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級巡防艦

成功級巡防艦

成功級巡防艦(英語:Cheng Kung Class Frigate)是台灣地區海軍現役巡防艦(解放軍海軍稱為護衛艦,港台稱為巡防艦),為取代“陽”字號驅逐艦而生產,為美國海軍佩里級巡防艦(Oliver Hazard Perry class frigate)的修改型,原本以船團護衛任務為主要設計核心,在台灣地區海軍修改下安裝反艦飛彈及40mm快炮增強反艦、反快艇能力。

美國海軍規劃佩里級巡防艦的設計以反潛作戰為主,於低威脅環境下為遠洋船團護航及作為兩棲登入船團的屏衛,在作戰能力和設計上屬於二線、低造價、可犧牲的艦艇。台灣地區海軍鑒於台灣海峽防衛作戰需求與軍售限制要求成功級巡防艦除負責反潛作戰外,也擔負艦隊區域防空任務。目前成功級均配屬在台灣地區海軍第一四六艦隊下,母港為海軍馬公基地測天島軍港,平時負責台灣海峽海域偵巡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成功級巡防艦(護衛艦)
  • 英文名稱:Cheng Kung Class Frigates
  • 前型/級:佩里級護衛艦
  • 服役時間:1993年-2004年
  • 國家:中國
  • 艦種:巡防艦
  • 用戶:台灣地區海軍
  • 原型艦艇:佩里級飛彈護衛艦
  • 製造廠:台灣國際造船公司高雄廠
  • 開工時間:1990-2001年
  • 下水時間:1991-2002年
  • 艦名出處:古人命名法
  • 狀態:現役
基本參數,研發背景,生產背景,建造情況,型號改進,發展沿革,事故,同級艦,成功級,佩里級,

基本參數

標準排水量
3,900噸
滿載排水量
4,100噸
全長
138.1米
全寬
14.3米
吃水
4.9米
動力
LM2500-30燃氣渦輪引擎2具,單軸推進,另安裝輔助動力系統2具
極速
29節
續航距離
20節狀態4500海浬
出力
41,000匹馬力
乘員
217人(軍官18人、士官兵180人、飛行機務人員19人),艦長上校編階
艦載機
S-70反潛直升機2架
武裝
1座Mk13 Mod 4單臂飛彈發射器,裝備40枚RIM-66標準式中程防空飛彈(SM-1MR Block VI B,台灣地區海軍有計畫換裝“天弓”防空飛彈)
2座雙聯裝“雄風-III”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2座雙聯裝“雄風-II”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1門“奧托”76毫米火炮
2門“伯福斯”40毫米火炮
1座Mk15 Block 1A“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
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
射控裝置
Mk92 Mod 6射控系統,負責控制SM-1飛彈與OTO 76毫米單管快炮,包括1組組合天線系統(Combined Antenna System,CAS)與1部獨立的分離標定與照明雷達(Separate Target Illumination Radar,STIR,採用荷蘭Singaal公司STIR-240雷達)。
AN/SYS-2整合自動偵測與追蹤系統(Integrated Automated Detection and Tracking,IADT)
電子設備
SPS-49(V)5對空搜尋雷達
SPS-55平面搜尋雷達
SQS-56中頻聲納
STIR-240雷達(照明雷達)
電子戰系統
SLQ-32(V)5電子作戰系統:
02甲板駕駛台外側裝有2部反制天線(Sidekick),03甲板兩側各1座接收天線及2座Mk36干擾彈發射架(Super Rapid Bloom Offboard Countermeasures,SRBOC)。

研發背景

生產背景

1949年後,台灣地區三軍武器裝備一直依靠美國方面供給,但是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後,美國對台灣地區的軍事援助隨既減弱,與此同時台灣地區海軍現役的主力戰艦中包括22艘“陽”字號驅逐艦,4艘“陽”字號和5艘“山”字號護衛艦多數為美國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封存的艦艇。這些艦艇雖然多次改裝,但畢竟服役時間太長,迫切需要新型戰艦予以更換代替。
成功級與康定級成功級與康定級
1981年,台灣地區海軍開始進行“忠義”計畫打算自行建造海軍的主力戰艦。並提出所謂的“國艦國造”計畫,但是由於台灣地區造艦能力有限,並沒有建造大型主力戰艦的經驗,最終“忠義”計畫取消。
1984年,台灣地區海軍啟動“光華”計畫。以建造新艦取代已經日趨老舊的“陽”字號驅逐艦。在綜合評估了德國 MEKO級、義大利西北風級、和美國佩里級巡防艦之後,最後決定以佩里級為母型,進行仿造生產。

建造情況

成功級巡防艦首艦於1989年5月8日訂購,1990年12月21日安放龍骨,1991年1月15日安裝MK13飛彈發射架,1992年12月與1993年1月分別進行海試。1993年5月7日正式服役,單艦造價6.5億美元。後續各艦以每艘間隔11個月的進度陸續完工。

型號改進

台灣地區海軍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擔負作戰任務在佩里級的基礎上對於成功級進行了很大改進:
1、增加武器負載,滿載排水量增加到4105噸;
2、加大艦體鋼板厚度,解決武備增加後重心上移的問題,同時提高防彈抗爆能力;
3、改善對空搜尋雷達性能,新型的SPS-49(V)5雷達採用了數位訊號處理技術;
4、加裝2座四聯裝自行研製的“雄風-II”型反艦飛彈,最大射程達148公里;
5、加裝2門瑞典“博福斯”單管40毫米火炮,以對快艇與小型艦艇作戰;
6、電子戰系統由SLQ-32(V)2改進為SLQ-32(V)5,以適應高密度信號環境需要。

發展沿革

1981年
  • 台灣地區海軍協同中山科學研究院、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與當時的中國造船公司(於1978年由台灣造船公司及中國造船公司合併,在2007年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在主契約商兼負責戰鬥系統的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及負責載台設計的羅森伯特公司(Rosenblette & Sons)協助下,設計一款用以取代陽字號驅逐艦的新型巡防艦,該計畫即“忠義計畫”。
1983年
  • 6月,台灣地區海軍放棄“忠義計畫”,另外尋求以其他方式獲得滿足作戰需求的巡防艦。
1989年
  • 台灣地區海軍決定建造以佩里級巡防艦為基本架構的修改型巡防艦,並授予吉伯斯-寇克思設計公司(Gibbs & Cox)500萬美金契約,由其負責修改原設計以滿足中華民國海軍的作戰需求,計畫名稱為“光華一號”造艦計畫。
  • 5月8日,中國造船公司獲得15億美金的契約負責建造艦體,而中山科學研究院在優利公司(Unisys Corporation)協助下負責安裝戰鬥系統。
1994年
  • 台灣地區海軍決定僅建造7艘成功級(本級艦原計畫建造8艘)。最後一艘(被命名為田單(Tian Dan)號)原預定配備先進戰鬥系統(Advance Combat System, ACS),後因預算不足和性能不穩定致建造計畫被取消(該計畫建造的巡防艦被稱為田單級巡防艦)。
1998年
  • 成功級艦完成7艘建造,並移交台灣地區海軍。
2000年
  • 台灣地區海軍決定恢復建造被取消的田單號,戰鬥系統與前7艘相同,但取消兩舷原裝設的伯福斯40毫米火炮。
  • 台灣地區海軍開始進行“博勝計畫”,成功級艦分配到了Link-16終端機(迅安系統)。
2004年
  • 田單號服役,成功級建成8艘,全部服役。
2007年
  • 成功級換裝“雄風-III”反艦飛彈。
2014年
  • 成功級換裝“天弓”防空飛彈。

事故

1994年9月,“漢光十一”演習中,展示對空防禦能力的成功級“成功”號(1101號),將拖帶靶機的飛機擊落,造成機組4名成員全部喪生。

同級艦

成功級

艦名舷號安放龍骨日期下水日期服役日期備註
成功(Cheng Kung)號
PFG-1101
1990年12月21日
1991年10月05日
1993年05月07日
鄭和(Cheng Ho)號
PFG-1103
1991年10月29日
1992年10月15日
1994年03月28日
繼光(Chi Kuang)號
PFG-1105
1992年10月30日
1993年10月03日
1995年03月04日
岳飛(Yueh Fei)號
PFG-1106
1993年09月05日
1994年08月28日
1996年02月26日
子儀(Tzu I)號
PFG-1107
1994年08月07日
1995年07月13日
1997年01月09日
班超(Pan Chao)號
PFG-1108
1995年07月25日
1997年07月03日
1997年12月16日
張騫(Chang Chien)號
PFG-1109
1995年12月04日
1997年05月14日
1998年12月01日
田單(Tian Dan)號
PFG-1110
2001年02月22日
2002年10月17日
2004年03月11日

佩里級

美國海軍時期台灣地區海軍時期
泰勒號(Taylor)
FFG-50
巴斯鋼鐵廠
1984年~2015年
 銘傳號
預計2015年
預計2015年
蓋瑞號(Gary)
FFG-51
托德造船廠,聖佩卓分部
1984年~2015年
 逢甲號
預計2015年
預計201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