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田園

精神田園

雖然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現實世界中爭名逐利的現象很普遍,但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精神田園精神田園由此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田園
  • 含義:感情上的小空間
  • 風格:清新、韻致高遠
  • 對象:詩歌的一種流派
  • 代表作品:飲酒,歸園田居,過故人莊
  • 代表學者:陶淵明,王維
基本信息,具體風格,描寫對象,代表作品,飲酒,歸園田居,過故人莊,山居秋暝,終南山,代表學者,陶淵明,王維,幸福感指數,現實意義,文人心態錄,愛國之情,歷史淵源,後記,

基本信息

精神田園 (讀音 jīng shén tián yuán)雖然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現實世界中爭名逐利的現象很普遍,但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精神田園
精神田園
精神田園從本質上來講也就是我們自己感情上的小空間,現在人多為生活所逼迫,情感得不到抒發,精神田園可以讓我們盡情的抒發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達到一個對自己放鬆的一個狀態。

具體風格

清新、韻致高遠、格局闊大,氣象萬千
山水田園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歌詠田園生活,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山水田園詩屬於寫景詩的範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描寫對象

詩歌以山水田園為描寫對象,起於機北朝時代晉宋之交的陶淵明謝靈運,陶詩多詠田園,謝詩模範山水,各有突出成就,對後世詩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唐朝開國之後,由於政治統一,政府獎勵生產,生產力發展很快,幾十年間,社會經濟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給一些知識分子,造成了飽覽山川田園風光的悠閒的物質生活條件。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人們思想活躍,許多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之心很強,他們四海遊學,廣泛交際,遍覽祖國名勝山水。於是,以山水田園為描寫對象的詩作也隨之興盛起來,詩人們以歌贊祖國山川壯麗抒發壯志豪情,以描寫田園閒適靜美表現社會和平安定。由於唐代取士較為重視聲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難的知識分子往往由隱而仕,走所謂的“終南捷徑”。他們在隱居生活中,常常臨水登山抒懷寄傲,遊園寫景樂隱怡閒。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們或隱遁山水虔誠向佛,或遊歷山川求仙訪道,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因而在盛唐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篇,並形成一個影響很大的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是王維孟浩然,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

代表作品

飲酒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終南山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代表學者

陶淵明

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後改為潛,因家中長有五棵柳樹,被人稱為“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死後由朋友私下起的,並非朝廷頒布,故稱私謚)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使我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
增加圖片“陶淵明”增加圖片“陶淵明”
其詩風格: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德安縣吳山鄉蔡河村)失火,遷至栗里(今德安縣吳山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 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

王維

“山水田園詩派”代表。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緻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王維山水詩的創作基礎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早在《詩經》、《楚辭》中就有一些描寫這方面內容的詩句。陶、謝以來,山水田園生活已經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並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王維在前人的基礎上踵事增華,學陶之自然渾成,取謝之細麗精工。加之王維有高度的文學、繪畫和音樂修養,因此,王維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作,成為詩壇上開宗立派的大師。此乃其山水詩形成的文學基礎。 縱觀王維的一生,大約可以四十歲為界,劃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仕途順利,政治熱情高漲,充滿濟世之志。並寫下了很多詠政詩,邊塞詩,風格也較為熱烈豪放。四十歲後,隨著李林甫執政,唐代政治逐漸走向腐敗,他的政治熱情受到壓抑,逐步走上一條迴避政治鬥爭,追求的閒適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終南山、藍田、輞川等地隱居,身為官吏,卻全身遠禍於林下。期間創作了許多優美的山水田園詩。此乃其山水詩。創作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二、 王維山水詩的基本特點 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一)詩如畫卷,美不勝收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志林》)。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他的山水詩關於著色取勢,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輞川別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新晴野望》)
王維的山水詩關於結構畫面,使其層次豐富,遠近相宣,乃至動靜相兼,聲色俱佳,更多一層動感和音樂美,如“松含風裡聲,花對池中影”(《林園即事寄舍弟》)“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草間蛩響臨秋急,山里蟬聲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有遠景近景,仰視俯視,冷色暖色,人聲水聲,把繪畫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 王詩的畫境,具有清淡靜謐的人性特徵。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幽靜的竹林,皎潔的月光,讓詩人不禁豪氣大發,仰天長嘯,一吐胸中鬱悶。而千思萬緒,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韻的淡遠,是王維詩中畫境的靈魂。《鹿柴》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詩中著意描寫了作者獨處於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紛繁的自然景物中,詩人捕捉到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有簡淡的筆墨,細緻入微地給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意趣悠遠,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王維山水詩寫景如畫,在寫景的同時,不少詩作也飽含濃情。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閒適生活和恬靜心情。如《田園樂七首》其六曰:“桃紅復言宿雨,柳綠更帶青煙。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曰:“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在優美的景色和濃厚的田園氣氛中抒發自己沖淡閒散的心情。還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 悵然吟《式微》。”從細微處入筆,捕捉典型情節,抒發無限深情。  王維寫情還多言及相思別離和朋友間的關懷,慰勉之情。在《淇上別趙仙舟》一詩中寫道: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濃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維詩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襯情的手法,使他寫景饒有餘味,抒情含蓄不露。如《臨高台送黎拾遺》:“相送臨高台,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寫離情卻無一語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楊長史赴果州》:“鳥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時。”既是景語,也是情名,將道路的荒涼之景與行者的淒楚之情融為一體,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長。  在王維的詩歌中,有不少採用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而且往往顯得自然流暢,蘊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關懷體貼之情溢於言表。  王維寫情之處妙處還在於對現實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寫中,蘊含深沉婉約的綿綿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紅豆,詠相思情愫,堪稱陶醉千古相思的經典之作。
王維寫情,又多隱喻比興。如《雜詩二首》: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躍然紙上。
(三)詩滲禪意,流動空靈。
與上述相反,王維又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有些詩尚有蹤跡可求,如《過香積寺》云: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有些詩顯得更空靈,不用禪語,時得禪理。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充滿一派親近自然,身與物化,隨緣任運的禪機。又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一切都是寂靜無為的,虛幻無常,沒有目的,沒有意識,沒有生的喜悅,沒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恆的,還像胡應麟《詩藪》和姚周星《唐詩快》所評: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

幸福感指數

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客觀指標數值。大量個研究表明,幸福和財富沒有必然的聯繫,現代人的幸福感,較歷史並沒有大幅度的上升,而是稍有降低。真正的幸福來源於一個人內心的安定平和,正如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所語:幸福是一種感覺
因而從這個意義上出發,每一個人,尤其是生活在節奏較快的都市的人們,都有必要在自己的內心構築屬於自己的精神田園。只有內心的祥和安定,我們的生活才不會是機械的重複,而是有意義的奮鬥。

現實意義

于丹教授在百家講壇《論語心得》火起來之後,又相繼出現了翟鴻燊大師的國學套用等等,全國掀起了一波經久不衰的國學熱潮。人們似乎一夜之間從遺忘中醒了過來,開始爭先恐後學習千年前的智慧。人們不再趴在電腦桌前兩眼發直,不再繼續在嘈雜的大街上匆匆趕路,而是靜下心來耐心地和自己面對面進行前所未有的交流,渴望在這繁華喧囂中找到真正的自己,給自己重新定位,給快樂一個心靈的理由,給幸福找到根源。
在物慾橫流的當下,人很容易迷失了自我。如果一個人沒有屬於自己的精神田園,很容易變得無所適從,我們的幸福就會迷路,找不到歸途。
品讀精神田園經典,創建自己的精神田園,可以提高人們對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際關係、成就感、安全感、歸屬感和對前景等方面的滿意度。

文人心態錄

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華夏歷史悠久、一統時間長為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風光為古代詩人提供了審美空間,創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園詩。西方風光也自具美的特色,為何其山水田園詩遠不如中國興盛,且其內蘊遠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那么深遠婉曲複雜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說審美時間的限制影響了審美空間外,更重要的是審美主體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態的原因。

愛國之情

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以名山大川為筋骨血脈,以田園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華夏民族獲取生活資料賴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園哺育人,人必熱愛山水田園,產生一種深沉的山河之戀、鄉土之情。這種山河之戀與鄉土之情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愈益濃烈,到民族國家形成時便成為愛國主義崇高感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促使愛國主義最終形成。反過來,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又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遍游山水,飽覽田園,謳歌華夏風光,創作出優美的山水頌歌,使山水田園詩獲得很高的思想意義,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亦為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就有許多祭祀山川、旅遊、隱逸的傳說。黃帝游天下,封禪五嶽;巢父許由因自標高潔不受天下而遁跡山林;虞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南巡蒼梧而死,葬於九嶷山; 《詩經·周頌·殷》歌頌武王克商,天下統一,疆域遼闊,群山環岳,百川匯河的壯美景象;魏武侯游於西河,讚嘆“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孔子游緇維之林,坐杏壇之上,又出遊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觀點;屈原在《招魂》中描繪楚國“川谷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 “層台累榭,臨高山些”,以故國山川美勝,光景可人,呼喚楚王之魂歸來。六朝以後山水田園詩大盛,歌頌描寫山水田園以表山河之戀、故土之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借山水直抒愛國之情的作品也紛至沓來。高適有“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之頌(《奉酬睢陽李太守》);儲光羲作《游茅山詩》五首,極寫茅山風光的清美與野逸的情趣,詩中“此意在觀國,不言志遠遊”,“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頌處於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杜甫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嘆(《春望》);陸游抒“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之情(《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文天祥有“不上峨嵋二十歲,重來為墮山河淚”之恨(《採石》);高啟高唱“江山相雄不相讓,勝形爭夸天下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元代周伯綺“高嶺出雲表,白晝生虛寒……澗谷深叵測,梯磴紆百盤……漢唐所羈縻,今則同中原。大哉輿地圖,垂創何其艱;張皇我六師,金湯永深固” (《野狐嶺》),為軍威盛大、國勢宏張、疆土廣大、山河永固而歌。清查慎行隨康熙巡遊興安嶺,寫了四首《登絕域遠眺》,其一云: “輿圖遠辟大興安,鳳舞龍回氣郁蟠。半嶺初雲輔大漠,喬木落葉依高寒。丹青不數東南秀,俯仰方知宇宙寬。萬里乾坤千里目,欣從奇險得奇觀。”詩情感真摯,描寫生動,歌頌了康熙時國家統一強盛局面。魏源唱“雄山尚作窺邊勢,古澗難平出塞聲”(《居庸關》)。
這些詩或寫山水田園之美以歌頌國家統一強盛,或寫山河之痛,抒發捐軀報國的凌雲壯志;或借山水形勝,寄託國家民族興亡之悲慨。說它是山水詩可,說它是愛國主義抒情詩或許更為恰當。江山多嬌,田園至美,遊覽之,欣賞之,歌頌之,為其壯美幽麗而自豪而欣慰;當外敵入侵山河改色時必發出“還我河山”之怒吼,願為其捐軀獻身。由憂國而及憂民,博大深沉的情懷始終激勵著古代志士仁人,激勵著真正熱愛華夏山水田園的詩人們。 魏晉南北朝——山水田園詩的奠基期嚴格地說山水田園詩是以題材為標準劃分出的山水詩與田園詩兩類不同詩歌,但是寫山水多涉及田園,寫田園亦必涉及山水,兼寫二者之詩人居多,獨長一種者甚少,且二者源流相同,美學追求相近,故古人常將山水詩與田園詩合在一起加以論述。筆者亦將其合而論之,該分論處則大略分論。

歷史淵源

山水田園詩的興起,最早可以上溯到古代農事歌謠的產生。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中華民族已建立了發達的鋤耕農業,生活于山水田園之中,故遠古就有《遂草木》、 《奮五穀》之類反映農事的詩章。 《詩經》中有《豳風·七月》、 《齊風·甫田》、 《小雅·大田》之類農事詩。然詩中反映的是大規模奴隸勞動的情景,難以看出詩人的個性, 田園景物在詩中不多見,山水景物更少見。詩中偶然出現的寫景句子如《桃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華”, 《河廣》的“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溱洧》的“溱與洧,方渙渙兮”, 《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伐木》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沔水》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採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節南山》的“節彼南山,維石岩岩”, 《崧高》的“崧高維岳,駿極於天”。詩寫田園山水草木花鳥,有的寫得十分出色,但到底不是主要題材,僅是為比興,或為渲染氣氛,處於陪襯地位。 “楚辭”中亦有不少寫山水風光的名句,如《湘夫人》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山鬼》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狄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但也是為了渲染氣氛,寄寓情感,不是主要題材。漢代詩歌本不發達,漢樂府如 《戰城南》的“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長歌行》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曦。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無名氏的古詩如 《青青河畔草》的“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葵”,亦與《詩經》、 “楚辭”寫山水田園景物的手法、風格及作用相似。
從《詩經》到建安近千年,我國山水依舊,田園風光是一天比一天美,但田園詩卻很少,更沒有山水詩。其原因首先是其時生產力與後世相比還不甚發達,詩歌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無暇留意山水田園之美,更難及山水田園之妙。
其次是其時詩歌還未成熟,尤其是古代詩歌意境說還未產生,文學(主要指詩歌)還未進入自覺時代,真正的文人詩亦未正式產生,因此以描寫山水田園來外化人格、寄寓理趣性靈心態的追求意境美的高層次的詩歌便不可能產生。且先秦至漢代詩多民歌,詩人多是普通百姓,他們因生活及文學水平的制約,無暇欣賞也無法描寫表現山水田園之美。
再次,其時時代的主導思潮是重人事重現實的前期儒家思想,儒家詩學的中心是“言志”, 目的是“發乎情止乎禮義”,受此影響也不可能產生寫景物重內蘊的山水田園詩。
最後,其時經濟文化中心在中原,與南方相比,山水田園之美是較為遜色的,受審美客體影響,也不可能產生較為成熟的山水田園詩。縱向考察,山水田園詩恰須此四者並具才可能產生並走向成熟。
古代第一首較完整的山水詩是曹操的《觀滄海》,詩寫北方山水大海,詩中“水何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等描寫寓志寄情,且視野開闊,意境雄闊,風格健朗豪爽。到東晉南朝時期,隨著經濟文化中心的進一步南移與東南的進一步開發,莊園經濟的發展,門閥士族遊覽山水田園避世樂世以成風,玄學、釋道思想的興盛及儒釋道思想的初步融合,文學自覺時代的來到,意境說的萌生,士族詩人群體的出現,山水田園詩作為獨立的詩歌流派與完整的藝術形式正式出現在古代詩壇上。
東晉南朝詩人幾乎都寫山水田園詩,其中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最為著名,既肇其源,又奠其基。下面擬作先合後分的具體論述。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空前黑暗,血腥的現實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念逐漸崩潰,且玄學、釋道思想隨之初興,士人或超脫現實,走向上帝,或耽于美人醇酒,或走向自然而享受南方山水之樂趣,於是兩晉南朝便有竹林七賢與宮體詩人,還有玄言詩人與山水田園詩人。不過士人們不能完全忘懷“修齊治平”,更不能完全脫離現實,於是詩中便有矛盾與痛苦。相比之下,走向上帝遁入空門過於枯寂難耐,耽于美人醇酒又較下劣,而走向自然與享受自然之樂則既不枯寂難耐又較為清雅,故山水田園詩成為時尚,是詩壇最有活力與影響最為深遠的流派。陶淵明與謝靈運因社會地位與生活經歷的不同,雖同受時代及思潮的影響,但詩歌創作的路子與成就卻大不相同。

後記

喧囂的世界,你不用跑到遙遠的山村,更不用把自己關進一個黑暗的小屋,只需打開窗,迎著窗外的習習涼風,泡上一壺花茶,呡一口,收回眼光,向內仔細審視一下自己,鋤一鋤心靈的雜草,給荒蕪的心靈世界澆點水、施點肥,想想過去的美好歲月憧憬一下美好的明天,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田園
代表人物王維陶淵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