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歷史
1984年設立混合班
1994年設立工程教育高級班(交叉複合班)
1999年設立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交叉複合班)
2000年成立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增設文科實驗班、
理科實驗班2002年設立金融學實驗班
2003年設立公共管理強化班(交叉複合班)
2005年設立巴德年醫學班
2006年調整混合班、文、理
實驗班為工、文、理三大類平台
2008年設立
李志文商學班、設立文化中國人才計畫、
設計創新班(交叉複合班)、將“英語+X”雙學位班擴展為“外語+X”實驗班
2009年設立神農班(交叉複合班)
2010年理、工、文三大類平台調整為混合班、
人文社科實驗班,設立
求是科學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調整李志文商學班、文化中國人才計畫、設計創新班、神農班等交叉複合班轉至香港專業院系管理
2012年設立求是科學班(生物醫學、
食品安全與營養方向)、設立啟真班
2016年設立
工科試驗班(竺可楨學院
交叉創新平台),下設桑格雙學位班級:數學與套用數學+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
2017年設立
套用生物科學(農學試驗班),即新神農班;工科試驗班(竺可楨學院交叉創新平台)調整為:數學與套用數學+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統計學、自動化(控制)+機械電子工程
2019年設立圖靈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信息安全三個專業方向)、機器人工程班、
智慧型財務班;新增求是科學班(基礎醫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地質學、心理學)
師資力量
辦學宗旨
前期培養階段,被
浙大其他學院錄取的優秀學生經考核後可進入竺可楨學院學習,而一定比例的
不適應竺可楨學院
教學模式的學生可選擇進入其他學院學習。
學校培養
學生進入竺可楨學院後,不分專業,先在文、理、工三大類平台上進行通識課程和
基礎課程的前期培養。在第二學年,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確認
主修專業,並進入後期培養階段,同時實行本科生專業
導師制。
2006年起,為優秀本科學生專門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別培養基本框架,學生既可以按各專業普通通道進行後期培養,亦可以按照長學制及
雙專業、
雙學位等
多通道多規格發展途徑進行後期培養。
以及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公共管理強化班、工程教育高級班、神農精英班暨涉農國際管理人才培養項目四個專業外輔修方式的交叉複合型本科人才培養平台。學院現共有學生1800餘人(其中輔修班學生420人)。
學院領導
院長:杜江峰
黨委副書記:李文騰
辦學經驗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吸取國外
著名大學榮譽學院的辦學經驗,充分利用了學校優質資源優勢。
積極發揮各個
專業學院的師資特長和學術特長,選聘各學院的學科帶頭人、
兩院院士、政府基金獎勵學者、
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十大我最喜愛的老師教書育人標兵”等一批學識淵博、思想活躍、經驗豐富、對教學工作滿腔熱情的教師承擔
教學任務。
學生實踐
同時,竺可楨學院為學生提供眾多
跨文化的交流機會和國際化的實踐機會,現有“卓越人才培養計畫”“IAESTE
愛因斯特項目Melton基金會”和“中國企業體驗實習
獎勵計畫”等項目,資助和派遣優秀本科學生前往歐、美、澳、
亞洲等國家和香港地區進行為期1
周至1年的交流學習。
並建有多學科
討論組、靈韻藝術團、法語社、CEO英語挑戰者聯盟等16個社團。這些社團既推動了學院學術文化氛圍建設,又豐富了學生
課餘生活。
科研成果
歷屆學院學生在讀期間,科研與學術成果卓著。如2000、2001級學生在校期間,累計發表論文40篇,有部分論文在
IEEE上發表;在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4個、省級獎項14個;2003至2005年期間,在國際、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上,獲得國際特等獎3人次、國際一等獎9人次、國際二等獎27人次。畢業生前景廣闊。讀研率達80%以上,其中出國讀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畢業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領域嶄露頭角。
部分獲獎情況
第五屆青少年
科技創新獎: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學院)
國際數學建模競賽:
潘姚華(05混合班)、趙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隊伍9位同學獲得國際一等獎,占浙江大學所獲一等獎的75%
歐陽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學獲得一等獎
吳昊(05混合班)、朱暘(05混合班)、劉澤(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學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被
SCI,
EI或
ISTP收錄)。
特色活動
“新農村、新希望”體驗新農村活動
關愛無界,溫情千里——西藏盲童錄音活動
學院第一期NSEP項目結題,二期立項
“獻出一份熱血,讓愛心溫暖嚴冬”團支部獻血活動
“
環保袋設計大賽”“捐款領取布袋,環保愛心同在”向災區獻愛心活動等
文化交流
學校、學院各類對外交流項目,每年約有200名學生參加。
中國企業體驗計畫(香港)
Melton Foundation
SHARE-ZJU
地圖信息
地址:杭州市西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