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歷程
獎項評審
評選規則
1、第11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年限為2019年—2022年。
2、參評作品須為成書出版的長篇小說,版面字數13萬字以上,於評獎年限內首次出版,出版時間以書籍著作權頁標明的第一版時間為準,出版單位在中國大陸地區。
3、用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長篇小說應以漢語譯本參評。
4、多卷本作品應以全書參評。
參考資料來源:
提名名單
獲獎名單
獎項評析
獲得第11屆茅盾文學獎的五部作品中,楊志軍的長篇小說《雪山大地》對於生活的信心與美感的建構,無異於激活了文學古老的詩教傳統,恢復了小說的道德律與情感共同體的社會文化功能。《本巴》這樣一部現代漢語小說完成對蒙古族史詩《
江格爾》的創造性轉化,既順理成章又意味深長,它是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多樣性探索的代表性成果;《本巴》獲得茅盾文學獎,既拓寬了該獎的審美結構,又對當代文學的未來構成了多重啟示。《迴響》以一個寓言式的懸疑案件,同樣在嚴肅叩問認知自身的玄遠命題;交織起伏的案件推進、幽深難測的心靈風景、扣人心弦的人性較量激發讀者重新觀照人與人性,打量世道人心,成為自古以來就不斷發起的自我之問的一份遙遠迴響。《千里江山圖》這部快節奏的長篇小說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慢”與“快”之間,是孫甘露對自我、小說、歷史以及世界的理解。《寶水》喬葉的創作歷程顯示出可貴的嘗試,意義在於如何呈現時代經驗,是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時談的問題,書寫的難度不僅在於現實經驗的蕪雜,更在於創作主體是否有能力對經驗進行整體觀照,並為之創造契合的語言與形式。
(《中國社會科學報》評)獲獎作品
楊志軍《雪山大地》:全景式呈現了父輩們在青藏高原如何生存和發展,如何與當地藏族同胞肝膽相照攜手互助走向現代化生活的奮鬥歷程。
喬葉《寶水》:講述一個村莊從傳統型鄉村到文旅特色型鄉村的轉型故事,政府部門、村民、返鄉者等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讓古老的鄉村重煥生機活力。
劉亮程《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為背景展開,追溯逝去的人類童年,探尋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詩性智慧。
孫甘露《千里江山圖》:以1933年設於上海的黨中央機關的戰略大轉移為背景,描寫了上海特別行動小組在實施“千里江山圖計畫”時克服各種困難危險,勇敢完成任務的故事。
東西《迴響》:講述了女主人公冉咚咚在偵破兇案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丈夫私自開房的線索。她既要偵破案件又要偵破感情的謎團,兩條線上的心理較量同時展開,既呈現了現實的複雜性又描寫了心靈的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