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白朗寧的自動步槍(輕機槍)M1918BAR

約翰·白朗寧的自動步槍(輕機槍)M1918BAR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軍用武器之一的白朗寧自動步槍 (BAR),將自然地提醒人們要永遠牢記它的設計者的英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約翰·白朗寧的自動步槍(輕機槍)M1918BAR
  • 服役時間:1917年
  • 國家:美國
  • 英文縮寫:BAR
基本概述,發展,

基本概述

毫無疑問,美國最多產的、最受人崇敬的武器設計師當屬約翰·摩西·白朗寧。這個猶他州人,對於輕武器發展領域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設計的民用及運動槍枝數不勝數,許多型號目前仍在生產,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他所設計的軍用武器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

發展

通常白朗寧自動步槍以其首寫字母“BAR”簡而代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BAR剛問世,就成為自動步槍的標準並且在日後的幾十年內一直延用。美國的軍用武器很少有像令人肅然起敬的BAR那樣受到廣泛讚賞的。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一些老兵對BAR這支可靠而又非常有效的武器還記憶憂新。雖然對槍的重量曾有一些不滿,但是在實際作戰的危急關頭,卻幾乎聽不到對此的抱怨聲。歷經三十多載,世界範圍內無計其數的戰場作戰已證實了BAR的實用價值。
BAR的設計思想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壕,當時交戰雙方正陷入傷亡慘重的、持久的陣地戰的困境之中。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參戰,但不久它就痛苦地發現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的裝備力量太薄弱了,根本沒有做好去打贏一場現代化戰爭的準備。除了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和柯爾特 M1911 .45ACP手槍(兩者都是非主戰武器,而且供應不足)這類優秀的裝備之外,我們部隊主要裝備的作戰武器都是過時的,總的來講,無法令人滿意。
在我們的軍事裝備力量中最嚴重的缺口之一就是缺少令人滿意的輕機槍。因此急需一種能在行進間進行突擊作戰的自動武器。我們的法國盟軍企圖用1915型“CRSG”輕機槍 (Fusil MitrailleurModele 1915’GRSG’)來填補這一空白。此槍通常被稱作“chauchat”,發射8mm勒貝爾彈,我們的步兵很快就將其法語發音分讀開來,念成“Sho—Sho”。美國從法國購買了大約16000支ehauehat槍,但不久就發現:此槍工作極不可靠,火力不足,很不受歡迎。顯而易見,我們的軍隊需要一種更好的此類武器。慶幸的是,傳奇人物約翰·摩西·白朗寧先生一直在悄悄地設計一種可靠性好,射擊效果好的自動步槍。白朗寧首先與柯爾特專利武器公司簽署了一份工作協定,該公司有權使用發明家的專利。1917年5月1日,對於採用輕機槍還是自動步槍,由戰爭部長召集組成了一個軍械小組進行了試驗並作出了決定。白朗寧的設計很快被採納。這就是著名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不久便以其首寫字母“B-A-R”取而代之。BAR發射標準的M1906(.30-06)槍彈,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射速大約為550發/分。
由於位於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柯爾特兵工廠已經處於滿負荷運轉,因此公司希望在康乃狄克州的默里迪恩另僻廠址來製造BAR。由於要求最大數量的BAR步槍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來,而且新工廠的工人必須經過全新培訓,軍械部沒有同意。合理的解決辦法就是另僻途徑,為此,政府通過與柯爾特公司及約翰·白朗寧達成協定,即獲得了戰爭“進行期間”此槍生產的專利權。
1917年9月,馬林·羅克韋爾公司和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簽定了生產BAR的契約。柯爾特哈特福德工廠在其生產任務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也接受了生產BAR的契約。這三家生產廠原本都已沉重地籠罩在武器生產的緊張氛圍之中,但由於新式自動步槍的重要性及其優先的生產權,工廠不得不新上設備加速其生產。這裡既沒有此槍的設計圖更沒有詳細的技術指標,而現有的唯一的工作模型就是白朗寧手工製作的樣槍。而溫徹斯特工程部只被允許從柯爾特公司借用樣槍使用僅僅一個周末,工作簡直是分秒必爭,他們根據樣槍繪製了必要的產品圖及藍圖,並於星期一早晨將樣槍歸還給柯爾特公司。然後溫徹斯特公司又輔助馬林·羅克韋爾公司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生產線。
溫徹斯特公司於1917年 12月開始交付產品,馬林,羅克韋爾公司開始於1918年1月,而柯爾特公司於同年2月提交產品。儘管BAR實際上是1917年列裝的,但卻將其命名為“1918型”,這也許是為了防止與白朗寧1917型水冷機槍相混淆的緣故吧。BAR源源不斷地從流水線中生產出來,少量裝備部隊,而海外軍隊則於 1918年夏末開始配發。有趣的是:此槍最先是由發明家的兒子——瓦爾·白朗寧中尉在法國進行演示的。經過對此槍的套用技巧的掌握及相應的訓練之後,BAR開始發往前線部隊,並在實際戰場上套用。
1918年9月12日,第79步兵師使用了BAR,這是美國軍隊在戰場上使用BAR的最早記載,這以後很快證實作為一種戰鬥武器BAR是絕對成功的。與不幸的Chauchat相比,BAR簡直是天賜之物。正如 1919年助理戰爭部長所指出的:“BAR受到了我們的軍官及使用過它的人的高度評價。儘管這些槍的使用環境很惡劣,在前線,曾一度在雨中使用,射手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擦拭它,但一直工作很好。”
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時,我軍已裝備了大量的BAR。到停戰之時,已有大約52238支白朗寧自動步槍交付使用。此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19年末才停止,到那時為止共生產了102125支M1918 BAR。
M1918BAR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重約16磅,看起來似乎有些重,但實際上與那個時代的自動步槍相比它還是輕量級的。BAR槍管長24英寸,其上聯接有一圓柱形消焰器。槍管上端印有製造廠的首寫字母及生產的年、月。型號標誌,製造廠及槍號則印刻在機匣頂部。所有金屬部件均經過誘人的、具商業品位的藍化處理,槍托和刻有格子花紋的下護木由胡桃木製成。BAR堅固耐用,它的機匣是由一整塊鋼機加工而成。非往復式裝彈(待擊)拉柄位於機匣左側。表尺與槍托底板與在美國M1917“恩菲爾德”步槍上使用的是同一型號。與其變型槍不同的是,原始1918型沒有安裝兩腳架。BAR上配有可拆卸的、能裝20發彈的彈匣。據報導曾試用過大容量彈匣,但沒有人見到過。
BAR也配備了一個特殊的子彈帶,其右側有一金屬“杯”,可將槍托底部插入其中,以便使其能夠在BAR構想的“行進間射擊”的作戰模式下使用。子彈帶有四個口袋,每個口袋中可裝入兩個彈匣,還有一個彈藥盒是為容納兩個M1911 .45手槍彈匣而準備的。子彈帶上的索環可加掛手槍套,水壺,急救包等物品。一種“助理射手”帶也已生產,其上有四個容納彈匣的口袋及幾個為步槍壓彈夾準備的口袋。BAR配備有與M1907步槍相似的皮質槍背帶,但稍長一些,且有三個金屬槍背帶調整扣。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BAR仍然保留在“山姆大叔”的貨單中,並且在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包括中國、海地、尼加拉瓜等國在內的全球範圍內各種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中使用的BAR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柯爾特公司生產了一種民用型白朗寧自動步槍,並將其命名為“班長”,但由於標準軍用BAR易於得到,限制了其銷售量。由於一些BAR從國民警衛隊軍械庫及其它地方失竊,因此在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騷亂期間為犯罪分子所利用。BAR在這個時期的兩次最臭名昭著的毀滅性犯罪案中起了重要作用,犯罪分子克萊德·巴羅,邦尼·帕克及另一人最終落人執法人員手中。
1922年,軍隊對一種更小更輕的試驗型BAR進行了測試,它是為高度機動的地面部隊使用而設計的,但沒有投入生產。1937年,第一支主要的變型槍被接受,命名為“M1918A1”。它與M1918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具可折合的兩腳架,通過一對錐型減震腿固定在槍的活塞筒上。此槍還安裝有摺疊式槍托底板,以便全自動射擊時,使槍穩定在肩膀上。縮短了上護木的高度,使槍管更多地暴露於空氣中以便達到更好的冷卻效果。由於 M1918A1是在M1918基礎上改進而成,因此沒有進行單獨生產。
截止到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BAR最終的也是最廣泛生產的型號是“M1918A2”。與“M1918A1”相似,M1918A2也安裝有可折合的兩腳架,只是M1918A2是將其安裝在特殊的消焰器上,而非活塞筒上。經改進後的帶摺疊式槍托底板的槍托後部及預備的單腳架也被採納,儘管單腳架看起來非常沒用。縮短了下護木的高度和長度,表尺換成了與M1919A4空冷機槍上使用的型號相同的表尺。扳機護圈前填加了金屬導棱便於輔助更換彈匣。與M1918和 M1918A1不同的是,M1918A2不能夠半自動射擊,它只能實施全自動射擊,射速分慢、快兩檔;分別約為300-450發/分和500-650發/分。改進和增補後實際上增加了BAR的重量,使其全重達到大約20磅,而M1918僅有16磅。
起初,M1918A2是在 M1918改進的基礎上加工而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成千上萬支改進而成的M1918A2主要是由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生產。一些未經改進過的 M1918根據Lend-Lease協定發往大不列顛(通常在這類槍上漆上紅槓),躲過了改型。也就是說,一些M1918槍從未被改型到M1918A2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裝部隊和使用。
珍珠港事件之後,BAR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不得不加緊尋找新的生產地。政府部門與,兩個商業公司簽定了定購契約:即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新英格蘭輕武器公司來生產M1918A2槍。在戰爭期間,這兩家公司共為政府輸送了總量為208380支這種類型的BAR。這是對早期BAR的補充。
這批BAR不久就參與了激烈作戰,並再一次證實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一份有關 BAR性能的例證在一份1943年海軍陸戰隊的報告中可見一斑:“口徑為.30的M1918A2白朗寧自動步槍。一種一直受到好評的武器。在任何情況下使用都很少發生意外和出現故障,即使在叢林地帶作戰它也能達到所期望的衝擊侵徹力。”儘管BAR的重量有些偏重,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我們的部隊提供了優良的服務,受到了廣泛的好評。BAR優越於.45口徑衝鋒鎗之處就在於其使用的.30口徑彈丸的侵徹力。BAR的射速及可靠性受到了戰鬥部隊的高度讚揚。
對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對其超過20磅的重量,為此取消了兩腳架。約翰·喬治中校在他所著的《怒射》一書中對此情況評述到:
“我們到瓜達爾卡納爾後兩個星期,將所有的配件(兩腳架等)拆除,成為一支完全裸露的槍……又回到了老白朗寧最初的方式。”
BAR的作用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即已從部隊陣地戰的“行進間射擊”轉變成標準的班用自動武器。許多軍隊的指揮官們都在儘可能的為其軍隊爭取得到BAR。在戰爭中美軍作戰所用另外唯一的一支自動步槍就是M1941詹森輕機槍。詹森槍在設計特點上有一些改進,比BAR的重量輕得多。但它在戰爭中套用不太多。
BAR是戰爭中美軍的班用自動武器。儘管它在許多套用領域都充分地發揮了其性能特點,但也同樣存在著一些缺點。它的重量妨礙了其作為真正自動步槍的使用,而僅僅是扮演著輕機槍的角色。而且由於其設計問題,它不可能像白朗寧M1917A1和M1919A4 .30口徑彈帶供彈機槍那樣具有持續自動射擊功能。BAR有限的彈匣容彈量是一不利之處,然而實際上槍管不易拆卸及更換卻是一嚴重的缺陷,因為持續自動射擊很快就會燒蝕槍管。而BAR的槍管僅能在軍械庫中完成拆卸與更換。為使BAR適應彈帶供彈及可以更容易的更換槍管作了大量試驗,但卻需要對機匣作較大幅度的改進,因此不太現實。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到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為止,這支槍實際上已有些過時了。
二次世界大戰後,BAR在朝鮮廣泛套用,在那裡它適度地發揮了其卓越的性能特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BAR又重新恢復了生產,那時數千支這種槍都是由皇家麥克比公司生產的,這些韓戰時期著名的M1918A2槍與二戰後期生產的BAR非常相似,都在槍管上安裝有提把,因此改善了短距離的攜行狀況,但隨之更增加了重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通用型”M60機槍被採納,作為包括BAR在內的一些武器的替代品。但是,一些庫存的BAR在越南戰爭中使用,一些供應南越軍隊及其盟軍。
BAR作為前線自動步槍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美國的軍用輕武器很少有像約翰,白朗寧自動步槍那樣贏得較好信譽和廣泛重視的。從1918年法國戰壕的炮火洗禮到瓜達爾卡納爾潮濕悶熱的叢林戰,或酷寒的朝鮮長津水庫,BAR都為這個國家爭得了榮譽。
架好BAR準備掩護射擊的志願軍機槍手架好BAR準備掩護射擊的志願軍機槍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