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鄰國”是蒙古國在冷戰後提出的外交理念。在地理上,蒙古國是內陸小國,只有兩個巨大鄰國中國和俄羅斯,故希望希望和“第三鄰國”廣結善緣以為制衡。而在其安全構想中,“第三鄰國”一般指西方國家或國際組織。某些國家和組織也試圖利用此概念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第三鄰國
- 外文名稱:Third Neighbor
- 性質:蒙古國外交理念
- 涵義:援蒙國家和國家組織
- 提出時間:20世紀90年代
理念涵義,提出背景,外交回顧,政策實施,單邊關係,多邊關係,政策影響,靠近北約,推行優勢,未來發展,各方評價,美國學者,俄羅斯媒體,中國學者,
理念涵義
蘇聯解體後,蒙古國制定了《對外政策構想》,形成“不結盟”、“等距離”、“全方位”和“多支點”的對外戰略,即“第三鄰國”戰略。
這個涵義起初被認為是中、俄、美,即“第三鄰國”是美國;但之後這個涵義變成了“西方國家”。所謂西方國家,涵義就變大了,如美國、西歐國家;後來認為這個提法還不是很準確,於是又把“第三鄰國”界定為援蒙國家,因此日韓印等亞洲國家開始進入“第三鄰國”行列。
提出背景
蘇聯解體後,蒙古從1989年代末開始實行民主制政治轉型,就在那個時候,蒙古領導人提出了“第三鄰國”的說法。1990年代初期,蒙古先是主要發展對中俄兩大鄰國的外交關係。後來通過不斷思考和研究,他們找到了“第三鄰國”這一概念。
2009年是中蒙建交60周年,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Sukhbaatar Batbold,時任蒙古國外交部長)訪問中國,他在中國社科院作演講時,形象地表述了蒙古人特有的“三個基石”理念:一口鍋支在地上,兩塊石頭是撐不起來的,必須要有第三個支點。多支點中擺在第一位的是兩大鄰國——中國、俄羅斯,蒙古在中俄與“第三鄰國”之間保持均衡的外交方針。
外交回顧
在蒙古的“第三鄰國”中,美國是最重要的國家。冷戰時期由於美蘇對峙,作為蘇聯衛星國的蒙古直到1987年才與美國建交。冷戰後,蒙美關係迅速升溫。1996 年,蒙古和美國先後簽署了《蒙美軍事領域交流與互訪協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協定》兩個協定,賦予雙方派遣部隊進入對方國家的權利。2000年,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斯洛科姆、太平洋司令部總司令布萊爾先後訪蒙,開始建立雙邊安全磋商機制。2004年7月,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訪問美國,與美國確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05年9月,蒙古總統恩赫巴亞爾訪問美國,表達了加強與美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強烈願望。11月,美國總統布希對蒙古進行訪問,兩國一致表示將深化全面夥伴關係。2007年10月,恩赫巴亞爾再次訪問美國。2008年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雖然一直沒有訪問過蒙古,但兩國的關係一直向前發展。2011年 6月,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問美國,雙方重申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在美國的推動下,蒙古還從2011年7月開始擔任“全球民主聯盟”輪值國主席。
在蒙古的“第三鄰國”中,日本的重要性僅次於美國。1972年,蒙古與日本建交。蘇東劇變後,蒙古與日本的關係迅速升溫。1989 年日本外相宇野宗佑訪蒙和1990年蒙古部長會議主席索德諾姆訪日,開啟了蒙古與日本的高層互訪。1991 年8 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樹應邀訪問蒙古,這是日本最高領導人首次訪問蒙古。1997年2月,蒙古總理訪問日本時,雙方確定要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1998 年5 月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訪問日本和1999 年7 月日本首相小淵惠三訪問蒙古時,兩國都再次重申要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00年恩赫巴亞爾當選蒙古總理和2006年恩赫包勒德當選蒙古總理後,首次出訪的都是日本。2006年8 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蒙古。2007 年2 月,蒙古總統恩赫巴亞爾訪問日本,並與日本簽署了《兩國關係未來十年發展綱要》。2010 年11 月,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日,兩國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印度也是蒙古“第三鄰國”的重要國家之一。蒙古與印度於1955 年建交。冷戰結束後,蒙印關係有了新發展。1994 年,兩國簽署《蒙印友好關係與合作條約》。但在2000年之前,蒙古與印度的來往有限。進入21世紀後,兩國關係密切起來。2001 年,蒙古總統巴嘎班迪訪問印度,與印度簽署《蒙印聯合宣言》、《國防合作協定》等多項重要檔案。2004 年1月,蒙古總理恩赫巴亞爾訪印,兩國一致同意深化和加強軍事交流合作。恩赫巴亞爾還表示,蒙古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006年5月和2007年7月,印度國防部長拉久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聯合情報委員會主席普拉丹相繼訪問蒙古。恩赫巴亞爾總統在會見普拉丹時表示,印度對於蒙古在國際上日益獨立地位的加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蒙古視印度為重要夥伴和“第三鄰國”。[2] 2009 年,額勒貝格道爾吉當選蒙古總統後,首次出訪的國家就是印度。2011年7月和9月,印度總統帕蒂爾和陸軍總司令辛格先後訪問蒙古。
歐盟、北約和歐安組織等國際組織也是蒙古重要的“第三鄰國”。在與歐盟的關係方面。1989年,蒙古與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建立外交關係。此後,蒙古與歐盟的關係不斷向前發展。蒙古正在爭取與歐盟簽署合作夥伴協定。在與北約的關係方面。20世紀90年代蒙古就要求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畫”。自2003年以來,蒙古已先後派遣1300名士兵參加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2010年11月,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參加了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的北約峰會。2012年3月,蒙古與北約正式簽署了合作夥伴協定,雙方的關係有了實質性的突破。5月,北約峰會在美國芝加哥召開,蒙古首次以北約“全球夥伴關係”框架內的“和平夥伴關係國地位”參會。在與歐安組織的關係方面。蒙古於2004年成為歐安組織的亞洲夥伴國。2011年10月,蒙古正式向歐安組織提出加入申請,希望歐安組織成為其“第三鄰國”。
政策實施
單邊關係
2010年,蒙古國家大呼拉爾(議會)通過了新國家安全構想,強調蒙古在平衡與中、俄兩大鄰國的同時,將強化“第三鄰國”的外交政策。蒙古活躍的對外交往正是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一方面包括其對美、日、德、韓、加、澳、印度等“第三鄰國”的積極外交;另一方面也包括其重視發展多邊外交關係,如聯合國、歐盟、北約、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
儘管蒙古在21世紀頭個十年開始與“第三鄰國”密集外交,但中俄仍被認為是蒙古最重要的對外關係。蒙古國在對外關係中仍然這么表述:我們重點發展與俄、中兩大鄰國的外交關係,重視發展與“第三鄰國”的關係。這種排序,也說明了蒙古的政策取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21世紀初十年來,中蒙兩國一直保持頻繁交往,每年都有多次的高層接觸,中蒙關係走得很近。蒙古人說,與中俄兩國為鄰是上帝給的,想搬都搬不走。
不過,蒙美關係被不斷強化的趨勢也不容忽視。蒙古一直被美國視為亞洲民主國家的典範。在美國的推動下,蒙古從2011年7月開始擔任“全球民主聯盟”輪值國主席,這預示著蒙古不僅要繼續在本國推進其民主化進程,還承擔起在全球推行民主的責任。蒙美關係的另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美國所看重的,是蒙美的軍事關係。這一關係從“9.11”後美國的反恐戰爭開始被不斷加強,標誌是2003年蒙美首次在蒙古國舉行聯合反恐演習。而俄羅斯對這種軍事滲透深表不安,也加強了與蒙古國的軍事合作。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蒙古國特殊的地緣戰略,未來美、俄在蒙古的軍事競爭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而蒙古可能會得到更多的軍事援助。
多邊關係
“第三鄰國”政策在2010年實現了重大突破。當年3月29日,北約正式宣布蒙古國為第45個向阿富汗派兵的國家。
2012年11月21日,蒙古正式加入歐安組織,成為該組織第57個成員國。
蒙古常駐日內瓦代表表示,由於歐安組織致力於維護國家獨立、領土完整,同時把保障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人權、自由等作為基本目標,因此蒙古希望該組織成為其“第三鄰國”,目的是尋求在國際多邊組織機制下保障國家安全的途徑。分析人士認為,美國主導下的歐安組織和北約一樣,積極拉攏蒙古的最主要原因是看重蒙古位於中俄之間的重要戰略地位,同時蒙古也是連線中亞和東北亞的重要國家,遏制中國的意圖不言而喻。
政策影響
靠近北約
在“第三鄰國”外交理念的主導下,美國等西方力量很快滲透進蒙古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便加大了對蒙古國的援助。美國不但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建立了國際維和訓練中心,並從2003年開始與蒙古國舉行代號為“可汗探索”的聯合軍演。
蒙古國對於“第三鄰國”戰略寄予了厚望。除了在冷戰後不到十年的短暫時間外,蒙古國扮演的中俄間緩衝國角色一直非常重要。但進入2l世紀後,美國及北約在亞歐大陸上的不斷擴張,使得蒙古國具有了全新的地緣政治意義。
接近西方,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戰略利益。一旦蒙古國成為西方陣營中的一員,其弱小的經濟將會得到大量輸血。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一旦蒙古國成為北約最東端的橋頭堡,其在地緣政治的性質上會發生根本變化,其國內的軍事力量將會得到全新的裝備。
推行優勢
蒙古的“第三鄰國”外交之所以開展得比較順利,關鍵在於得到了這些“鄰國”的積極回響;而這些“鄰國”之所以積極回響,是因為它們看好了蒙古的特殊價值。這為蒙古推行“第三鄰國”外交創造了有利條件。
首先,蒙古的特殊價值在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蒙古的地理位置對於美國、北約、日本、印度等國都具有戰略意義。其一,對美國的意義。一方面,蒙古位於中俄兩國之間,與中俄兩國有著漫長的邊界線。如果美國控制蒙古,就等於是在中俄之間打進一個楔子。利用蒙古的戰略位置,美國可以形成北抑俄羅斯、南遏中國的有利態勢;美國還可以利用蒙古有利的位置,監聽中俄兩國重要情報。另一方面,蒙古處於中亞和東北亞之間,美國在中亞地區和東北亞地區都有自己的軍事基地,一旦控制蒙古,就在其中亞地區與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之間建立了一個連線樞紐,這樣就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並對中俄兩國和上合組織構成更有力的抑制。其二,對北約的意義。冷戰之後,北約不斷東擴,不但把原蘇聯勢力範圍內的一些東歐國家擴進去,還把原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擴進去,但這些都限於俄羅斯的西線。如果北約和蒙古建立一種比較密切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蒙古,就能在南線構築對俄羅斯的戰略包圍,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達到更好地抑制俄羅斯的目的。其三,對日本和印度的意義。日本在內心深處把中俄兩國都視為對手,因此想通過發展與蒙古的密切關係來抵制中俄兩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印度與俄羅斯關係密切,其借重蒙古主要是為了牽制中國,在中國周邊再增加一個共同制約中國的夥伴,並利用蒙古凹陷中國之中的特殊位置對中國的腹地重要區域進行情報監聽。
其次,蒙古的特殊價值在於其富含礦產資源尤其是鈾礦。國際原子能機構曾指出,蒙古的鈾礦儲量可能超過150萬噸,開發後將成為世界第三大鈾供應國。美國、日本、印度都是核電大國而且美印都是核武器國家,蒙古的鈾礦對它們來說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從蒙古獲取鈾礦資源也是它們積極發展與蒙古關係的重要原因。以印度為例,2009年9月蒙古總統訪問印度時與印度簽訂的協定中,一項重要的協定就是民用核協定,蒙古向貧鈾的印度提供鈾礦。
再次,蒙古對美國具有意識形態宣傳上的特殊價值。美國極力向外輸出所謂西方式民主,而蒙古是前社會主義陣營的亞洲國家中唯一實行西方式民主的國家,因此,美國想把蒙古打造成亞洲地區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西式民主的樣板,而對它的鄰國或鄰近國家進行干擾和誘變。2012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蒙古時就聲稱,蒙古的進步有力“破除了民主是一種西方價值觀的神話”。
首先,蒙古的特殊價值在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蒙古的地理位置對於美國、北約、日本、印度等國都具有戰略意義。其一,對美國的意義。一方面,蒙古位於中俄兩國之間,與中俄兩國有著漫長的邊界線。如果美國控制蒙古,就等於是在中俄之間打進一個楔子。利用蒙古的戰略位置,美國可以形成北抑俄羅斯、南遏中國的有利態勢;美國還可以利用蒙古有利的位置,監聽中俄兩國重要情報。另一方面,蒙古處於中亞和東北亞之間,美國在中亞地區和東北亞地區都有自己的軍事基地,一旦控制蒙古,就在其中亞地區與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之間建立了一個連線樞紐,這樣就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並對中俄兩國和上合組織構成更有力的抑制。其二,對北約的意義。冷戰之後,北約不斷東擴,不但把原蘇聯勢力範圍內的一些東歐國家擴進去,還把原蘇聯的一些加盟共和國擴進去,但這些都限於俄羅斯的西線。如果北約和蒙古建立一種比較密切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蒙古,就能在南線構築對俄羅斯的戰略包圍,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達到更好地抑制俄羅斯的目的。其三,對日本和印度的意義。日本在內心深處把中俄兩國都視為對手,因此想通過發展與蒙古的密切關係來抵制中俄兩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印度與俄羅斯關係密切,其借重蒙古主要是為了牽制中國,在中國周邊再增加一個共同制約中國的夥伴,並利用蒙古凹陷中國之中的特殊位置對中國的腹地重要區域進行情報監聽。
其次,蒙古的特殊價值在於其富含礦產資源尤其是鈾礦。國際原子能機構曾指出,蒙古的鈾礦儲量可能超過150萬噸,開發後將成為世界第三大鈾供應國。美國、日本、印度都是核電大國而且美印都是核武器國家,蒙古的鈾礦對它們來說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從蒙古獲取鈾礦資源也是它們積極發展與蒙古關係的重要原因。以印度為例,2009年9月蒙古總統訪問印度時與印度簽訂的協定中,一項重要的協定就是民用核協定,蒙古向貧鈾的印度提供鈾礦。
再次,蒙古對美國具有意識形態宣傳上的特殊價值。美國極力向外輸出所謂西方式民主,而蒙古是前社會主義陣營的亞洲國家中唯一實行西方式民主的國家,因此,美國想把蒙古打造成亞洲地區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西式民主的樣板,而對它的鄰國或鄰近國家進行干擾和誘變。2012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蒙古時就聲稱,蒙古的進步有力“破除了民主是一種西方價值觀的神話”。
未來發展
蒙古“第三鄰國”外交的越位加深了蒙古與“第三鄰國”的關係,但卻對中俄兩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一定威脅,因而損害了中俄兩國的國家利益。中俄兩國不會坐視自身的國家利益受到侵害,但出於維護其與蒙古關係大局的考慮,中俄會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蒙古“第三鄰國”外交的越位。但如果蒙古的“第三鄰國”外交在越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超過了中俄兩國的容忍度,中俄兩國勢必要採取某些應對措施。畢竟蒙古被包圍在中俄之間,沒有其他對外的通道,如果兩國禁止蒙古經由自己的領土和“第三鄰國”進行交往,蒙古就會陷入極大的困境。
蒙古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它的“第三鄰國”外交雖然有所越位,但還是在一定限度內。比如,蒙古允許美國軍隊進入其本土,每年都和美國在其本土上舉行聯合軍演,甚至還允許美國在其領土上監聽中俄情報,但並沒有提出或準許美國在蒙古駐軍。再比如,蒙古深知加入北約的利害,因此只與北約建立密切的關係並沒有申請要加入北約。2011年蒙古出台的新《對外政策構想》還明確規定,對外政策首要任務是發展同俄、中兩大鄰國友好關係。蒙古高層對中俄兩國的訪問也比較頻繁。2008年蒙古大呼拉爾主席登貝爾勒訪問中國,2009 年蒙古總理巴雅爾訪問中國,2011年蒙古總理巴特包勒德訪問中國, 2010年和2012年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兩次來中國訪問。蒙古總理巴亞爾在2008年和2009年三次訪問俄羅斯,2010年蒙古總理巴特包勒德訪問俄羅斯,2011年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問俄羅斯。
綜上所述,蒙古出於對中俄兩國的戒心而使其“第三鄰國”外交有所越位,但被夾在中俄之間的客觀現實又決定了其越位不會太遠。這樣,蒙古的外交支點還能維持大致的平衡,在國際局勢未發生大規模變化的情況下,其“第三鄰國”外交可繼續維持。
各方評價
美國學者
2010年,美國戰略專家羅佐弗撰文稱,“蒙古國是五角大樓安插在中俄之間的特洛伊木馬”。他表示,世界上僅有朝鮮、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三個國家同時與中俄接壤,而蒙古國是唯一完全被中俄包圍的國家,北約硬是從中俄的包圍中“擠出一個軍事夥伴”。文章稱,蒙古國在2004年成為上合組織觀察員,但此後一直沒有努力成為正式成員國。相反,蒙古國卻不斷擴大與美軍的合作。
俄羅斯媒體
俄羅斯《獨立報》2010年報導稱,如果美國真與蒙古國達成建設軍事基地協定,美國將可以對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及中國實施有效偵察。但是,“第三鄰國”戰略並不能完全實現蒙古國的理想藍圖。畢竟,中俄兩國控制著其所有的陸空交通。有分析稱,若蒙古國走得過遠,中俄兩國對其“關門”,其再好的夥伴或朋友,都將只能望空興嘆。
中國學者
陳山認為,“第三鄰國”包含兩點:首先是與蒙古有共同的價值觀,其次是能夠對蒙古及其周邊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國際組織或政治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