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心術下》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管子·心術下
- 作者:管仲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出處:《管子》
- 作品體裁:散文
《管子·心術下》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管子·心術下》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來,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是故曰: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德。是故意...
“心術”一詞,含義較複雜。《管子》有《心術》篇,以虛靜之說講養心治國之道。蘇洵《心術》,講將領的心理修養,制下待敵之道,以及運思、機權之術。文章首先論“將”:“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治心,就是心理修養。作者認為,主將的心理品質最重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鎮定,臨大事而不亂。“泰山崩於...
《國學經典·管子》是201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曉娟、汪銀峰。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管子》主要內容簡介: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早年經商,公元前685年為齊卿。為政期間,輔佐桓公“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同時“貴輕重,慎權衡”,終於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圖書目錄 牧民...
《管子》一書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水地》《形勢》《宙合》《樞言》《九守》《正》《形勢解》《版法解》《勢》等側重於用道家學說來闡釋法家政治,通常被認為是黃老道家的作品⑨。它集中地反映了黃老道家道法結合、兼容並包的學術特點,是繼《黃帝四經》之後黃老道家思想的又一大發展,...
《管子通解(下)》是現代趙宗正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內容簡介 該書以《管子》為研究對象,五十篇,即從《管子·心術上》第三十六開始,到《管子·輕重庚》第八十六篇(亡)。實際上,該書通解《管子》四十三篇,第六十——第六十三、第七十。第八十二、第八十六亡佚無解。該書每一篇在內容的安排上如下:首先作者釋...
《管子》是2019年4月中華書局出 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山、軒新麗。內容簡介 《管子》是託名春秋時代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也有人稱之為“管子學派”之作。春秋時代,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輝煌的霸業。一般認為,《管子》並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主體是戰國時期齊國一部分稷下學者總結...
《管子解說全本》是2009年09月在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張小木。內容簡介 《管子解說全本(套裝上下冊)》內容簡介:管仲,名夷吾,字仲,曾被齊桓公拜為“仲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擔任齊國宰相期間,提出“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的治國理念,實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措施,使齊國的經濟繁榮、民風純樸、...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管子》是2017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管仲學派的集體創作,託名管仲。漢劉向編《管子》86篇,今存76篇。本書精選29篇,加注釋點評,作為大眾普及的通俗讀物。全書前有導讀,主要介紹管子生平、成書過程、主要內容及思想價值等;書中將原典與注釋、點評相結合,概括相關...
《管子》原文,用規範通俗的現代漢語翻譯。注釋、譯文和解讀,突出管仲學派的合理思想和表達技巧。行文流暢,精練雅致,生動有趣,適合人民大眾的閱讀口味。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編哲學 1.形勢 2.形勢解 3.七法 4.宙合 5.樞言 6.八觀 7.問 8.心術上 9.心術下 10.白心 11.水地 12.內業 13.九守 第二...
《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 壹、稷下道家的心學 貳、稷下道家之精氣說 《管子·形勢》諸篇的黃老思想 壹、《形勢》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貳、《宙合》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叄、《樞言》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肆、《水地》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伍、《形勢》諸篇與老學思想的淵源 陸、從《心術》四篇與《形勢》諸篇之對比...
善氣,漢語辭彙,拼音是shàn qì,意思是和悅的神色,出自《管子·心術下》。解釋 (1).和悅的神色。(2).和暢之氣。出處 《管子·心術下》:“善氣迎人,親於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戎兵。”鄒韜奮《萍蹤寄語》三:“﹝他﹞為人溫和熱誠,善氣迎人。”宋·蘇軾《密州祭常山文》之四:“吏實不德,不足以...
安處,讀音ān chǔ,漢語詞語,安定舒適的居處。出自《管子·心術下》。解釋 (1)安定閒適地生活 (2)安妥,妥貼 (3)安置;安排 (4)謂停息 (5)安然接受 出處 《管子·心術下》:“豈無安處哉?我無安心。”《詩·小雅·小明》:“嗟爾君子,無恆安處。” 漢 班固 《西都賦》:“後宮則有掖庭椒房,...
善氣迎人,漢語成語,拼音為shàn qì yíng rén,意思是形容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人。出自《管子·心術下》。成語解釋 善氣:和藹可親的態度。成語出處 《管子·心術下》:“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對人的態度。示例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3回:“這善氣迎...
正平,讀音為zhèng píng,漢語詞語,意思是公正持平。解釋 1.公正持平。2.謂心境平靜。出處 《管子·心術下》:“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哀怒樂。”《莊子·達生》:“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呂氏春秋·孟秋》:“決獄...
最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談浩然之氣的時候,引用了他的兩句話來加以批評:“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公孫丑上》),這分明是“毋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管子·心術下》)的另一種說法,所不同的只是告子把心作為了思之官,而把氣(即是靈氣)放在了心主宰的地位而已。”學界...
精氣,首見於《周易·繫辭上》與《管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中也有所記敘。《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為物。”認為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認為精即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淮南子》稱氣為精,認為精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原始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
日新其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rì xīn qí dé,意思是每天除去舊習惡行,使道德修養更加高尚。解釋 每天除去舊習惡行,使道德修養更加高尚。出處 語出《易經·大畜》:“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孔穎達疏:“日日增新其德。”《管子·心術下》:“正靜不失,~。”△褒義。多用於修身養性。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是詞類活用之一。指在古漢語實際使用中,形容詞臨時具有動詞的語法功能。用作及物動詞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其中“善”用作及物動詞,意為交好。再如:《管子·心術下》:“一事能變曰智。” 尹知章 註:“能專一其事,能變而動之謂智也。
均佚。今本《尹文子》是偽書。可供研究的資料,散見於《孟子·告子》,《莊子》的《天下》、《逍遙遊》,《荀子》的《非十二子》、《正論》,《韓非子》的《顯學》,《呂氏春秋》的《去宥》、《正名》等。對《管子》中的《心術》上、下與《白心》、《內業》四篇是否為宋尹遺著,有不同意見。相關思想 在...
《易傳》與《管子》皆把精的概念抽象為無形可見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如《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精即能夠運動變化的氣,無形無狀,因而可為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管子·內業》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行於天地之間……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
”與《白心》屬於同一學派的《管子·心術上》云:“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蒙文通認為可視此論同楊朱的理論為“一貫之道”。蒙文通說:“物至自治,安用拔一毛以利之。拔毛以利,適為不利也。”“拔毛利之,則益之也,適亂之也。楊子之說,得《心術》、《白心》之言而義益彰。”對於...
《管子·心術下》:“一事能變曰智。” 尹知章註:“能專一其事,能變而動之謂智也。”釋義4 服役一次。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孝文皇帝閔中國未安,偃武行文,則斷獄數百,民賦四十,丁男三事而一事。”釋義5 方言。業務或組織上有關係的;一起的。這家藥鋪和北京同仁堂藥鋪是一事。
早在先秦時古人就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等著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斷分化、傳播,特別是以《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向縱深度發展,翟下道家不僅講“水本原”、“精氣”說,還講“靜...
“善”的本義是“吉祥,美好”,即《說文解字》中所解釋的"善,吉",後引申為和善、親善、友好,如《管子·心術下》中所說的:“善氣”二字合用,則是“仁善”,“善良”,“富於同情心”的意思,如《北史·崔光傳》中所講:“光寬和慈善”。中國的慈善思想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對此都曾有過...
①《管子·心術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②《淮南子·繆稱訓》:“﹝道﹞包裹宇宙而無表里。”③唐 宋之問《稱心寺》:“泄雲多表里,驚潮每昏旦。”④宋 司馬光 《初春登興國寺塔》詩:“為君作意登高處,試望皇州表里春。”2、事物的內外情況,一切原委。①《史記·孝武本紀》:“...
”① 《管子·心術下》“中不精者心不治” 尹知章注 : “精, 誠至之謂也。 ”② 而“誠” 乃誠實、 老實之意。因此 “中精” 或 “精中” 就是內心誠實的意思 , “中精外誠” 就是表裏如一, 真心誠意的意思。典籍 “精” 與“情” 字相通 。“精” 、 “情” 皆從“青” 聲, 自可通...
《管子·心術篇》中說:“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這裡實際上已提出了心治為管理之要的思想。基於這一認識,中國古代統治者歷來重視塑造人的精神,主張通過教育來造就理想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一直堅持用一種理論來統一民眾的心志,向臣民灌輸儒家思想工作,教育臣民要“忠”、“...
在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與我國文化一樣,進入了鼎盛時期,並且很少有宗教迷信色彩。把練功後獲得異於常人的功能的人,稱為聖人、賢人、至人、真人,把練功產生特異功能的機理,認為是“純氣之守也”,“太浩之和也”。對“真妄相攻”這一練功現象也作了精闢的論述。《管子·心術下》中說:“專於意,一於心,...
《管子·心術上》:“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所於虛也。”《文子·精誠》:“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
成書於戰國中期的《管子》一書的〈內業〉、〈心術〉、〈白心〉等篇,沿著齊人這種傳統的行氣養生的路數繼續發展,並將其與當時業已流行於齊國的老子的道論結合起來,終於創造出具有濃郁的齊學特色的精氣論。由於〈內業〉等篇中對氣與心(生命、精神、智慧)的關係和肉體與精神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因而目前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