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摩西·白朗寧

約翰·摩西·白朗寧

約翰·摩西·白朗寧(英語:John Moses Browning,1855年1月21日—1926年11月26日),美國輕武器設計家,是現代自動及半自動輕武器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白朗寧一生中設計研製成功的的手槍、步槍、輕重機槍和大口徑機槍等武器多達37種。白朗寧槍械眾多成果中為後世傳誦的經典武器產品包括:M1911 0.45手槍、M1918 0.30自動步槍、M2 0.50重機槍和9mm口徑大威力手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摩西·白朗寧
  • 外文名:John Moses Browning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猶他州奧格登
  • 出生日期:1855年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26年11月26日
  • 職業:輕武器設計家
  • 主要成就:設計研製成功多達37種武器
人物生平,設計武器,

人物生平

1855年,約翰·摩西·白朗寧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名叫奧格登的小鎮上。父親喬納森在當地經營著一家槍鋪。1879年父親去世後,白朗寧兄弟合夥開辦了“白朗寧槍枝製造廠”。當年,白朗寧設計的“後膛裝彈式單發步槍”獲得專利,並開始批量生產。1883年,當時美國軍方最大的槍械供應商溫徹斯特公司的一名銷售員買了一支白朗寧單發步槍,並把它送到總部進行評估。公司副總裁本奈特如獲至寶,花8000美元買下該槍的生產專利,並開始與白朗寧合作。
約翰·摩西·白朗寧約翰·摩西·白朗寧
1897年,白朗寧利用擊發時槍膛內氣體的能量作為自動裝彈的能量來源,設計出一種自動滑膛槍,但溫徹斯特公司拒絕批量生產。白朗寧一氣之下來到比利時“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後來的FN公司),成為它的首席槍械設計師。勃郎寧的大都分作品也都由比利時FN公司生產。
1900年,白朗寧設計出第一把自動手槍M1900。
1908年,白朗寧為配合使用新型9mm手槍彈,根據M1900改進出軍民兩用半自動手槍,並於1910年生產出了M1910。1914年,一個叫普林西普的槍手在塞拉耶佛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普林斯行刺時使用的就是M1910式手槍。
此後白朗寧又設計了M1911半自動手槍,它的高裝彈量和快速彈匣很快成為現代手槍的設計標準。這種槍1911年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直到1986年才退役,創下了手槍服役時間最長的紀錄。世界上許多國家對M1911手槍進行仿造,其總產量超過250萬把,成為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手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1917年選中由白朗寧設計的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的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作為制式武器裝備美國軍隊。20世紀30年代由FN公司生產,稱為“M1930式7.92mm白朗寧輕機槍”,作為輕機槍受到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白朗寧設計的第一挺重機槍柯爾特白朗寧重機槍。該槍於1890年設計成功,是世界上第一挺導氣式原理的機槍。白朗寧將這一發明交給了美國的柯爾特公司,該槍於1895年定型並裝備美國軍隊。1900年,白朗寧設計了一挺水冷式重機槍,1917年改進為Ml9l7式白朗寧重機槍,並定為美軍的制式裝備。
1918年,應美軍的要求,白朗寧開發了12.7mm大口徑重型機槍,稱0.50M1921式白朗寧重機槍。採用水冷式槍管,後來改進成氣冷槍管型機槍,命名為M2重機槍,即現仍被許多國家裝備的M2HB重機槍
1925年白朗寧設計成功馳名世界的9mm口徑大威力手槍。首次採用了將彈匣中子彈並列排放的形式,使彈匣裝彈量由一般7—8發達到13發,這在20世紀20年代是一項創舉,從此以後現代手槍的彈匣大多採取這種形式。該槍在世界範圍內服役經歷半個多世紀。
晚年的白朗寧。晚年的白朗寧。
1926年白朗寧去世,但他的創新精神卻延續了下來。“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不斷推陳出新,成為世界著名的輕武器製造商。它在20世紀末研製的P90就是一件性能優秀的單兵武器。P90的結構相當簡單,只有槍管、機匣、槍機和彈匣4個部件,使用者無需藉助任何工具,在15秒內就能將其拆解。它的射速達850米/秒,可射穿150米外的鋼盔。P90的彈匣用經過處理的透明玻璃製成,槍手可隨時檢查剩餘子彈的數量。

設計武器

白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英文簡稱:BAR)
白朗寧自動步槍白朗寧自動步槍
類型:自動步槍
設計日期:1918年生產期間,1918年到1950年代
變型:1918A1,1918A2
類別:連發選擇性射擊
口徑:7.62毫米
彈藥: .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7.62×63mm步槍彈)
彈匣容量:20發
全長:1214毫米
槍管長度:610毫米
重量:7.5公斤(A1型)、9.2公斤(A2型)
射速:300-450發/分;500-650發/分(A2型)
初速:805米/秒
有效射程:600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白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為制式武器,優先迅速投產,被命名為“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裝備美國軍隊。
白朗寧自動步槍白朗寧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口徑為0.30英寸(7.62mm),發射0.30-06步槍彈,由裝於機匣下方的20發可拆卸彈匣供彈。採用導氣式原理,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槍彈擊發之後,一部分火藥燃氣經導氣孔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活塞連桿及槍機框後退,槍閂離開閉鎖槽,整個機體後退,實現槍機開鎖。
開鎖後的槍機框帶動槍機後退,並壓縮復進簧,而拉殼鉤將空彈殼從彈膛內抽出,彈殼底部碰撞退殼板而將彈殼拋出,直到槍機框與緩衝器相撞,後退完全停止。如扣住扳機不放,復進簧帶動槍機框及槍機前進,槍機的推彈凸筍從彈匣內推出一發槍彈進入彈膛,槍機復進到位,槍機框繼續前進,槍機後部上抬進入機匣內的閉鎖槽完成閉鎖。當閉鎖時,槍機框繼續前進而撞擊擊針擊發。繼續扣住扳機,又開始下一個循環。該槍機匣用一整塊鋼加工而成,所以外觀上顯得粗壯結實,拉機柄位於機匣左側,表尺為直立式。槍管膛口安裝圓柱形消焰器
白朗寧自動步槍構造簡單,分解結合方便。雖然原來設計是作為單兵自動步槍,可由單兵攜行行進間射擊,進行突擊作戰,壓制敵方火力,為己方提供火力支援。但是由於它的重量(重7.5公斤)不方便攜行,並且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的後坐力使全自動射擊時難於控制精度。因研製太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只有少量的白朗寧自動步槍服役,但是它仍然以可靠性好堅固耐用受到前線士兵的歡迎。美國軍隊評價它是:在任何情況下很少發生故障。到1919年末共生產了10萬支BAR
白朗寧自動步槍在20世紀30年代由歐洲比利時FN公司仿製生產,改用7.92mm口徑槍彈,增加了一個減速機構,使全自動射擊時有兩種射速;配有氣體調節器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槍管長550mm,全槍質量9kg,於1930年定型,稱為“M1930式7.92mm白朗寧輕機槍”,作為輕機槍受到一些國家的歡迎。
白朗寧自動步槍白朗寧自動步槍
BAR改裝系列1937年美國軍隊對M1918進行了改進,增加了一個兩腳架,安裝摺疊式槍托底板,全自動射擊時使槍保持穩定,被命名為M1918A1。在M1918A1的基礎上繼續改進,取消半自動射擊方式,全自動射擊時射速兩檔可調,兩腳架安裝在槍口消焰器上,槍的重量增加到9.2公斤,命名為M1918A2,於1941年投產。
M1918A2是“貨真價實”的輕機槍,它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恰巧美國軍隊的步兵班需要班組支援武器,採用為班用自動步槍,每排3支,用來構建火力支撐點,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儘管對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重量有些偏重,步兵對這種自動步槍十分信任:“在任何情況下使用都很少發生意外和出現故障,即使在叢林地帶作戰它也能達到所期望的衝擊侵徹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戰爭期間共有20萬支BAR交付軍隊。 韓戰期間BAR恢復生產,共生產了6萬支。白朗寧自動步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實際上它扮演著輕機槍的角色。一方面20發彈匣容量限制了火力持續性,一方面持續射擊會燒灼槍管,而且槍管無法快速更換,這些妨礙它扮演真正輕機槍的角色。
1950年代末,發射7.62×51毫米NATO標準槍彈的M14自動步槍M60通用機槍列裝美國軍隊後,白朗寧自動步槍退出現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