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盡意(《易傳》提出的重要哲學命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易》的卦爻象是用以充分展示事物蘊義的。引申意為:形象可以充分展示事物的蘊義。《易傳》提出的重要哲學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象盡意
  • 定義:形象可以充分展示事物的蘊義
  • 出自:《繫辭
語出《繫辭》:“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先秦哲學家已開始探討言和意的關係問題。言指言辭、概念、論說。意指意志、情感和主體對客體的理解。墨家肯定言可達意。老莊道家否定言能達意,或即使得意須藉助於言,言也是一種外在於意的工具。《易傳》對此持折中態度。它的獨創見解是:言不盡意,象可盡意。認為言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表意,但不能盡達;要盡達,須依靠象。象指卦爻象。《易經》將卦爻象配以卦爻辭即言,則使意得到極完美的表達和溝通。因此,象比言更為重要。
卦爻象具有形象性。立象盡意之說表露出形象思維重於抽象思維的傾向。這種觀點有合理性,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對中國古代學術的影響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如中國古代學術長於對整體和動態聯繫的觀察,但疏於抽象理論的建樹和概念的辨析等。
立象盡意突出了言和象以意為目的,意以言和象為手段的關係。在言、象、意三者之中,強調了意的首要地位。這成為易學史上義理學派的主要理論根據。王弼由此進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他同時還把莊子“得意忘言”的思想融會進來,主張“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同上),把言意之辨推上了高潮。立象盡意和得意忘象之論,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中國藝術重傳神而輕形似,追求“意在象外”的境界。美學象意觀和意境說的建立,與此有直接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