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花牆》又名《楊玉春化緣》《玉簪素珠記》,豫劇劇目。講述明代時期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站花牆
- 別名:《楊玉春化緣》《玉簪素珠記》
- 類型:豫劇劇目
《站花牆》又名《楊玉春化緣》《玉簪素珠記》,豫劇劇目。講述明代時期故事。
丁清香,1959年出生,女,回族,汝陽縣人。16歲從藝,在汝陽縣曲藝隊任演員,主要作品有《站花牆》。成長 1980年調汝陽縣豫劇團任主要演員,後又兼任團長。系河南省劇協會員。工青衣,亦長於閨門旦、彩旦。1986年拜豫劇表演藝術家張寶英...
傳統劇目多是些二小戲、三小戲,如《鬧書館》、《藍橋會》、《王金豆借糧》、《花庭會》、《站花牆》、《安安送米》、《盤坡》等。後逐步演些袍帶戲,如《大保國》、《打龍袍》、《劉公案》、《施公案》、《斬黃袍》等,以及連...
長安書店還專為《吳三寶遊春》和《站花牆》出了專輯,使八岔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地縣兩級組織編輯班子,系統蒐集整理了八岔戲集成並列入了《陝西省戲曲音樂集成卷》。20世紀90年代初,漢濱區又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
其中的“西腔”、“站花牆”、“十枝梅”等,是從專曲專用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一定板式變化的一曲多用的腔調。特別是其音樂曲調與語言聲調的密切結合,使唱、念渾然一體,十分協調,這是荊州花鼓戲具有濃郁的江漢平原風格的重要因素。專用...
其傳統劇目有《補褙褡》、《站花牆》、《蘭橋汲水》、《呂蒙正趕齋》、《勸小姑》、《鬧五更》、《趙五娘》、《訪友》、《朱氏割肝》等。伴奏樂器以嗡胡、三弦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其唱腔委婉動聽,唱詞清楚,通俗易懂。表情動作...
程福仁(1871—1967) 原籍河北。寄籍徐州銅山。丁丁腔名藝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從河北來銅山利國西里村。因對丁丁腔感興趣,故留村定居.並拜藝人孫廣珍祖父為師。一年後,不但學會了丁丁腔的全部曲調,還能演唱《鬧書館》、《站花牆》...
荊州花鼓戲的劇目據統計有197出,包括《抽門閂》、《掐菜苔》、《告老爺》、《站花牆》、《雙撇筍》、《打蓮湘》、《江漢圖》、《賀端陽》、《打補釘》、《戲蟾》、《三官堂》、《辭店》、《陰審》、《告經承》等。分布地區 ...
劉興安(1902—1971)商洛花鼓演員,工旦角。小名多餘,陝西丹鳳人。十八歲時隨師恭正宏學藝,掌握一百餘本戲。主演《文王訪賢》、《吵嫁妝》、《勸架》、《鐵板橋》、《站花牆》、《四姑下凡》、《小勸夫》、《大勸夫》等劇,拿手...
襄陽縣當地專業音樂工作者乃與襄陽花鼓戲藝人相結合,以《訪友》《站花牆》《贈銀》等傳統劇目為試點,為桃腔、漢腔、四平等主要腔調配上了弦樂伴奏,創編了過門音樂。為樂隊新設了胡琴(後改為高胡)、二胡、低胡、笙、嗩吶、笛子等...
1954年和1956年,她先後參加省第一、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其主演的《站花牆》、《換親》分別獲演員和劇目一等獎,並由上海唱片廠灌制了唱片,同時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59年9月,毛澤東在濟南觀看了黃雲芝主演的《三拉房》。是年又參加...
經過整理、改編、移植、創作的劇目《打蓮湘》、《雙撇筍》、《招郎》、《斬經堂》、《站花牆》、《借牛》、《攔花轎》、《奪印》等先後參加省、地組織文藝匯演,多次獲得表彰和獎勵,上演的劇目從最初的幾十個發展到了二百多個。中...
山東兩夾弦早期科班,該班農閒時演出,農忙時解散,沒有嚴格的科班制度,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安安送米》、《休丁香》、《藍橋會》、《拴娃娃》、《站花牆》、《梁祝下山》、《呂蒙正趕齋》、《抱靈牌》等。山東兩夾弦早期科班,清...
沔陽硪歌所唱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也有通俗唱詞和詩詞小品,更多來自於沔陽花鼓戲的腳本唱詞,如《站花牆》、《白扇記》、《秦香蓮》、《勸姑》、《吵嫁》等。還有一種更考驗領唱人的水平,完全是即興創作,...
陳芹芳 荊門市藝術劇院優秀演員,工花旦。從藝以來,曾先後在《站花牆》、《三請樊梨花》、《鬧龍舟》、《十二月等郎》等傳統和新編劇目中飾演重要角色。2008年榮獲第八屆湖北戲劇牡丹花獎。參賽劇目:《夏姑》飾夏姑、《問蒼天》飾...
荊州花鼓戲的劇目據統計有197出,包括《抽門閂》、《掐菜苔》、《告老爺》、《站花牆》、《雙撇筍》、《打蓮湘》、《江漢圖》、《賀端陽》、《打補釘》、《戲蟾》、《三官堂》、《辭店》、《陰審》、《告經承》等。荊州花鼓...
經常演出的劇目,除《休丁香》外,還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數十齣。清鹹豐初年(1851年),山東濮州引馬集(今屬山東鄄城縣)有個窮秀才白殿玉,擅詩詞,通音律,酷愛花鼓...
、《血掌印》、《白布樓》等30個大本子劇目和《攔馬》、《教子》、《站花牆》、《牧羊》等30箇中小戲劇目。4著名藝人 羅田東腔較著名的藝人先後有黃繼清(本縣白廟河人,生於鹹豐年間1851年)、黃大結子、黃二結子(黃繼清之子)、...
代表劇目有《站花牆》、《蔡鳴鳳辭店》、《吳三保遊春》等。清光緒至民國初年,安康各地已有八岔戲自樂班或半職業班走鄉串村演出;民國時期,八岔戲發展到鼎盛時期,各縣均有八岔職業班社,並形成了許多“父子班”、“裙帶班”。當...
沔陽硪歌所唱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取材於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也有通俗唱詞和詩詞小品,更多來自於沔陽花鼓戲的腳本唱詞,如《站花牆》、《白扇記》、《秦香蓮》、《勸姑》、《吵嫁》等。還有一種更考驗領唱人的水平,完全是即興創作,...
百餘年來,藝人們為二夾弦留下了200 多部劇目,最著名的當屬《梁山伯與祝英台》、《劉秀訪將》、《雷寶童投親》、《站花牆》、《花園對詩》等。2008 年6 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主要演員為王文德、張秀香(旦,藝名“大白靴”)、王文勝(紅臉,藝名“二寶”)、王文亮(藝名“三燕子”)、崔蘭琴(旦,藝名“大金牙”)、趙秀真(旦,藝名“二金牙”)、馬福勤(紅臉)等人,演出的劇目有《休丁香》、《站花牆...
因而時殿元等人從民眾喜愛《王小趕腳》的化妝上演得到啟發,逐漸把琴書中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小節目,如《站花牆》、《蘭橋會》、《登雲休妻》、《鴻鸞喜》、《丁僧掃雪》、《拾玉鐲》、《王定保借當》、《三打四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