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型農業

節約型農業

節約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約型農業 
  • 類型:經濟術語
本質要求,必要性,

本質要求

經濟學上的節約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生產成本的節約,二是交易成本的節約。前者是指生產活動中的實際付出,後者是指為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付出的成本。節約型社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節約,通過採取市場、行政、法律等綜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財、物在內的全要素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
節約型農業就是對於農業資源或農業生產投入物的節約。一般來說,農業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農業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其二是農業社會經濟資源,主要包括農業資本、勞動力資源、農業科技資源及服務性資源等。
節約型農業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農藥、節種子、節能和農業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的農業生產方式。一方面,節約型農業要求形成合理的節約型農業結構。節約型農業結構由農、林、牧、漁等子系統構成。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在不同時期因資源條件及其組合特點、市場需求以及現代科技水平的不同,其結構也就各有所別;在農業結構內部各個子系統中,根據其各自的條件、特點和發展趨勢,也會形成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節約型農業,如農業的“節地一節時一節水”、畜牧業的“節糧一食草型”、漁業的“節餌一多層型”、林業的“速生一木本糧油一立體型”等。另一方面,節約型農業要求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一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由主要依靠增產增效轉變為依靠增產、節約全面增效;從不計成本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核算投入產出的現代市場化發展方式;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維持生產轉變為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資源實現增產增效;由個體分散的小農土地耕作方式逐漸轉變為現代化集約經營方式。二是促使農業步人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軌道。要使農業真正走上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利用率為目標的良性發展軌道。三是防止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村生活環境的惡化。各種農產品要按照國家規定的質量和環境標準進行生產,並逐步建立起嚴格的檢測、認證和準人制度,有效地遏制容易形成公害的農業廢棄物排放,達到農業的綠色、生態和標準化。四是實現農業產業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合理組織農、林、牧、漁生產,構建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統一的農業生態體系。改變農業落後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與全社會協調和諧的發展。

必要性

首先,發展節約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我國的農業屬於資源約束型農業,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均擁有量小。山地丘陵多,乾旱、半乾旱地域廣,難利用土地比重大,耕地和淡水資源不足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同時,農業生產環境趨於惡化,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造成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以及農村人口素質和農村貧困問題,都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種現實既凸顯了建設節約型農業的緊迫性,又成為研究如何建設節約型農業的出發點和主要依據。因此,應積極推廣和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緩解日趨嚴重的資源問題,進而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其次,發展節約型農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另外,建設節約型農業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著力發展節約型農業,保護和利用好農業資源,逐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
最後,發展節約型農業是一項歷史性戰略工程,是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之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又一重大變革。節約型農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自然生態和經濟發展規律,通過最有效的保護和最科學的利用農業資源,以確保農業持續增長,實現低耗、高效、優質、良好的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