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得利農場志(1984-2005)》是勤得利農場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方誌理論為操作規程,力求達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以期發揮志書的“資治、存史、教化”作用。二、本書為《勤得利農場志》(1957-1983)續編本,上限自1984年初始,下限止於2005年末,縱橫22年的史實。個別章節上限有突破,內容有交叉。三、本書以事分類,按類分編,橫排門類,縱寫史實。除概述、大事記和附錄外,正文共設自然地理建置、體制改革開放開發、經濟、經營管理、政治、科教文衛、社會、人物8編57章286節。
作品目錄
封面
勤得利農場志
《勤得利農場志》(1984—2005)編纂委員會
農場史志辦公室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史志辦公室
農墾建三江分局史志辦公室
圖片
農場地理位置圖
農場場域區劃圖
農場場徽。(攝於2005年)
2005年動工興建的農場機關辦公樓。
農場場部鳥瞰。(攝於2007年)
1996年6月3日,李鵬總理視察建三江管局時,在二道河農場接見農場場長劉志林(左三)及現任農場黨委書記楊久志(左一)等領導。
1985年7月24日,農墾部原副部長、東北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張林池(左前),攜夫人陳淑玉(後左二),在農場原場長丁元善(後左一)、副場長楊瑞明(後右一)陪同下,到二十八隊奶牛點視察。
1990年7月28日,省軍區副司令員、原生產建設兵團六師師長王少伯(前排左一),率領原六師老領導回訪團來場,受到民眾夾道歡迎。(前排右一為農場工會主席高炳銀)。
1990年7月29日,原六師老領導回訪團王少伯(前排左一)、師政委賈吉祥(前排右一),與農場原黨委書記孫汝勤(前排右二)、原場長丁元善(後排左二)、原副場長趙君榮(後排左一)在黑龍江上合影。
1990年9月9日,農業部副部長陳耀邦(左二)來場視察,與場長陳鳳臻(左一)、副場長李佐同(右一)在船上合影。
1987年3月6日,副省長王連錚(中)來農場視察,聽取場長陳鳳臻(右一)匯報工作。
1990年7月19日,國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長王光照(左五)在原總局領導馮天益(左四)、總局土地管理處處長王飛(左二)陪同下來場視察時與農場場長陳鳳臻(右三)等領導合影留念。
1985年6月3日,總局黨委書記趙清景(左二)來農場檢查工作時在老幹部活動室,聽取農場黨委書記彭承璞匯報農場工作。
1992年8月6日,總局黨委書記王錫祿(右二)在管局局長孟吉昌(右一)陪同下,到農場水產公司考察時與水產公司經理趙明華(左二)等人合影。
1991年,總局局長劉文攀(左二)、管局局長劉廷佐(後排右一)陪同財政部工作人員(左一)來農場檢查工作,場長劉志林(左三)在現場匯報工作。
1997年10月,總局黨委書記中立國(左)來農場考察時與場長劉志林(右)在中俄界碑合影留念。
1999年6月,總局局長王玉林(中),在分局黨委副書記王道明(左一)陪同下視察農場時,農場黨委書記劉相增(右一)在田間向局長匯報農業生產情況。
1990年8月1 2日,總局副局長劉文舉(右三)、管局局長劉廷佐(右二)、農場黨委書記王文信(右一)、場長陳鳳臻(左二)陪同“墾區商品糧基地項目考察團”人員,考察七隊大豆生長情況。
2005年7月,總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韓乃寅(中)來場視察時與勤得利農業分公司總經理袁慶亮(左)、農場黨委書記、場長楊久志(右)在勤得利灣養魚基地合影留念。
1989年8月,農場場長陳鳳臻(右一)陪同管局黨委書記王振捷(左二)、原紅興隆管局黨委書記趙峰(左一)等人視察水產公司魚籽加工廠。
2000年7月12日,美國專家湯姆(左),代表亞洲發展銀行到農場考察三江平原濕地保護情況,在勤得利灣養魚基地考察時與農場黨委書記楊久志(右)合影留念。
2001年3月13日,美國馬丁先生(前排右三)來農場中學義務講學時與校領導成員合影留念。
1992年1月1 6日,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著名電影剪輯師傅正義教授(右三),在管局人武部政委甘孝先(右二)、管局電視廣播局局長楊璐(左二)陪同下來場訪問時,與農場黨委副書記侯吉亭(左三)等人在農場電視轉播台合影。
1997年10月19日,解放軍某邵模範團長、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李國安(右二),應場長劉志林(右一)邀請,來農場傳達十五大會議精神後,在分局紀委書記劉勝利(左二)陪同下,訪問水產公司時與經理趙明華(左一)親切交談。
1996年5月25日,著名書畫家、國家一級作家王忠瑜(左三)來農場採訪,與農場場長劉志林(左四)等人在水產公司合影留念。
1999年8月1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左二)率全國政協代表團來農場視察,在總局副局長成衛東(中)、分局黨委書記董世明(右二)、農場黨委書記劉相增(右一)、場長陳開勇(左一)陪同下,視察史氏鱘魚孵化廠。
1999年8月18日,隨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來場視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十大影視名星”,一級演員李羚(左一),在黑龍江邊與張思卿(中)合影留念。
1999年8月19日,隨全國政協視察團來場視察的省文化廳廳長、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賈鴻圖(左),與農場場史主編曲洪智(右)合影留念。
1999年8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左),視察農場國小時為國小校校歌譜曲並與校歌詞作者、校長劉桂雲(右)合影留念。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院院長、著名作曲家王世光,在農場賓館舉辦的聯歡會上演唱。(攝於1999年8月)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特型演員王鐵成,在農場賓館為農場題字(左一為農場黨委書記劉相增)。(攝於1999年8月)
1984年農場領導班子合影。
1988年4月20日,黨委書記谷鳳林調離時農場領導班子合影留念。
1998年7月,場長劉志林調離時農場領導班子合影留念。
2002年4月,欒發武、金慶凱離任時,農場領導班子成員合影留念。
1988午6月20日,衣場建場30崗年慶祝大會主席台人員。
1988年6月20日,農場慶祝建場30周年時,農場領導班子與來農場參加慶祝活動的歷屆場領導班子成員合影留念。
1988年6月20日,農場慶祝建場30周年時,農場領導班子與來農場參加慶祝活動的1副處級以上幹部合影(前排左三為同江市委書記劉俊波)。
1998年9月10日,農場40周年場慶時,原農場老領導回場參加慶祝活動時合影留念。
1998年9月10日,農場慶祝建場40周年時,部分回場城市知青合影留念。
2004年8月1 5日,上海返城知青23人來農場回訪,農場在賓館召開的歡迎會會場。
1986年,農場出口蕨菜、薇菜13.83噸。圖為農場黨委書記彭承璞(左)、副場長楊瑞明(右)到現場檢查山野菜加工情況。
1992年7月20日,農場領導為國小樓奠基。
農場殘疾人閆樹寶在省 第四屆殘疾人運動會上獲F46男子100米金牌。(攝於2002年8月)
獲全國模範女職工,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農場職工康金環(左)和她收養的精神病知青李永奎合影。(攝於2005年)
2001年8月19日晚,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評論家張炯,在農場賓館會議室舉行的中國作協採風團成員與農場江柳文學社社員座談會上發言。
2001年8月19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炯率中國作家採風團來場時與農場江柳文學社社員在賓館會議室座談(左側為江柳文學社社員,右側為採風團成員)。
2000年6月11日,農場黨委書記楊久志(左三)等人與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馮建福(左四)率領的省作家協會採風團在農場培訓中心門前合影留念(左五為北大荒文聯主席王廣賀)。
1990年9月21日,《北大荒文學》、《歲月》雜誌社,聯合在農場水產公司舉辦墾區散文、詩歌筆會,墾區骨幹作者8名、農場作者10名參加筆會。《北大荒文學》主編平青(中排左四)、《歲月》主編闞峰(後排左六)等人與學員合影留念。
2002年8日3日,分局宣傳部在農場古城山莊舉辦的“三江文友聯誼會”。
1998~2000年,農場文學愛好者曲洪智、李吉忠出版的文學作品集。
2005年,農場攝影家張化林出版的攝影作品集。
農用飛機噴肥田間作業。(攝於2005年)
現代化收穫機正在收割水稻。(攝於2005年)
水田泡田整地。(攝於2002年)
豐收的糧食堆成山。(攝於2003年)
農場額圖林業站職工曹華種植的木耳段。(攝於1998年6月)
農場職工林下養蜂基地。(攝於2005年7月)
1987年5月10日,因同江街津口山林失火,引起農場額圖山發生森林火災,農場山林過火面積5萬餘畝,經濟損失1000餘萬元。圖為火災現場。
1990年,農場二十六隊職工劉志良地膜覆蓋種植的玉米,創畝產800千克全場最高產量。圖為豐收的玉米(攝於1990年11月)
2004年農場新購進的大馬力膠輪拖拉機。
大馬力拖拉機正在進行秋整地作業。(攝於2005年)
2005年農場新購進的大馬力康拜因。
水稻機械停放庫。(攝於2005年12月)
科技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測土試驗。(攝於2004年)
農場職工正在進行種子加工。(攝於2005年)
野外放牧的奶牛。(攝於1994年6月)
農場職工正在放牧絨山羊。(攝於2005年)
1989年7月20日,農場鱘鰉魚孵化站首次將5萬尾人工孵化的鱘鰉魚苗放流黑龍江,在全國首開先河。圖為放流儀式現場。
農場魚子加工廠的工作人員正在收穫鰉魚子(攝於1990年5月)。
農場魚子加工廠的工作人員正在加工鰉魚子(攝於1990年5月)。
農場生產的鱘鰉魚子,先後出口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圖為加工好的鱘鰉魚子已裝盒存入冰櫃,等待出口日本(1990年5月)。
大江初開。(攝於1999年)
漁民們捕到一條鱘魚。(攝於2001年5月)
捕魚歸來。(攝於2004年)
黑龍江冰雪即將開化時節 ,漁工們正在等待下江捕魚(攝於1995年4月)。
農場醫護人員正在為病人進行手術。(攝於2005年)
農場電視轉播台工作人員正在錄製農場新聞。(攝於2004年4月)
農場民兵打靶訓練。(攝於2005年8月)
農場民警司法人員正在為學生上遵章 守紀教育課。(攝於2005年)
1997年6月29日,農場在中學操場舉辦的“慶‘七一’歌詠比賽”評審席。
1990年8月28日,農場舉行 第十一屆亞運火炬傳遞儀式。圖為儀式現場。
1997年6月30日,農場中國小師生2000餘人,在場部舉行“慶‘七一’迎‘回歸’(香港)”遊行活動。
農場廣場文藝演出現場。(攝於2008年)
2004年,農場舉行“慶祝教師節 師生聯歡表彰大會”,圖為師生們正在表演大合唱。
農場中學的學生們正在上物理試驗課(攝於2002年)。
2002年6月1日,農場中國小田徑運動會入場式。
2003年6月1日,農場 第一國小勞技課包餃子比賽現場。
1998年9月10日,在慶祝農場建場40周年聯歡會上,教師演出隊正在演出.
2000年”六一”兒重節 時,國小樂隊正在演奏。
2000年“六一”兒童節 時,小學生們正在演唱。
2005年老年節 時,農場老年樂隊在聯歡會上演奏。
農場場部樓群一瞥。(攝於2008年)
農場場部一角。(攝於2007年)
農場場部中央大街。(攝於2008年)
1992年7月動工興建的農場國小教學樓(2003年接到五層)。
1996年動工興建的農場培訓中心(賓館)側景。(攝於2005年)
2001年動工興建的“古城山莊旅遊區”。(攝於2005年)
農場職工顧建國投資興建的6215平方米的中央商城(攝於2003年5月)。
農場場部元宵夜。(攝於2008年)
界江風光。(攝於2007年7月)
額圖月亮灣。(攝於2008年8月)
秋到五星山。(攝於2007年9月)
勤得利山北鳥瞰圖。(2005年9月)
蘆花。(攝於2006年8月)
晚釣。(攝於2007年5月)
農場良好的生態環境引得百鳥來臨。(攝於2004年4月)
兀惹城駱駝石。(攝於2006年)
石林中的鱷魚石。(攝於2008年)
石林中的佛祖石。(攝於2006年)
額圖祈望石。(攝於2006年)
石林中的吼天石。(攝於2008年)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地理建置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面積
第三節 地形地貌
第四節 地質土壤
第五節 山脈水系
第六節 島嶼水文
第七節 氣候物產
第二章 建置
第一節 建置沿革
第二節 基層單位
第三章 名優特產旅遊風光
第一節 名優特產
第二節 家鄉名菜
第三節 旅遊風光
第二編 體制改革開放開發
第一章 農業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財務包乾與基本工資加獎勵
第二節 浮動工資與承包經濟責任制
第三節 家庭農場
第二章 林牧漁業體制改革
第一節 林業
第二節 畜牧業
第三節 漁業
第三章 事業單位體制改革
第一節 教育改革
第二節 衛生改革
第四章 開放開發
第一節 開發性家庭農場
第二節 內引外聯
第三編 經濟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種植業結構調整
第三節 作物
笫四節 耕作
第五節 施肥
第六節 種子
第七節 航化
第八節 植保
第九節 套用推廣新技術
第二章 水稻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發展概況
第三節 種子
第四節 育 秧
第五節 栽培
第六節 施肥與植保
第七節 收穫
第三章 農機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農機發展更新
第三節 農機轉讓與轉賣
第四節 農機管理
第五節 田間作業
第六節 農機維修
第七節 機務隊伍
第四章 林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森林分布
第三節 森林資源
第四節 造林綠化
第五節 退耕還林工程
第六節 苗圃建設
第七節 多種經營
第八節 森林資源經營管理
第九節 森林病蟲害防治
第十節 林政管理
第十一節 森林防火
第五章 畜牧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飼養管理
第三節 飼料
第四節 繁育改良
第五節 疫病防治
第六節 畜牧技術人員培訓
第六章 漁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概況
第三節 水產資源
第四節 捕撈生產
第五節 安全生產與重大事故
第六節 漁工培訓
第七節 人工養魚
第八節 鱘魚繁育與飼養
第九節 漁政管理
第七章 工業
第一節 工業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三節 發展概況
第四節 電力
第八章 水利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組織機構
第三節 水利隊伍與水利機械
第四節 治澇工程
第五節 旱改水工程
第六節 水庫建設
第七節 防洪與防汛
第八節 水政水資源管理
第九節 水利管理
第十節 水利工程建設在抗災增產中的作用
第九章 建築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建築業發展概況
第三節 安裝業概況
第四節 住房制度改革及管理
第五節 小城鎮規劃與建設
第十章 交通運輸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運輸管理
第三節 公路建設與養護
第四節 運輸
第五節 交通安全
第十一章 物資商業
第一節 物資
第二節 商業
第十二章 糧貿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糧食管理
第三節 糧管設施
第四節 糧食銷售
第四節 外貿
第十三章 非國有經濟與服務業
第一節 非國有經濟
第二節 服務業
第四編 經營管理
第一章 經營方略
第一節 管理機制
第二節 指導思想
第三節 經營方針
第四節 產業結構調整
第二章 勞動工資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職工隊伍
第三節 勞動管理
第四節 工資管理
第五節 安全生產
第三章 財務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財務管理制度
第三節 資產管理
笫四節 流動資金管理
第五節 預算外資金管理
第六節 成本和費用管理
第四章 計畫統計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計畫管理
第三節 統計管理
第四節 車編控購與政府採購
第五章 審計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審計情況
第六章 工商物價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三節 個體協會與消費者協會
第四節 物價管理
第七章 土地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土地調查
第三節 土地規劃
第四節 土地劃界
第五節 土地糾紛
第六節 土地監察
第八章 通信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概況
第三節 通信線路
第四節 電話
第五節 傳真
第六節 傳呼機手機
第七節 其他
第五編 政治
第一章 政治體制改革
第一節 領導體制改革
第二節 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節 幹部制度改革
第四節 機構改革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
第一節 組織沿革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四節 幹部管理
第三章 宣傳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理論學習
第三節 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節 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第五節 新聞報導
第六節 統一戰線
第七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四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黨紀教育
第三節 黨風廉政建設
第四節 案件查處
第五節 行政監督
第五章 行政
第一節 農場行政領導
第二節 行政工作機構及科級幹部
第六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隊伍建設
第三節 國保邊防
第四節 社會治安
第五節 刑偵
第六節 戶政管理
第七節 交警
第八節 消防
第七章 法庭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基礎建設
第三節 審判工作
第八章 司法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普法宣傳教育
第三節 人民調解
第四節 法律服務
第五節 刑釋解教安置幫教
第六節 公證代理
第九章 武裝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軍事訓練
第三節 戰備執勤與搶險救災
第四節 兵役
第五節 民兵組織
第六節 雙擁工作
第七節 參建工作
第八節 國防教育
第十章 工會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工會活動
第四節 民主管理
第五節 勞動競賽
第六節 扶貧幫困
第七節 會員代表大會
第十一章 婦女工作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女工工作
第四節 婦女代表大會
第十二章 共青團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團的活動
第四節 少先隊組織
第五節 團員代表大會
第六編 科教文衛
第一章 科技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技培訓
第四節 科研項目
第五節 獲獎科技成果
第二章 教育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學前教育
第三節 初等教育
第四節 中等教育
第五節 成人教育
第六節 教學設施建設
第三章 衛生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公共衛生
第三節 醫療
第四節 衛生隊伍
第五節 婦幼保健
第四章 文化體育
第一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二節 文學創作
第三節 音樂曲藝創作
第四節 美術創作
第五節 攝影創作
第六節 廣播電視
第七節 電影
第八節 檔案
第九節 圖書
第十節 史志
第十一節 體育
第七編 社會
第一章 人口民族
第一節 人口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素質
第四節 人口分布
第五節 人口變動
第六節 姓名
第七節 民族
第二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居民收入
第二節 衣食住行
第三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四章 語言
第一節 方言
第二節 諺語
第三節 歇後語
第五章 風俗習慣
第一節 節日
第二節 習俗
第三節 陋習
第四節 風尚
第六章 保險
第一節 保險機構
第二節 養老保險
第三節 醫療保險
第四節 工傷保險
第五節 生育保險
第六節 失業保險
第七節 風險互助
第七章 民政
第一節 擁軍優屬
第二節 安置
第三節 來信來訪
第四節 婚姻登記
第五節 殯葬
第六節 殘聯工作
第七節 最低生活保障
第八節 賑災捐助
第九節 基層組織建設
第八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工作機構
第二節 獨生子女
第三節 宣傳教育
第四節 落實政策
第五節 強化管理
第六節 技術服務
第九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機構沿革
第二節 工作進程
第十章 駐場單位
第一節 稅務
第二節 郵電
第三節 金融
第八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略
第一節 農場主要領導
第二節 其他人物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農場主要領導
第二節 知名人物
第三節 獲碩士以上學位者
第四節 先模人物
第三章 人物表錄
第一節 人大政協委員
第二節 先進個人與先進單位
第三節 在職副高職稱人員.
附錄
一、文獻
建三江農管局勤得利農場聯合調查組對勤得利農場負擔過重情況的調查報告
建三江管局勤得利農場聯合調查組對勤得利農場貧困狀況的調查報告
二、領導講話
解放思想理清思路 加快發展提前兩年奔小康 農場場長劉志林在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節 錄)
三、回憶錄
難忘的一九五八年
難忘走過的歲月
開會路上
懷念兩位老場長
北大荒的廣播電視情結
驚心動魄的大火
想起那年修水利
難忘的一場電影
四、新聞作品選錄
深化改革增活力科學種田多打糧勤得利今年獲大利
劉成果副部長對本報兩篇文章 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墾區在耕作上多做文章 ,同時加大治澇力度
北大荒精神在特區閃光
二十六載姐弟情一聲“大姐”淚漣漣康金環收養瘋知青感人至深
廉成祥的幫扶情——記“北大荒百面旗”廉成祥
台灣嘉義市建起“阿里山勤得利鱘魚養殖場”
五、文學作品選錄
大潮托起的星辰(報告文學)——勤得利農場水產公司改革紀實
矗立天地間(報告文學)
深情傾注勤得利——上海知青回訪記
兀惹之戰(散文)
六、雜錄
關於史氏鱘的備忘錄
用顆粒飼料飼養史氏鱘仔魚和幼魚的初步試驗
七、考錄
勤得利古代交通考
赫哲人集中營——三江地區三個部落的由來
八、地名考證
九、傳說民間故事
“駱駝石”的傳說
石林景區諸石的傳說
“祈望石”的傳說
“五星山”的傳說
“鱉頭砬子”的傳說
“峰火台”的來歷
鰉魚得名的故事
十、補遺
《勤得利農場志》(1984—2005)提供資料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