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路
邱華棟,父母系支邊青年。1969年生於新疆昌吉市,少年時期在新疆度過。1988年被保送入
武漢大學中文系,1992年畢業並被分配至北京工作,現為《
中華工商時報》文藝部主任助理。
16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在中學時就已經開始了文學活動,擔任了所在中學“藍星”文學社的社長。第一篇小說發表在《中學生文學》上,後一發不可收。高中畢業時已經發表了10萬字的小說,並因出版小說集《別了,十七歲》而被免試保送進入
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在高校期間擔任武漢大學“
浪淘石”文學社社長、“珞珈”詩社社長,並擔任《大學生學刊》(鉛印)主編,在武漢地區多次主辦武漢各高校詩人參加的“珞珈”詩會,並出版小說集《不要驚醒死者》和詩集《從火到水》。三次獲得武漢大學“紀念
聞一多文學獎”和兩次獲得了“湖北省大學生科研成果創作”一等獎。
大學畢業以後,繼續從事業餘文學創作,1993年以來,勤勉寫作,迄今已出版有長篇小說《
夜晚的諾言》、《白晝的訊息》、《
正午的供詞》、《
刺客行》等4部,中短篇小說集《哭泣遊戲》、《
都市新人類》、《
黑暗河流上的閃光》等11部,詩集《岩石與花朵》、隨筆集《
私人筆記本》、《城市漫步》等7部,合計300餘萬字。此外,還發表了30萬字的新聞作品,獲過《
中華工商時報》“時報人敬業獎”,還發表了有關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建築、電影的評論和對話20餘萬字。被譽為九十年代“新生代”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和“活躍的實力派作家”之一。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德、韓等多種文字。獲過《上海文學》小說獎、《山花》小說獎等期刊文學獎。
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聚焦作家
作為
新生代作家群里的佼佼者,邱華棟在短短數年內,就積聚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自從93年調入《
中華工商時報》後,並沒有因為從事記者職業而變得浮躁,不僅每周負責的一塊版完成得相當出色,而且居然還接二連三地創作出四部長篇小說、十幾部中、短篇小說及大量散文、詩作。
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因為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和面對太多的誘惑,往往失去了閉門潛心創作文學作品的耐性。許多頗有文才的年輕記者,就因為耐不住寂寞,只好割捨了曾經夢寐以求的文學夢想,陷入“沒完沒了的採訪、速戰速決的報導”這一循環之中。
那些年,年輕且並不資深的邱華棟,當然不能倖免這樣奔忙的工作流程之外,他要研究選題、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采寫、編髮、畫版直至校對。在《
中華工商時報》那寬敞、開放式的編輯部內,近百名編輯、記者匯集一堂,電話鈴聲、電話交談聲以及同事相互間的對話,統統地在一個屋檐下迴蕩。
邱華棟的小說集不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的,但是,他每周至少有兩天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從地理概念上劃分,邱華棟的新家位於遠郊。那個幽靜的小區內雖然保證了創作的安寧,但加大了居民進城的時間成本。而邱華棟居然在一周的其餘五天裡,也經常往返於市中心與遠郊區。有時,為的甚至就是一般地朋友聚會、吃飯。
“我不是一個坐得住的人。”邱華棟稱當他寫作進行一段時間後,往往會因為電話鈴總也沒響而有些遺憾“怎么沒人找我聊聊呢?那好,我乾脆給別人打。”看似心不在焉地創作,卻能持續“穩產、高產”,並且質量上乘。這只能證明兩點:一、邱華棟的確是天賦過人;二、他能科學、合理地分配、使用時間。
在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作家群里,人們聽到太多的關於作家們的怪癖和特點,諸如必須夜深人靜時方能動筆;非要耗燃一包香菸才算達到創作所必需的動力;以及什麼“心情要好的時刻”等等。邱華棟的作息時間非常有規律:12點睡覺、7點起床、跑步一小時、8點寫作。如果正值去報社的日子,9點坐班車進城上班,其餘日子,從8點開始寫直到中午。看新聞、看VCD、聽CD都不耽誤。沒有沾染菸酒的惡習,沒有晝伏夜出的嗜好,勞逸結合、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他得以持續高產的物質保證。
可能是因為沒有作家們通常要熬夜的共性,邱華棟的身上也沒有時下文人們常有的虛榮和矯情。從裝束到談吐,他都是一個典型記者形象——不修邊幅、隨意、活躍。從沒見過邱華棟把頭髮梳理的油光可鑑,筆挺的西服里扎一條艷麗的
領帶。夏日裡一件體恤衫,冬天裡一條休閒褲。儘管他對於城市現代文明的分析精闢入里,對於青年人與流行、時尚的關係瞭若指掌,但他絕無為了標榜自己的“新生代作家”特性而把自己沉溺其中。
酒吧是城市年輕人首選的社交場所之一,92年,
武漢大學畢業後初到北京時,尚無什麼朋友的他也喜歡到酒吧逗留,感受那種現代都市的氣氛和情調,甚至他的一些小說就是在那個環境裡完成的。(不是構思而是寫作)。但現在不成了,當默默無聞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後,他若在任何一家酒吧出現,都會發現有熟人向他打招呼。別說想不受干擾地商談事情,就是與一群人來玩,也往往要中途離開眾人,到其他熟人處禮貌地稍坐片刻。至於埋頭寫作,自然是天方夜譚了。
不刻意把自己朝時尚上扯,自然就減少了許多虛無縹緲地繁贅。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與眾人交往,就能使自己和對方都處於輕鬆和愉快的氛圍中。在一個文人墨客集中的研討會上,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的聲音不同凡響,都在仔細打量、思忖著對方,爭取讓自己取得精神上的優勢。於是,發言冗長而饒舌,賣弄又造作。這個時候,邱華棟的發言一定是非常低調,非常通俗和非常簡短的。他有足夠地自信支撐,使他不必非在這個場合表現得卓而不群。
然而,邱華棟在作家群里,至少在
新生代作家群里的確是鶴立雞群。他的一系列作品在文學備受冷落的今天,依然保持著驕人的印數和發行量,實在讓他的不少同行望塵莫及。當他的《
正午的供詞》被博庫圖書網站購買了電子著作權後,人們才發現:他還是一位深受年齡層更低的網民們歡迎的青年作家。
敢於直面現實生活,是一個作家起碼的良知。在一些作家津津樂道地挖掘封建帝王的秘聞與炮製後宮妃子的“戲說”之際,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卻不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他們用自己獨立的眼光和語言,真實傳遞地出個人的感受與感悟;客觀、忠實地描述著今天我們生活著的社會。縱觀邱華棟的作品,篇篇都屬於現實主義之作,他的作品溢洋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像年輕人的脈搏一樣強烈地波動。
精力充沛的邱華棟,每天要遊覽大量的報刊和書籍外,(包括
劉震雲一套四本的《
故鄉面和花朵》那樣的長篇巨著。)還要堅持看當代外國文學的原著。對於同時代的外國同行,邱華棟強烈關注。他可以信手拈來那些出類拔萃的作品,指出他們的風格、特點、流派及優劣。他認為在人類已經進入到網際網路時代,如果還不能以一個世界性的角度來關照當代文學的話,他的創作勢必受到極大的局限。
或許因為有了更高的目光和寬闊的視野,在對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態度上,邱華棟就跳出了國內許多同行們固有的窠臼。他不是氣憤地指責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撇開中國“眾多國內優秀作家”於不顧,只是“出於政治目的”。而是從整個國際範圍上看,他認為
高行健的《靈山》,並不時下最活躍的幾個歐美作家的作品更有資格。他不帶偏見地列舉了幾個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後說:“這幾個人的作品都具有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格。但是,高行健的《靈山》的確融合了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寫作方式,從整個華人世界角度上評判,《靈山》達到了當今華語文學的高度。”不論“中國作協”什麼態度,邱華棟同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作為高行健的同胞,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清醒地認識自己,也能客觀地看待他人,這是邱華棟顯著的優點之一。雖說文化人,但許多作品還不錯的作家也未必就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和客觀地看待他人,更何況大量平庸的作家了。可貴的是邱華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同一些長期處於邊緣的作家不同,邱華棟從不炫耀與更知名作家的交往,不時刻以別人的“虎皮”來壯膽。當然,每當他的新作誕生時,他也不必把名人扯在一起製造新聞來炒作,譬如,前不久有文章稱“《
正午的供詞》是在影射
張藝謀”等等,邱華棟沒有趁熱打鐵、火上澆油,緊忙跳出來聲明、辯解或揚言起訴某某,他根本就不去解釋,任由媒體盡情揣測和大肆傳播。
對當今文壇,每個作家勢必有自己的見解。但除去
王朔口無遮攔、恣意點評外,絕大多數作家都在公開場合裝聾做啞,用沉默來保護自己。許多作家在接受採訪過程中可能一時激動說了些心裡話,但很快就追悔莫及,急忙請求記者“把剛才咱倆私下聊的話刪去,千萬別發表!答應我啊!”
邱華棟則敢作敢當,“沒事,我就是這個看法,你隨便寫,凡是我們談的,都可以去發表!”問他需要不需要將稿件讓他過目時,他笑了,連忙擺擺手:“不,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文壇上許多荒唐、可笑的掌故,對於失去了權威性的各種文學評獎,也真誠、坦率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對於一些作家及作品,都精闢而獨到地發表了他的議論。或許邱華棟正處於事業的輝煌時期,抑或就是他的為人坦蕩,在“文人相輕”的文化圈裡,他沒有許多文人身上的嫉妒和偏頗,而是中肯、客觀的評價每一個作家及作品,讓人感到一種文人少有的快人快語的豁達性格。
最新動態
2008年12月邱華棟創作的長篇小說《
教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講述了一個活躍在現代社會中的經濟學教授聲色犬馬的生活。邱華棟說,儘管此前國內有多部以教授為題材的作品,但小說在深度上和廣度上都不夠,要么是醜化和滑稽化教授,要么就是描繪他們的一些雞零狗碎的生活。他這部小說的落腳點在人性上,希望寫出主人公更為複雜的內心和現實處境,而沒有做過多的道德批判。
此前,邱華棟的作品多為描寫都市前沿的人群和前沿的生活。對於此次“華麗轉身”瞄準教授群體,邱華棟解釋說,其實這並非他的什麼轉身,而是他寫作的一種自然延伸。“我一直關注中國社會出現的新階層和中產階層。書寫教授的生存狀態,和我多年以來寫過的藝術家、電影導演、媒體人等群體是一脈相承的。”邱華棟說,引發他寫作這部小說的緣由,是他很不滿當代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和生活狀態,“我覺得,現在的某些經濟學家就像是現代社會的巫師一樣,今天說房價要永遠漲下去,明天說股市要跌到1000點。而且,無論他們說什麼,都有人信。這些人是不是在為一些特殊的
利益集團服務?是不是在為跨國資本、
官僚資本和民間資本說話?誰在為窮人說話?我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經濟學教授的形象,目的就是想把現代社會‘巫師’的生存狀態呈現出來。”
作品內容
《挑燈看劍》是邱華棟的一部文集,所收錄的,是其閱讀外國文學中譯本後的一些書評和讀後感。所收文章篇幅都不長,多是評論某一外國作家,或其著名作品,或某一作家群體。篇幅不長,才更見作者功力。由文可知,作者閱讀量極大,涉及作家遍及全球各大洲,從拉美到印度,從非洲到日本,更不用提傳統的文學大戶法英美等,尤為作者謂為“無國界作家”群體,亦在作者的強烈關注之列。視界極高,涉及作家作品涵蓋近200年的優秀作品,並能梳理出其發展脈絡,甚為不易。尤為難得,作者文筆清新幽默,對於各位巨匠,不是一味褒獎,有喜有惡,有褒有勉,讀者讀來,當會會聲一笑。當然,在翻譯文學鋪天蓋地出版之際,有這樣一本書,能讓我們按圖索驥,找到那些真正的精品,體會文學的精妙與偉大,對我們讀者而言,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作品賞析
《挑燈看劍》是邱華棟最近一些年以欣賞和關注的眼光,寫下的文化隨筆和文化時序,從中可以看出外國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和當代作家對外國文學的呼應。尤為難得,作者文筆清新幽默,對於各位巨匠,不是一味褒獎,有喜有惡,有褒有勉,讀者讀來,當會會聲一笑。當然,在翻譯文學鋪天蓋地出版之際,有這樣一本書,能讓我們按圖索驥,找到那些真正地精品,體會文學的精妙與偉大,對我們讀者而言,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獲獎記錄
2018年10月13日,邱華棟的《雲櫃》獲得第5屆郁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