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選自佛教​重要經典——《金剛經》,該文從總結性的高度再次說明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因為其歸根結底都是虛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 作品出處:《金剛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記錄者:阿儺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否?”
“否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①,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②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作品注釋

①法:梵語音譯達摩意思是通於一切,小的大的,有形的無形的,真實的虛妄的,表現為具體事物的,表現為抽象道理的,等等,通通叫法。
②法相:即萬法各自表現的特殊現象。

作品譯文

佛問:“須菩提,假如有人說:佛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意下如何,這種人解悟了我所說的義理和旨趣嗎?”
須菩提說:“沒有,世尊,此人說有四見仍是著相,並未真正解悟如來所說的義理和旨趣。因為什麼緣故呢?因為世尊說及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只是一個表達上的方便,這四種見識都是虛幻的,真如性中本無所見(見,無可見處),並非真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四見,為隨順世俗,才假名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而已。”
佛說:“須菩提,凡是生髮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心愿的人,對於一切法都應該這樣去認識、判斷、信仰、理解:對一切法不加任何虛妄的分別執著;即不“預執妄念”,也不執著於一切法的相狀。須菩提,(諸法性空,法本無相,)所謂法相,法相本空,那只是方便,目的是使眾生覺悟;如來說無上正等正覺本自空寂,原無一物,並非真有這樣的法相,只不過為隨順世俗,假名之為法相而已。”

作品評析

《金剛經》前面一般提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中間第二十六品中世尊說偈言:若憑色見我,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又轉了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觀點),屬於精神領域。不生法相;諸法性空,於性空之法,心不應有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無性之法,尚須無住心契合。
“知見不生”——知道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是應該超越的,因為空才是佛法真諦。法是宇宙萬有,法相是宇宙萬物萬象的表現形式,該節從總結性的高度再次闡明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歸根結底都是虛無。達到了這種境界,對於各種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就能夠超脫,這就是“知見不生”——意思是“知道各種‘見’是‘不生’的”。

出處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