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穿支皮瓣
- 外文名:perforator flap
- 所屬學科:顯微外科學
- 公布時間:2016年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以管徑細小的皮膚穿支血管(穿過深筋膜後口徑≥0.5mm)供血的島狀皮瓣。屬軸型血管的皮瓣範疇。狹義的概念僅指肌皮穿支供養的、不帶深筋膜的皮下...
穿支超薄皮瓣 穿支超薄皮瓣(thinned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由穿支血管供養的真皮下血管網皮瓣。日本醫師光島勛(Koshima)在1992年首先報導。多用於面部、手部創面的修復,以適應其較薄的外形和功能需要。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顯微外科實例圖譜:穿支皮瓣》是一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書籍。本書"溫故知新",做了廣泛的收集和高度的概括,提出了有真知灼見的見解。內容簡介 本書"溫故知新",做了廣泛的收集和高度的概括,提出了有真知灼見的見解。例如:直接穿支、間接穿支、穿支體區、穿支界限、穿支間血管吻合、穿支皮瓣...
肌皮穿支皮瓣 肌皮穿支皮瓣(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穿支血管經過深層的肌肉後,再穿過深筋膜到達皮膚而形成的皮瓣。多存在於扁平寬闊的肌肉部位,如軀幹和四肢的近段,切開深筋膜後可通過向肌肉深層追蹤解剖獲得較長較粗的血管蒂。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穿支微型皮瓣 穿支微型皮瓣(small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穿支血管供養的小面積皮瓣(有時以5cm²為界)。僅用較短的穿支血管蒂就能完成皮瓣移植,因此其切取的血管也較細小。多用於重要部位的微小精細修復,如指腹、手掌、鼻尖、耳郭等。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穿支皮瓣:口腔頜面與頭頸部的套用》是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悅,劉忠龍,侯勁松,蔣燦華,王慧明 。內容簡介 《穿支皮瓣:口腔頜面與頭頸部的套用》闡述了口腔頜面—頭頸部修復重建的歷史,由傳統皮瓣修復發展到穿支皮瓣等新興修複方式,在介紹穿支皮瓣用於修復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缺損的同時,...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出自《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定義 由股前外側皮瓣改進而來,穿支血管起自旋股外側動脈的降支,穿過股外側肌到達皮膚後而形成的皮瓣。其特點是既可保留皮下脂肪以充填缺損,又可修除皮下脂肪將皮瓣做得很薄,形成真皮下血管...
穿支組合皮瓣 穿支組合皮瓣(combined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顯微外科吻合血管的方法將其拼裝起來進行移植的多個穿支皮瓣的組合。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尺動脈穿支皮瓣 尺動脈穿支皮瓣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燒傷學名詞。定義 由尺動脈發出的穿支供血的軸型皮瓣。發布時間 201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燒傷學名詞》
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 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medial surae artery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穿支起自內側腓腸肌動脈,穿過腓腸肌到達皮膚而形成的皮瓣。多用於下肢的創面覆蓋。西班牙醫師卡瓦達斯(Cavadas)等於2001年首先報導。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帶蒂穿支皮瓣 帶蒂穿支皮瓣(pedicled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在受區創面周圍設計切取,進行帶蒂局部轉位的穿支皮瓣。具有無需進行顯微外科血管吻合的優點。臨床以偏心設計的穿支血管蒂螺旋槳皮瓣最為常用,可旋轉覆蓋與供區相對180°的創面。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肌間隔穿支皮瓣(septocutaneous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肌間隔穿支血管供養的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走行於肌間隔,再穿過深筋膜到達皮膚。多存在於肌肉細長的四肢肌間隔的部位,分開肌間隔可見到穿支血管起自深部主幹動脈。由中國解剖學家鐘世鎮於1982年首先提出。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
橈骨莖突部穿支皮瓣(radial styloid perforator-based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橈動脈在橈骨莖突部發出的穿支血管為蒂而切取的筋膜皮瓣。橈動脈在橈骨莖突周圍約發出10支口徑0.1~0.5mm的皮膚穿支。亦可切取不帶皮膚的穿支血管蒂筋膜皮瓣。多做局部轉位修復手部創面。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
橈動脈遠側穿支皮瓣 橈動脈遠側穿支皮瓣(distal radial artery perforator-based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橈動脈在前臂遠側段發出的穿支血管為蒂而切取的筋膜皮瓣。在橈骨莖突上2~7cm,可找到橈動脈數隻遠側穿支血管。多做局部轉位修復手部創面。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掌背動脈穿支皮瓣 掌背動脈穿支皮瓣(dorsal metacarp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以掌背動脈發出的穿支為營養血管蒂的手背皮瓣。多以遠端蒂穿支皮瓣的方式,修復手指創面。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尺動脈近側穿支皮瓣(proximal ulnar artery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由尺動脈在前臂近側段發出的穿支血管所形成的穿支皮瓣。該穿支血管通常在骨間總動脈的近側發出,肱骨內上髁平面下8cm穿出深筋膜。可做局部轉位修復肘部或游離移植。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骨間前動脈腕背穿支皮瓣 骨間前動脈腕背穿支皮瓣(anterior interosseous artery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由骨間前動脈腕背側穿支所供養的前臂背側皮瓣。該背側穿支通常位於腕關節平面上2.5cm處。多以遠端蒂穿支皮瓣的方式修復手部創傷缺損。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在同一個血管體區內切取的包含有多個獨立穿支皮瓣但又共同起源於一個較大的上級母體血管蒂的一組穿支皮瓣。肌肉血供為主要血管蒂者(Mathes Ⅰ,Ⅱ,Ⅴ型),最適合設計穿支嵌合皮瓣,術中需確認這些穿支起自肌肉的同一母體血管蒂,如不是起自同一母體血管,則需要加作血管吻合。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穿支皮瓣的套用解剖與臨床》是2013年科 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茂林、徐永清、張世民。內容簡介 《穿支皮瓣的套用解剖與臨床》內容簡介:穿支皮瓣隸屬於傳統的軸型皮瓣,是傳統軸型皮瓣在小型化、精細化、薄型化和微創化方面的新發展。《穿支皮瓣的套用解剖與臨床》試圖從穿支的血管形態學基礎入手,在詳盡...
游離穿支皮瓣 游離穿支皮瓣(free perforator flap)是2016年公布的顯微外科學名詞。定義 在身體任何具有穿支血管的部位切取,進行吻合血管游離移植的穿支皮瓣。出處 《顯微外科學名詞》第一版。
《穿支皮瓣乳房重建術》是2017年5月1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Joshua L.Levine(美) Julie V.Vasile[美] 等 。內容簡介 《穿支皮瓣乳房重建術》的英文原著主編是乳房外科與乳房整形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傾力推廣他們所追求的乳房整形的美學效果與專業見解。因此,本書中文版以翔實的內容介紹了乳房...
《旋髂淺動脈穿支皮瓣:口腔頜面部套用》是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以臨床圖片為重點,對旋髂淺動脈穿支皮瓣在頜面部修復中的套用進行介紹,技術實用性強,易於消化理解,對於頭頸部腫瘤外科和修復重建外科醫學工作者具有較大的臨床指導意義。內容簡介 腫瘤切除及外傷等原因造成的頜面部軟組織缺損是...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手術圖譜》2014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陶凱。內容簡介 本書以圖片的形式,詳細介紹了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歷史、解剖、套用細節和套用實例,股前外側皮瓣是臨床常用皮瓣之一,可用於修復各部位軟組織缺損(上肢、下肢、胸部、腹部、背部、骶尾部等)。目錄 封面 扉頁 著作權頁 編委會 ...
《TRPV4在擴展穿支皮瓣區血供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昝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穿支皮瓣設計靈活、供區創傷小,是創傷修復外科研究熱點。但是穿支供養範圍有限,難以滿足大面積創傷修復的需要。既往研究表明:心腦血管阻塞時,血管內壓力差產生的剪下力變化能激活瞬時感受器離子通道(...
《跨區穿支皮瓣血管從choke vessels轉化為真性吻合的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南大學,由唐舉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跨區供血的擴大穿支皮瓣血供的不確定性是目前臨床處理創傷或腫瘤根治性切除所致巨大創面未能解決的難題。我們的前期研究顯示choke vessels轉變為真性吻合能擴大皮瓣的成活面積,但其機...
對有縱形剖腹產瘢痕的乳腺癌根治術後所造成的胸壁畸形,套用雙蒂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再造乳房的臨床效果,從而說明胸廓內動脈遠心端供血的可靠性。游離的雙側腹壁下動靜脈為蒂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與胸廓內動、靜脈遠近心斷端分別進行端,皮瓣全部成活,再造乳房的形態較滿意,術後隨訪10~26個月,無腹部薄弱或腹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