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典籍含義做解釋的學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句註疏之學
- 定義:對古代典籍含義做解釋的學問
對古代典籍含義做解釋的學問。
對古代典籍含義做解釋的學問。形成和流派漢鄭玄《儀禮注》云:“言注者,注義於經下,若水之注物,亦名為注。”先秦“百家爭鳴”時代,諸子競相創立新說而不依傍他人,故無“註疏”之說。漢代儒家被“獨尊”,屬於儒家的經典除《周易》外...
以闡發經義、探究名理為宗旨的儒家學問。不同於章句註疏之學。“義理”一詞,初見於《禮記·禮器》:“義理,禮之文也。”此“義理”僅指一般道理而言。漢晉時,“義理”一詞表示儒家經典中的經義名理,如《漢書·劉歆傳》:“初...
註疏,漢語詞語,拼音是zhù shū,意思是注文和疏解的合稱。解釋 1. 注和疏的並稱。注,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
《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在中國經學歷史上,許多經學大家都曾為《孟子》做注,而趙岐作注,孫奭作疏和儒學大師朱熹的注最為後人所重。北宋著名的經學家孫奭奉詔校勘《孟子》一書,並為之正義。與以往的章句之學不...
本書致力於深入考察、系統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註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對“依篇疏解”“就章迻譯”兩大新體例的研究實踐,斟酌他們對《論語》註疏史遺留下來的疑難章句之精義的辯詰,以及對若干學界已有定見章句之新義的詮解,省察...
從皇侃的《論語義疏》到邢昺的《論語註疏》、朱熹的《論語集注》、再到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這些“論語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經典注本,無一不是在《論語集解》的基礎上成就。《論語集解》是兩漢長期古今經學之爭後出現的第一部集...
其學傳至兩漢,又與讖緯之說相結合,其說解時陷於荒誕無稽,章句繁瑣蔓蕪。有時數十萬言乃至一百餘萬言猶不能解明傳意。東漢何休受董仲舒余脈,精研今文經學,凡歷十七年乃成《春秋公羊傳解詁》。其書合經傳於一帙,廢除章句之學...
在這疑古之風的衝擊下,漢唐章句註疏之學和訓詁考據之學日趨衰落。慶曆年間的疑古思潮是對章句註疏之學和訓詁考據之學的否定,為思想家把握和發展儒學根本精神的義理之學的出現準備了條件。在疑古思潮的基礎上,一些儒學學者把精力轉向...
王安石在北宋思想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他創立了統治北宋後期思想界的“荊公新學”,而且體現在他是使儒學由章句註疏之學向道德性命之學轉變的先導者。王安石《淮南雜說》等著作問世後,“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窺性命...
由於唐末五代以來貴族政治的破產,學術思想上突破了前代的章句註疏之學,樂器考古也開始注重圖形、款式、各項數據的著錄與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呂大臨《考古圖》10卷及其釋文等。後世考古 後世在樂器考古方面,仍然沿著宋代金石學的途徑...
宋儒關注的已經不是漢代以來的章句註疏之學,而是要進一步理解、發揮儒家經典的義理。在這種背景下,由詩賦取士轉向通經取士勢所必行。另方面,經義取士的實行也推動了儒學的復興和理學的誕生。通經取士對後代科舉影響深遠,元、明、清...
一、 用義理之學取代章句註疏之學 二、 用儒家之道取代“異端”三、 復興經世致用的“有為”之學 四、 疑經思潮與古文運動 申論一 宋朝“火運”與“五德轉移”政治學說的終結 一、 宋朝“國運”的確立 二、 “火神”之祀及其...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偏重於推崇今文經學。傳統的儒家經學至此已基本結束,因為以濟世救時為目的的政論已不再需要借任何形式的“經術”來“文飾”和“自重”,經學也就沒有再發展的動力。見今古文學、章句註疏之學、訓詁考據之學。
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的道學――即理學,理學家在解經過程中貫徹依經明理依經明道的路徑,“不信傳注,馴至疑經,疑經不已,馴至改經、刪經以就己說”別出心裁以構築自己的理論體系,脫離了漢唐註疏之學,是...
文藝美學”的玄虛立論。我國文章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它發軔於先秦,成型於兩漢的訓詁章句之學和六朝的辭章聲律之學,充實於隋唐的註疏之學和宋元的圈點之學,而完成於明清的評註之學,這就構成了我國“以文治文”的傳統方法論。
和《孟子》﹐要求聯繫日用事物諷詠自得﹐反對習註疏章句之學﹐場屋之文﹐以謀求利祿。他和朱熹常相辯難。他們二人有兩次會講頗具影響﹐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鵝湖書院舊地﹐在今江西鉛山縣)﹐朱主張先博覽而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