運站。(攝於2007年)
農場加油站。(攝於2007年)
農場五星湖米業。(攝於2007年)
北大荒米業集團紅旗嶺制米廠。(攝於2007年)
農場大壩北山過水橋。(攝於2006年)
農場二號強排站。(攝於2005年)
建於2001年的農場大河口排灌站。
農場中學教學樓。(攝於2007年)
建於1990年的農場國小教學樓。
建於2005年的農場小學生公寓。
建於1986年的農場醫院。
農場中心公園一角。(攝於2008年)
農場北山紅塔。(攝於2008年)
2008年建成的農場北山公園愛心亭。
農場北山新型小區。(攝於2008年)
錦繡農場。(攝於2008年)
河道彎彎。(攝於2007年)
草豐水美的濕地。(攝於2008年)
濕地塔頭墩。(攝於2003年)
農場濕地風光。(攝於2006年)
濕地夕陽暮色。(攝於2008年)
長渠引得清水來。(攝於2002年)
鷗鷺翔集。(攝於2006年)
希望的田野。(攝於2006年)
松鼠。(攝於20世紀80年代)
林中野豬。(攝於2008年5月)
野鴨覓食。(攝於2008年)
漁舟唱晚。(攝於2006年)
水庫一角。(攝於1998年)
落日映照撓力河。(攝於2005年)
北國荷花賽江南。(攝於2005年)
多彩小路,農場北山公園。(攝於2008年)
北山將軍亭。(攝於2008年)
綠草白樺。(攝於2004年)
秋到塞北。(攝於2004年)
紫氣東來。(攝於2008年)
北山公園石雕仙人洞。(攝於2008年)
雪韻。(攝於2007年)
銀色紅旗嶺。(攝於2008年)
1990年8月,時任總局局長劉成果為農場題詞。
1990年8月,原總局局長王強為農場題詞。
1990年8月,時任總局黨委書記王錫祿為農場題詞。
1990年8月,時任總局副局長劉文舉為農場題詞。
晁楣為農場志書題寫的書名。
晁楣版畫《麥海翻金浪》。(創作於1958年)
晁楣版畫《建馬架房》。(創作於1958年)
晁楣版畫《荒原春夜》。(創作於1958年)
晁楣版畫《漂流在七里沁河》。(創作於1958年)
1984年,農業部副部長張林池(前右一)來農場檢查工作。
農場領導和基層幹部一起查看苗情。(攝於1977年)
農場基層黨政領導在麥地合影留念。左起連長馬宗金、政治指導員王文章、連長劉希年、政治指導員焦自善、連長李瑞隆、夏海龍、李吉武、周德川。(攝於1978年)
五十八團十一連指導員何忠興在水利會戰中扛草皮。(攝於20世紀70年代)
1974年春,五十八團團長郝忠彥(中)與副團長劉向東(右)副參謀長周寶林(左)正在野外勘查水利工地。
五十八團黨委常委會會場。(攝於20世紀70年代)
五十八團團長郝忠彥(左三)組織基層幹部開會,研討團遠景規劃。(攝於20世紀70年代)
1972年,在五十八團首屆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上,團長李希峰(右三)主持會議。
農場場長雷會友(中)、黨委書記胡懷亮(右)在第四屆職代會主席台上。(攝於1990年)
1989年春,農場場長李尚權(前左一)和機關幹部義務植樹。
1989年,農場工會主席李志鴻(左一)和職工在七里沁河防洪堤抗洪。
1990年,農場領導會見俄羅斯客商。
1990年,農場黨委副書記王寶泰(左)參加首屆青年杯圍棋賽比賽。
農場農業學大寨會議代表合影留念。(攝於1975年)
農場首屆老幹部會議全體代表合影留念。(攝於1984年9月)
農場糧油廠麵粉車間政治學習現場。(攝於1976年)
農場播種比武大會現場。(攝於1988年)
1958年,農場五分場勘測隊隊員合影留念(左三為晁楣)。
1958年晁楣在五分場勞動時留影。
農場電影放映員正在播放電影。(攝於20世紀70年代末)
1958年,農場五分場勘測隊隊員勘測作業時的野外午餐。(後右一為晁楣)
兵團五十八團的戰士們正在擦拭槍械。(攝於1971年)
農場職工進駐荒原建設新點。(攝於20世紀70)年代
1958年進軍五分場時住的帳篷,現為農場第一作業站。
農場曬場清選大豆場景。(攝於20世紀80年代末)
農場豐收的糧食堆滿曬場。(攝於20世紀80年代)
農場職工水中撈麥,龍口奪糧。(攝於1972年)
農場職工水中拉草皮築堤。(攝於20世紀80年代)
農場人工排水會戰現場。(攝於1976年)
農場水利會戰現場,推土機正在築壩。(攝於1976年)
農場職工河中運送物資。(攝於20世紀70年代)
農場罐頭廠女工正在灌裝罐頭。(攝於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農場職工準備過冬鋸柴的場景。
農場養蜂姑娘。(攝於1975年)
1984年,農場引進種植黑加侖項目。圖為農場職工正在採摘黑加侖果。
曾經打入人民大會堂的農場產果酒“星星蜜”獲得省級優勝獎獎盃。(攝於20世紀80年代)
農場幼兒運動會。(攝於1980年)
20世紀70年代刻苦學習的女職工。
農場中學整潔的學生宿舍。(攝於2008年)
農場中學圖書室。(攝於2007年)
農場慶祝“三八婦女節”拔河比賽現場。(攝於20世紀80年代)
農場文藝演出隊劇照。(攝於20世紀70年代)
農場場部全景。(攝於20世紀90年代初)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場域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地形地貌
第三節 場部駐地
第二章 氣候
第一節 日照
第二節 氣溫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霜期
第五節 風
第三章 水系山脈
第一節 河流
第二節 湖泊
第三節 水庫
第四節 溝渠
第五節 山脈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礦產資源
第四節 生物資源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澇災
第二節 風災雹災
第三節 低溫霜凍
第四節 病害蟲害
第二編 建置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創建五分場
第二節 建立向陽團六師五十八團三師五十八團
第三節 恢復農場
第二章 農業單位
第一節 管理區
第二節 作業站
第三章 工商運建服企事業單位
第一節 企業單位
第二節 事業單位
第三編 改革
第一章 農業改革
第一節 建立家庭農場
第二節 確立雙層經營體制
第三節 “兩自理”“四到戶”
第四節 開發土地資源
第五節 建立農業服務體系
第六節 農機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章 工商運建服企業改革
第一節 工業改革
第二節 商業改革
第三節 運輸業改革
第四節 建築業改革
第五節 物資供應改革
第三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一節 住房制度改革
第二節 醫療制度改革
第三節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第四章 政治體制改革
第一節 勞動用工制度改革
第二節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節 農場管理機構改革
第四節 基層管理機構改革
第四編 經濟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耕地面積
第三節 糧豆作物產量
第四節 作物種類及栽培
第五節 種子
第六節 肥料
第七節 植物保護
第八節 農業氣象
第九節 農業開發
第十節 種植業結構調整
第十一節 水稻種植
第十二節 土壤改良
第十三節 耕作體制
第十四節 農業風險互助
第十五節 農時活動
第二章 農業機械化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農業機械
第三節 機械管理
第四節 機械化作業
第五節 農機革新與維修製造
第六節 農機更新
第七節 農機監理
第八節 曬場機械化
第九節 機務人員培訓
第三章 水利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防洪工程
第三節 蓄水工程
第四節 排水工程
第五節 引水工程
第六節 開發水田水利工程
第七節 水土保持
第八節 防汛抗旱
第九節 水利投入
第十節 專業技術隊伍
第十一節 治水成果
第四章 林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林界劃分
第三節 林業資源
第四節 林業生產
第五節 造林與綠化
第六節 護林防火
第七節 林政管理
第八節 多種經營
第九節 森林病蟲害檢疫
第五章 畜牧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家禽家畜生產
第三節 野生動物養殖
第四節 飼料飼草
第五節 絨山羊養殖
第六節 畜牧科技
第七節 防疫
第八節 畜禽產品
第九節 經營形式
第六章 漁業
第一節 漁業資源
第二節 自然捕撈與養殖
第三節 漁政管理
第七章 工副業生產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工副業生產發展概況
第三節 生產經營
第四節 修理製造
第五節 其他副業
第八章 交通通信
第一節 交通
第二節 通信
第九章 商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經營體制
第三節 商業網點
第四節 飲食服務集市貿易
第十章 建築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基層單位建設
第三節 主要工程建設
第四節 房產建築管理
第十一章 物資電力
第一節 物資
第二節 電力
第十二章 糧食外貿
第一節 糧食
第二節 外貿
第十三章 環境建設與保護
第一節 污染防治
第二節 生態保護區建設
第三節 環境教育工作
第五編 經營管理
第一章 計畫統計
第一節 計畫
第二節 統計
第二章 財務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財會隊伍
第三節 核算體制
第四節 資金管理
第五節 固定資產管理
第六節 專項資金管理
第七節 經濟狀況
第三章 審計稽查清欠基建審核
第一節 審計
第二節 財務稽查
第三節 清欠
第四節 基建審核
第四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職工隊伍
第二節 工資
第三節 勞動定額
第四節 勞動保險
第五節 勞資檔案
第六節 安全生產
第五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基本情況
第二節 土地調查
第三節 土地管理利用
第六章 工商物價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工商物價
第二節 質量技術監督
第六編 政治
第一章 黨的組織
第一節 組織機構沿革
第二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三節 黨員隊伍
第四節 思想組織作風建設
第五節 宣傳工作
第六節 幹部工作
第七節 紀檢監察工作
第八節 老幹部工作
第九節 統戰工作
第二章 工會
第一節 工會組織
第二節 職工代表大會制
第三節 基層民主管理制度
第四節 勞動競賽“十好”競賽
第五節 安全監督與維權
第六節 扶貧幫困
第七節 新技術推廣
第八節 自營經濟
第九節 宣傳工作
第十節 婦女工作
第三章 共青團
第一節 組織機構沿革
第二節 共青團活動
第四章 政法
第一節 公安
第二節 檢察
第三節 法庭
第四節 司法
第五節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第五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人民武裝部
第二節 民兵教育和訓練
第三節 民兵執勤
第四節 兵役工作
第五節 武器管理
第六節 軍事會操
第七節 全民國防教育
第六章 信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案件辦理
第七編 科教文衛
第一章 科技
第一節 科技體制
第二節 科技攻關
第三節 科技投入
第四節 科技論文
第五節 科技隊伍管理與培訓
第六節 科學技術協會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發展概況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國小教育
第四節 國中教育
第五節 高中教育
第六節 職業教育
第七節 成人教育
第八節 教師隊伍
第九節 教學研究
第十節 教育改革
第十一節 設施建設
第三章 文化體育
第一節 文化設施
第二節 文藝活動
第三節 體育活動
第四節 史志工作
第五節 檔案工作
第四章 衛生
第一節 醫療
第二節 醫療器械
第三節 醫德醫風
第四節 醫藥
第五節 預防防疫
第六節 婦幼保健
第五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事業建設
第三節 人才培訓
第四節 大事脈絡
第八編 社會
第一章 人口民族
第一節 人口規模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民族
第四節 人口控制
第四節 姓氏
第二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文明單位建設
第二節 文明戶創建
第三節 小康隊建設
第三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優撫工作
第三節 榮復轉退軍人安置
第四節 移民安置
第五節 救濟工作
第六節 婚姻管理
第四章 街道辦事處
第一節 基本情況
第二節 工作任務
第五章 郵電保險稅務
第一節 郵電
第二節 保險
第三節 稅務
第六章 社會風俗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後設定的紀念節日
第二節 傳統節日
第三節 喜慶習俗
第四節 哀喪之禮
第九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記
第一節 革命烈士
第二節 英名傳略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農場領導
第二節 勞動模範
第三節 立功人員
第四節 抗戰幹部
第五節 知名人物
第三章 人物表錄
第一節 農場領導更迭
第二節 英模人物
第四章 人物名錄
第一節 建場轉復官兵
第二節 科技人員
第三節 知識青年
第五章 集體榮譽
附錄
一、地名考
東風嶺
養雞場
紅旗嶺史話
二、回憶錄
將軍為我們踏察新點
荒地書簡
拓荒日記摘抄
三支青黴素
難忘的“五一”勞動節——憶五分場副場長張克法
“進軍”五分場
開發紅旗嶺
他們在這裡辦學
童心童趣北大荒
修築寶饒公路紅旗嶺段的日子
從向陽團到五十八團
三、專文
艱辛鑄就輝煌——紅旗嶺農場30年發展紀實
百里長堤——水利會戰
回訪紅旗嶺農場
企業文化與民眾文化和諧發展——紅旗嶺人盡享文化陽光
集資集中辦學
給你一個家
艱苦奮鬥40年心甘情願做奉獻
四、藝文
啊!父輩們
農場短歌(六首)
詩歌摘選(三首)
饒河風光詞
詩詞摘選(九首)
金縷曲·轉業40年
天淨沙·紅塔頌
五星湖的歌
流金的歲月火紅的年代
刻在大地上的句號——記紅旗嶺農場十二隊黨支部書記劉字孝
三河兩嶺逞英豪——記紅旗嶺農場場長葛懷安
20年如一日義務修理電器農場職工稱他為——咱北大荒的“徐虎”
放鹿歸山
五、傳說
撓力河的傳說
駝腰子鬧市
西豐趣聞
東北黑蜂的傳說
大葉溝(大煙筒溝)慘案
六、古文化遺址
北山遺址
狼窩遺址
七、科技論文
寒地養蜂地槽越冬法
《紅旗嶺農場志(1958~2005)》提供資料人員名單
後記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