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縣誌(1986-2000)

贛縣誌(1986-2000)

《贛縣誌(1986-2000)》是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贛縣誌(1986-2000)
  • 作者: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 ISBN:978-7-80736-900-4
  • 編纂人員:何禮重、鐘佩芳、湯久泉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實事求是、存真求實的原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載1986~2000年贛縣自然與社會的發展狀況,突出記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與偉大成就,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資料性的統一。

作品目錄

封面
贛縣誌1986~2000
序一
序二
凡例
圖片
紅色特區——蘇區江口貿易港
白鷺古村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客家文化城中的楊公祠
在客家文化城舉辦的客家廟會
縣城全貌俯瞰
客家文化城中的客家宗祠
宋·景定年間建造的湖江戚氏宗祠
客家傳統打黃元米果
白鷺村以女性命名的王太夫人祠
縣城十里櫻花帶初成景便引來遊人如織
千里贛江第一洲·湖江小湖洲(桃花島)
休閒農莊
江口清水塘
韓坊丹霞地貌——仙人出掌
名人公園狀元園
名人公園進士堂
名人公園一景
名人公園將軍堂
名人公園文昌閣
灌嬰廣場
名人公園休憩亭貢江對岸成群白鷺聚集(2010年9月19日攝)
公園門樓
1996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農業部部長劉江及省、地領導吳官正、舒聖佑、張海如、邱祿鑫等陪同下,視察贛縣梅林鎮紅金村老區扶貧示範點。
1997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中)在省委書記舒惠國、省長舒聖佑、地委書記張海如等領導陪同下,到茅店鎮洋塘村視察。
2003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右二),在省委書記孟建柱、省長黃智權及市委書記張海如、市長王昭悠等陪同下到贛縣視察。
1997年12月1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右三)視察梅林鎮紅金科龍新村。
1999年5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右二)到茅店鎮洋塘村考察600公頃臍橙基地。
1997年6月12日,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中)考察梅林鎮山江湖農業立體開發示範基地。
2008年9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中)一行到贛縣檢查指導工作。
1998年9月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左二)考察吉埠野鴨養殖、果業開發工作。
2004年11月1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左一)在省委書記孟建柱(左二)等省、市領導陪同下到贛縣考察。
2006年9月23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左二)到白鷺考察明清古民居。
2008年11月17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中),在省委副書記王憲魁(左一)等領導陪同下到贛縣檢查指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1997年5月9日,省委書記舒惠國(左二),在地委書記張海如(右一)等領導陪同下視察梅林鎮紅金科龍新村。
2006年4月16日,全國婦聯副主席陳秀榕(中)到贛縣視察婦聯及新農村建設工作。
中共贛縣委員會
贛縣人大常委會 贛縣人民政府
政協贛縣委員會
2009年5月26日「三化」建設動員大會
大力推進“融入中心城區,提升三化水平”建設
360°城市一暼(2010年春)
火車站廣場
蒼穹火龍
光彩大道
贛新大道
梅林新區
城鎮居民廉粗房
城鎮居民經濟適用房
榕映幽徑
贛縣人民廣場
贛縣經濟開發區暨紅金工業園
“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地規劃建設開發區,推進產業聚集發展,重點打造鎢、稀土、食品和鋁四大集群,培育電子信息材料產業、LED產業、再生資源產業、模具和機械製造產業、新興建材產業和太用電產韭等六太新興產業。
贛縣洋塘工業園
贛縣儲潭工業園
附圖 工業園鳥瞰
坐落在贛縣的贛州華能瑞金電廠
贛州火車站26噸龍門吊
贛州紅金稀土有限公司
贛州金鈴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產線
贛州泰普化學有限公司
贛州福珍針織廠
高新科技產品甜菊糖
菊隆高科公司新址
贛州中瑞材料公司
楊雅電站
梅林變電站
居龍灘水電站
吉埠楊梅種植基地化
萬畝臍橙基地
儲潭千畝油菜基地
韓坊千畝農業高產基地
茅店花卉苗木產業化
韓坊鄉六千畝優質烤菸基地
沙地牌板鴨
晾曬腐竹
陽埠牌腐竹
小坌乾紅辣椒
水上養殖
現代化養豬
收割甜葉菊
魚躍人歡
五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檢察工作進社區
1996年10月6日,縣法院在沙地鎮舉行宣判大會。
交警在學校路口維持秩序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
梅苑賓館
京九鐵路、贛龍鐵路、323國道、貢江橫貫縣境
大埠將軍大橋
縣鄉公路
梅林大橋
京九鐵路、贛龍鐵路茅店段
通村水泥公路
鐵路、公路立交橋
沙園公路
麂山下的吉埠梘田村
白鷺生態新村
江口旱塘新村
茅店羅坑新村
南塘船埠新村
青少年活動中心
城關第三國小
贛縣中學北校區
縣人民醫院
預防接種
縣疾病控制中心
贛縣全民運動會
中青年健美操
老年人綢布舞
民間藝術交響曲
田村傳統花燈
賽龍舟
南塘農民文化藝術節
韓坊窯下毛澤東舊居
蘇區革命時期,曾山帶領軍民在田村楊梅修建的水井。
蘇區紅軍郵票 布告
牛嶺戰役遺址、贛南小廬山——小坪
唐·天寶年間始建的田村寶華寺
西晉始建的儲潭儲君廟
書作者 劉廣迎 (總參謀部兵器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作者 董玉寶(縣人大常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作者 李健(縣文化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作者 鐘蘇宏(長洛·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書作者 鐘兆林(縣人民醫院·中國毛體書法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畫《山水一色》作者 何志華(縣國土局·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
刺繡 作者 韓琴芳(縣人民醫院)
油畫《晚秋》作者 鐘傳耀(贛縣二中·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
陶瓷藝術 作者 鐘鳴(學生)
白鷺村古壁畫
金石篆刻 作者 張廣勇(縣委統戰部·中國金石篆刻家協會會員)
2002年7月在贛縣出土的窩狀恐龍蛋化石
東漢·陶權
唐·海獸葡萄紋銅鏡
宋·乳釘罐
清·乾隆青花瓷盤
明·石雕立像
續修《贛縣誌》編輯部成員合影
贛縣政區圖
贛縣城區街道圖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專記
第一篇 建置 區劃
第一章 建置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界址
第二章 區劃
第一節 位置面積
第二節 行政區劃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貌
第二章 山脈 河流
第一節 山脈
第二節 河流
第三節 水文
第三章 氣候 物候
第一節 氣候
第二節 物候
第四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水資源
第二節 土地資源
第三節 動物資源
第四節 植物資源
第五節 礦產資源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蟲災
第四節 風災 冰雹災
第五節 雷電災
第三篇 人口 居民生活
第一章 人口狀況
第一節 人口分布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變化
第二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宣傳教育
第二節 節育措施
第三節 服務與管理
第三章 民族 宗教 姓氏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姓氏
第四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消費
第三節 居民儲蓄
第四篇 農業
第一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耕地面積
第二節 農作物
第三節 農技推廣
第四節 植保植檢
第二章 畜牧業
第一節 畜禽飼養
第二節 品種改良
第三節 疫病防治
第三章 漁業
第一節 水面養殖
第二節 江河捕撈
第三節 漁政管理
第四章 果業
第一節 主要品種
第二節 種類分布
第三節 果業開發
第五章 農業開發
第一節 中低產田改造
第二節 生態開發
第三節 國際農發基金項目
第六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機管理
第二節 農機監理
第三節 技術培訓
第四節 農機推廣
第五節 主要農機
第七章 農村經營管理
第一節 土地承包
第二節 村級財務管理
第三節 農民負擔監督
第四節 管理機構
第五篇 林業
第一章 資源
第一節 林業用地
第二節 林業蓄積
第三節 油茶林
第二章 森林培育
第一節 採種育苗
第二節 森林撫育
第三節 植樹造林
第四節 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
第三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封山育林
第二節 森林防火
第三節 病蟲防治
第四章 林業經營
第一節 採運
第二節 加工
第三節 銷售
第五章 營林單位
第一節 國營林場
第二節 鄉村林場
第三節 林業專業戶
第六章 林政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山林權屬
第三節 依法治林
第六篇 水利 水保 電力
第一章 水利
第一節 蓄水工程
第二節 引水工程
第三節 提水工程
第四節 防洪工程
第五節 水利管理
第二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
第二節 綜合治理
第三章 電力
第一節 水電建設
第二節 動力發電
第三節 電網建設
第七篇 工業
第一章 體制與改革
第一節 工業體制
第二節 工業改革
第二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採掘業
第二節 食品加工業
第三節 紡織與服裝業
第四節 製造業
第五節 其他行業
第三章 工業管理
第一節 管理方式
第二節 綜合效益
第四章 企業選錄
第一節 國有企業
第二節 集體企業
第三節 民營企業
第五章 招商引資
第一節 企業引進
第二節 政策優惠
第八篇 交通
第一章 水路
第一節 航道
第二節 渡口
第三節 水路運輸
第二章 公路
第一節 公路建設
第二節 公路橋樑
第三節 公路養護
第四節 公路運輸
第三章 鐵路
第一節 京九鐵路
第二節 贛龍鐵路
第三節 鐵路援建
第四章 交通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公路管理
第三節 航運管理
第四節 安全管理
第九篇 郵政 電信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信函
第二節 郵路
第三節 郵政儲蓄
第四節 報刊發行
第五節 其他業務
第二章 電信
第一節 固定電話
第二節 無線尋呼
第三節 移動通信
第十篇 城建環保
第一章 城鄉規劃
第一節 城鎮規劃
第二節 鄉鎮規劃
第三節 勘察測量
第二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建設
第二節 鄉鎮建設
第三章 房地產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節 房地產市場
第四章 建築業
第一節 建築設計
第二節 招投標管理
第三節 質量監督
第四節 建築企業
第五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監測
第二節 環境治理
第三節 環境管理
第十一篇 貿易
第一章 體制改革
第一節 商業體制
第二節 供銷體制
第三節 物資體制
第四節 糧油體制
第五節 對外經濟體制
第二章 商品經營
第一節 生活資料
第二節 農村生產資料
第三節 農副產品收購
第四節 物資流通
第五節 菸草專賣
第六節 石油經營
第七節 醫藥購銷
第八節 對外貿易
第三章 糧油經營
第一節 購銷
第二節 儲運
第三節 質檢
第十二篇 財政 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收入
第三節 財政支出
第三節 財政管理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稅制改革
第二節 稅種
第三節 徵收與減免
第四節 稅收管理
第十三篇 金融
第一章 金融組織
第一節 銀行
第二節 信用合作社
第三節 保險公司
第二章 貨幣
第一節 貨幣發行
第二節 貨幣流通
第三節 貨幣管理
第三章 存款 貸款
第一節 存款
第二節 農業貸款
第三節 工商貸款
第四節 信用社信貸
第五節 基本建設投資
第四章 保險
第一節 種類
第二節 保費
第三節 理賠
第十四篇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
第一節 計畫體制
第二節 計畫編制與實施
第三節 以工代賑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統計改革
第二節 統計調查與普查
第三節 統計服務與執法
第一節 企業登記管理
第二節 個體私營經濟管理
第三節 市場管理
第四節 商標廣告管理
第五節 經濟契約管理
第六節 經濟監督管理
第七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四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價格改革
第二節 價格管理
第三節 物價調整
第四節 物價監督
第五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計量管理
第二節 產品質量監督
第三節 行政執法
第六章 審計監督
第一節 國家審計
第二節 社會審計
第三節 內部審計
第七章 土地管理
第二節 建設用地管理
第三節 地籍管理
第四節 執法監察
第八章 地質礦產管理
第一節 礦產管理
第二節 行業管理
第十五篇 中國共產黨
第一章 重要會議與重大決策
第一節 黨代表大會
第二節 縣委常委會
第三節 重大決策
第二章 黨務
第一節 縣委工作部門
第二節 組織
第三節 宣傳
第四節 統一戰線
第五節 政法綜治
第六節 老幹部工作
第七節 黨校培訓
第八節 黨史編研
第九節 來信來訪
第十節 政研 機要 保密
第三章 紀檢 監察
第一節 紀委全委會
第二節 紀律檢查
第三節 行政監察
第十六篇 政權
第一章人 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人大代表選舉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常務委員會
第四節 履職工作
第五節 基層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 人民政府
第一節 工作部門
第二節 工作制度
第三節 重要會議
第四節 政府法制
第五節 建議提案辦理
第十七篇 政協 人民團體
第一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全體委員會
第二節 常務委員會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四節 基層政協工作委員會
第二章 人民團體
第一節 工人組織
第二節 青少年組織
第三節 婦女組織
第四節 工商業聯合會
第六節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七節 社會科學聯合會
第九節 歸僑僑眷聯合會
第十節 老年人體育協會
第十一節 紅十字會
第十二節 個體私營經濟協會
第十八篇 綜合政務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村民自治建設
第二節 優撫安置
第三節 濟困救災
第四節 社會福利
第五節 社會事務管理
第六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第七節 老年人贍養
第二章 人事 勞動
第一節 人事
第二節 勞動
第三節 工資福利
第四節 離休 退休 退職
第五節 社會保障
第三章 外事 僑務
第一節 外事
第二節 僑務
第四章 移民 老區建設
第一節 移民
第二節 老區建設
第五章 方誌 檔案
第一節 方誌
第二節 檔案
第十九篇 軍事
第一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建制
第二節 兵役
第三節 預備役
第四節 擁政愛民
第二章 民兵
第一節 民兵組織
第二節 軍事訓練
第三節 政治教育
第四節 搶險救災
第三章 武警 消防
第一節 武裝警衛
第二節 公安消防
第二十篇 司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戶政管理
第三節 刑事偵察
第四節 專項整治
第五節 監管看守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控申舉報
第三節 刑事檢察
第四節 經濟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六節 法紀檢察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經濟審判
第五節 行政審判
第六節 審判監督
第七節 審判制度改革
第八節 執行
第九節 法醫鑑定
第十節 法警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普法教育
第三節 基層法律工作
第四節 公證
第五節 律師
第二十一篇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章 文明創建
第一節 文明縣城
第二節 文明單位
第三節 文明村鎮
第四節 文明家庭
第五節 文明共建
第二章 素質教育
第一節 政治教育
第二節 道德教育
第三節 法制教育
第三章 新風倡導
第一節 移風易俗
第二節 美德新風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第一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幼稚園
第二節 學制課程
第三節 教養保健
第二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學校
第二節 學制課程
第三節 德育教育
第四節 招生考試
第三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學校
第二節 學制課程
第三節 德育教育
第四節 教學
第五節 招生考試
第四章 職業技術教育
第一節 學校
第二節 學制課程
第三節 德育教育
第四節 教學
第五節 社會實踐
第六節 招生
第五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學校培訓
第二節 農村掃盲
第六章 教師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培訓
第三節 待遇
第七章 教育改革
第一節 體制改革
第二節 教學改革
第八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經費管理
第三節 人事管理
第四節 校舍 設備
第二十三篇 科學技術
第一章 機構隊伍
第一節 科技機構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二章 科技活動
第一節 科技扶貧
第二節 科技引進和推廣
第三節 山江湖治理工程
第三章 科技成果
第一節 農業成果
第二節 工業成果
第三節 醫療衛生成果
第二十四篇 醫藥 衛生
第一章 醫療
第一節 機構隊伍
第二節 醫療設備
第三節 醫療技術
第四節 公費醫療
第五節 農村醫療
第六節 醫政管理
第七節 體制改革
第二章 藥品
第一節 藥政管理
第二節 藥品生產
第三節 藥品檢驗
第三章 衛生防疫
第一節 疾病防治
第二節 衛生監測
第四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婦女保健
第二節 嬰幼兒保健
第五章 愛國衛生
第一節 城市愛國衛生
第二節 農村愛國衛生
第二十五篇 文化 廣電 體育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民眾文化
第二節 戲劇
第三節 電影
第四節 圖書
第五節 文物
第六節 文化市場管理
第二章 廣播 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設施
第二節 競技體育
第三節 民眾體育
第四節 學校體育
第五節 人才培養
第二十六篇 藝文
第一章 詩詞選
第二章 楹聯選
第三章 文選
第二十七篇 客家贛縣 旅遊
第一章 客家源流
第一節 溯源
第二節 分布
第二章 客家風情
第一節 文藝
第二節 習俗
第三節 古村
第四節 飲食
第三章 軼聞掌故
第一節 傳說
第二節 軼聞
第三節 題聯
第四章 客家文化城
第一節 青史新篇
第二節 文物博覽
第三節 祭祀謁祖
第四節 園林景觀
第五章 旅遊
第一節 旅遊資源
第二節 旅遊景點
第三節 旅遊服務
第二十八篇 鄉鎮
第一章 鎮
第一節 梅林鎮
第二節 王母渡鎮
第三節 五雲鎮
第四節 沙地鎮
第五節 茅店鎮
第六節 江口鎮
第七節 吉埠鎮
第八節 南塘鎮
第九節 田村鎮
第二章 鄉
第一節 小坪鄉
第二節 韓坊鄉
第三節 陽埠鄉
第四節 大埠鄉
第五節 長洛鄉
第六節 大田鄉
第七節 攸鎮鄉
第八節 古田鄉
第九節 湖江鄉
第十節 湖新鄉
第十一節 儲潭鄉
第十二節 石芫鄉
第十三節 三溪鄉
第十四節 白石鄉
第十五節 白鷺鄉
第二十九篇 人物 榮譽
第一章 人物傳略
鐘新人
李芳
王奇慶
李偉
謝鏜忠
韓秀山
游好揚
羅亦經
彭忠山
黃長嬌
張仁
王良如
劉金山
凌加冰
廖本億
陳紹林
劉仁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地師級以上領導幹部
第二節 歷任縣主要領導
第三節 知名人士 突出貢獻人才
第三章 人物表
第一節 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第二節 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節 博士
第四節 享受副縣(處)級待遇幹部
第四章 榮譽
第一節 先進集體
第二節 先進個人
第三節 獲省部級以上獎勵者
附錄
一、前志補遺
縣籍抗日陣亡將士名錄
縣籍民國時期將軍
二、贛縣縣名源考
三、民族英雄戚繼光祖籍考
四、縣委、縣政府重要檔案目錄
五、修志文獻資料輯存
關於續修《贛縣誌》的通知
關於廣泛徵集續編《贛縣誌》文史資料的通告
關於成立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通知
關於調整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的通知
關於調整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的通知
關於調整贛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的通知
六、鄉鎮、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名錄
編後記
《贛縣誌》編輯部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