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比類

取象比類

什麼是取象比類?就是在研究萬事萬物在相互聯繫作用時,從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組事物取出自身狀態、運動變化的性質“象”,然後“比類”將萬事萬物按照自身性質分別歸屬到原來取出的性質所在的項目,來研究它們的相互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取象比類
  • 內涵:取象比類
  • 概念:為研究聯繫作用進行分類
  • 表現:注重整體、分類、相互聯繫作用
內涵與特徵,方法的運用,哲學觀,近代革命簡史,

內涵與特徵

中華民族的意象思維在古代得到特別的發展而早熟,《周易·繫辭傳》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見乃謂之象。”“象”字有三重涵義: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現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見的物象和雖肉眼無法看見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擬的象徵性符號,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徵,為動詞意。“意”是“象”所象徵的事物蘊涵的特性和規律。《易傳·繫辭傳》說:“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莊子·天道》說:“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所謂“意象”就是經過人為抽象、體悟而提煉出來的帶有感性形象的概念或意義符號。就“象”與“意”的關係而言,意為象之本,象為意之用;象從意,意主象。意象思維的含義在於:在研究萬事萬物在相互聯繫作用時,從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組事物取出自身狀態、運動變化的性質“象”,然後“比類”將萬事萬物按照自身性質分別歸屬到原來取出的性質所在的項目,來研究它們的相互聯繫作用。傳統哲學的意象思維滲透到《內經》中,成為中醫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取象比類的內涵
什麼是取象比類?就是在研究萬事萬物在相互聯繫作用時,從作為研究對象的一組事物取出自身狀態、運動變化的性質“象”,然後“比類”將萬事萬物按照自身性質分別歸屬到原來取出的性質所在的項目,來研究它們的相互聯繫作用。
(二)取象比類的特徵
取象比類思維方式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整體、分類而不是找出不可再分的單元元素
這迥異於西方還原論科學找蛋白質、胰島素、細胞、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夸克的尋找不可再分的單元元素的行為。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六十四卦、氣和質是最基本的分類,之後無論有什麼新發現,這種分類都不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被推翻,而只會隨著實際需要分得越來越細。就比如《傷寒雜病論》,不正是隨著治療東漢末年傷寒的需要,將六經辨證分得比《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更細,講了許多內經沒有的內容嗎?
西方科學的特點是這樣的:十九世紀的解剖學著作不能用作現在的教科書,探尋萬物原理也不可能從老祖宗那裡找答案,而中國傳統科技的《易經》等由取象比類產生的事物卻非但不會被推翻,而且亘古彌新,永遠都能用作指導。因為西方科學力圖尋找最簡單的成分來描述宇宙規律,而整體內部結構極為複雜,很難全部掌握枚舉,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並不能完全準確說明宇宙規律,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經常是今天發現了某些部分規律,明天又發現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結論的部分規律推翻了今天的結論,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來也會相當麻煩,而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標準都是萬事萬物、整個整體通用的,如取象比類直接取出萬事萬物、整個整體共有的“象”,不論再發現什麼,這個分類標準、象都是通用的,自然日後無論怎樣細化都不會被推翻。打個比方:南北朝時北齊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時勇毅聰慧,老爹高歡有一天想試試六個兒子的才幹,拿出一團亂絲讓幾個兒子理清,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說“亂者須斬”,頗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學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亂絲的諸子,得出結論很累,又經常犯錯被推翻,中國傳統科技則如同快刀斬亂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遠不會被推翻。
2.注重聯繫作用
比如五行,《尚書洪範》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樣,萬事萬物都可以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中,以研究它們的相生相剋,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方法的運用

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在《內經》中有廣泛的運用。
1、運用取象比類法建構藏象理論
藏象學說是《內經》理論的核心內容,對於藏象理論的形成,《素問·五臟生成論》提出“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的原則,王冰注釋:“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張介賓說:“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藏象類》)根據五行之象,《素問·金匱真言論》從直觀經驗入手,按照功能行為的相同或相似歸為同類的原則,將自然界和人體分為五類,然後發掘出蘊涵於“象”中的深層的藏象理論。首先,以五行之象類推五臟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其次,以五行之象類推五臟外合體竅、通於天氣的理論。將人體臟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動與外界的聲音、顏色、季節、氣候、方位、味道等分門別類地歸屬在一起。如心臟,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脈,宇宙萬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熱、南方、苦味等均可歸屬於心。
2、運用取象比類法認識疾病的狀態和表現
中醫重“證”不重“病”。將各種病症表現歸結為“證”。如眩暈欲撲、手足抽搐、震顫等病症,都具有動搖的特徵,與善動的風相同,故可歸為“風證”。又如,中醫從體表五色和不同器官組織的改變所歸屬的五行,以診斷五臟的疾病。如“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3.運用取數比類法說明生理病理現象
《內經》所取之“數”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象”,它並不偏向於定量,而是偏向於定性。取數比類是以易數表示“象”的意義,並通過易數推演事物變化規律的方法。易數主要有卦爻數、乾支數、五行生成數(即後世所謂的“河圖數”)和九宮數(即後世所謂的“洛書數”)。《素問·金匱真言論》用依五行生成數圖中的成數五、六、七、八、九配五臟的肝、心、脾、肺、腎,肝木成數為八,心火成數為七,脾土成數為五(十),肺金成數為九,腎水成數為六,說明“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的整體聯繫。《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以“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及數的生克勝復之理闡釋五運六氣的常變規律。《素問》運氣七篇用的是乾支之數,通過取數比類推測六十年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與人體疾病的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人體發育與生殖基數的女七男八,即陰陽進退之數。此外,《內經》中“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三”陰“三”陽、“五”運“六”氣、“五”輪“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綱辨證、“八”法、“四”氣“五”味、“五”腧穴、“八”會穴,等等,均是運數思維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取象比類作為人類把握對象世界的一種方式,歷來就具有很重要的認識論價值和科學價值。通過類比,可以啟迪人的思維,幫助人們打開想像的翅膀,由此推彼,觸類旁通,去認識和發現新的事物。醫家們在醫學實踐中運用這一思維方法,發明了不少新的診療方法。但是,取象比類這一思維方法的缺陷也很明顯,那就是過於注重事物或現象的共性、共同點和相似點,忽視了不同事物的特性和不同點。如果所推導出的屬性恰好是它們的不同點,那么得出的結論就必然是錯誤的。
張其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內經學》2004年9月

哲學觀

現代取象比類=分形觀,中醫三個哲學觀:
新世紀,鄧宇等發現了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並對中醫哲學整體觀、相似觀、辨證觀有創造性的認識和開拓。
使傳統二元哲學觀的中醫哲學觀提升為三個,即中醫三個哲學觀:1.分形觀(相似觀),2.整體觀,3.辨證觀
中醫第一哲學觀:整體觀
整體觀是指從全局考慮問題的觀念,整體觀,首先是指自然界本身是一個整體,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這個整體或某一部分受到損害,那么其他方面也將受到影響,整體則因之破壞。
整體觀又是指將生物機體與自然環境、五臟、六腑、五官這些不同層次的系統,組織看成統一的整體,就是指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能著眼於全局的一種心理能力。
鄧宇們認為:在中醫學的研究診斷治療中,全方位的遵循把系統全體中,每一個或幾個機體單元都視為一個整體的觀點。它強調研究每一生物(醫學)元素時,都應將其置於整個生物機體(中醫)的全框架中,探討它與其他機體元素以及各種外界條件之間的內在關係和內外聯繫, 由此建立一種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和關係規律。以此為原則指導研究中醫學的診斷治療和研究的顯著特徵。
中醫第二哲學觀:辨證觀
傳統中醫有兩個哲學觀,第一,是整體觀;第二,就是辯證觀。新世紀又發掘出了幾千年中醫都在用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現代科學的數理化創造)
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觀
中醫的分形論,陰陽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經絡分形,藏象分形五系統
分形藏象五系統:鄧宇等提出"點-線"狀分形藏象.
1.肝系統:
2.心繫統:
3.肺系統:
4.脾系統:
5.腎系統:
等。
即鄧's等的中醫分形集。

近代革命簡史

(引子:1980年,雷順群, 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一), - 遼寧中醫雜誌, 1980。1983年,續系統論與藏象學說(二) - 遼寧中醫雜誌, 1983)
序幕
1994年,肖烈鋼.試論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特性[J].陝西中醫,1994,15(5):211-213。側重、強調藏象學說中五‘髒’系統(器官的)有整體性、聯繫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較為系統地闡述,說明了藏象學說中的五臟系統思想,其本質與現代系統論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點。
革命
藏象五系統: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分形藏象五系統。
1999年,鄧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統的新英譯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統,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脾系統,腎系統,藏象五系統,超脫出心肝脾肺腎五臟腑,五器官的傳統局限性認識。
鄧宇 等,1999年,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
拓展
2002年,《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研究:基礎與臨床》,廣州中醫藥大學,鄧中炎主編,鄧鐵濤主審。藏象心繫統,肝系統,肺系統,……腦系統等。
2005年,趙喜,心主神明論《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5年6月2卷3期。心繫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