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入侵的擴張準則及邊沿特徵》是依託揚州大學,由凌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群入侵的擴張準則及邊沿特徵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凌智
- 依託單位:揚州大學
《種群入侵的擴張準則及邊沿特徵》是依託揚州大學,由凌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種群入侵的擴張準則及邊沿特徵》是依託揚州大學,由凌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生物入侵給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都帶來了嚴重危害,對於入侵種群空間擴散機制的研究已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生物學家和數學家的關注。本項目將以...
degenerate diffusion equations, J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09, 246( 8): 3214--3240.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1571301、種群入侵的擴張準則及邊沿特徵、2016/01-2019/12、參與;2、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1301460、帶次線性項奇攝動橢圓方程解的集中現象、2014/01-2016/12、主持。
形態特徵 孟加拉狐是體型較小的狐狸,體長45-60厘米,尾巴長25-36厘米。它們一般重2-4千克。吻較長,耳朵尖長,尾巴約是體長的50-60%。背部是灰色的,腹部較淡色,腳呈褐色或紅褐色。尾巴多毛,尖端黑色。耳背是深褐色的,邊沿黑色。鼻無毛,唇是黑色的,吻上有一些細小的黑點。不同群族及季節也有不同的毛...
我們還考慮了病毒在潛伏期和感染期具有感染性的SEI傳染病模型,研究了具無窮時滯SEIR傳染病模型的感染邊沿,討論了影響感染區域發展的各種因素。對於描述入侵種群的單種群和兩種群競爭模型,我們研究自由邊界問題,得到了入侵種群蔓延或滅絕的條件及長時間漸近性態。 本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的資助下,按計畫進行...
2:外來入侵 如義大利蜂,意蜂是我國飼養的主要外來蜜蜂品種。可義大利蜂翅膀振動的頻率,與中華蜜蜂的雄蜂翅膀振動的頻率有點相似,被中華蜜蜂誤認為它是雄蜂,義大利蜂順利進巢門後,殺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一個蜂群只有一個蜂王,而失去它,可以說是該蜂群最大的災難了。存活環境 960餘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是由...
雄性成鳥(秋羽):所有黑色部分的羽緣均呈橄欖褐色而擴展至全身各羽,而翼覆羽轉呈黑褐色,邊緣也淺淡。雌性成鳥:上體暗褐,緣以灰色,並具寬大灰褐色縱紋;飛羽外翈,初級飛羽尖端和內側次級飛羽暗褐,羽軸栗紅;翼覆羽棕褐,羽緣淺灰;尾羽棕褐色;大多數外側尾羽具栗紅色楔狀斑;耳羽和頰褐色而沾綠;下體...
它們有群居的習性,孵出以後全部聚集在卵殼的附近,第二天便開始在杜蘅葉片背面的邊沿,齊頭並進地共同取食,到了夜晚就擁擠在葉下休息。在一齡脫皮之前,它們比較安靜,不活躍,也從不離開葉片。在陰雨天常回到空卵殼附近,而一受到透過葉面的光照,便又到葉緣去取食,秩序井然,從不混亂。幼蟲的第一胸節背面有...
(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人類不斷侵入印度象的自然棲息地,引發人象衝突,村民們為了自身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可能無視法律,槍殺或毒殺野象。私設電網也可能會電死印度象。大象文化 印度是最早馴養印度象的國家,始於公元前3500多年。被馴養的大象有多種用途。由於大象繁殖周期緩慢,所以人工繁育的大象很難滿足需求,相當一部分家象都是直接由野...
(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種群狀態 1981年5月首次採集該種標本時,種群數量已明顯下降,民眾稱“已敗了”。因是當地民眾用桓仁滑蜥作藥用。由於民間用藥的擴大,對滑蜥的采捕量繼續增加。1996年每條價格比1981年增漲了100-150倍,隨著桓仁滑蜥經濟價值的增大和採集難度的增加,滑蜥種群會繼續減少。瀕危原因 主要原因是生境的破壞。以前桓仁滑蜥...
大西洋種群包括籠頭海鴉或環海鴉。這個變種在繁殖期出現眼環,眼後有一條白色細條紋。葡萄牙的海鴉幾乎無此特徵,但往西北這一特徵逐漸明顯,到冰島即可看到70%。過了冰島又漸減少。太平洋種群則無此特徵。厚嘴海鴉(U. lomvia)嘴稍厚,營巢於更北直到埃爾斯米爾(Ellesmere)島和北極圈其他島嶼,那裡沒有普通海鴉。然...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藍鵐(學名:Latoucheornis siemsseni)體長約13厘米,屬小型鳴禽,為中國特有種。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雄鳥體羽大致石藍灰色,僅腹部、臀及尾外緣色白,三級飛羽近黑。體型和羽色頗似灰鵐,但雄鳥通體為石板灰藍,而非煙石板灰色;...
種群現狀 黃喉鵐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據報導該物種相當普遍,而全部物種估計數包括:約100-100,000隻繁殖對,約50-10,000隻遷徙個體,小於平均1,000隻在中國越冬的鳥; 小於約1,000隻遷徙經過台灣,以及小於50隻在台灣越冬; 在韓國約有100-100,000隻繁殖對,約有50-10,000隻遷徙個體和約1,000-10,000隻...
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屬於開闊地區鳥類,一般棲息於平原沼澤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叢和灌叢,也見於丘陵和山區,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對外,多結群生活,遷徙時結合成10-20隻的小群、在越冬地區更分為小群或單獨活動。繁殖期在...
白頭鵐(學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體重20-43克,體長170-185毫米。屬小型鳴禽,體羽似麻雀。具獨特的頭部圖紋和小型羽冠。雄鳥具白色的頂冠紋和緊貼其兩側的黑色側冠紋,耳羽中間白而環邊緣黑色,頭餘部及喉栗色而與白色的胸帶成對比。雌鳥色淡而不顯眼,甚似黃鵐的雌鳥。區別在嘴具雙色,體色較淡且...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上體從頭至上背石板灰色,頭和頭側的羽尖煙褐色;肩羽褐,羽緣黃褐而先端有黑褐色斑點;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純菸灰色;尾羽黑褐,中央一對的邊緣栗色,最外一對尾羽內翈淡灰,羽尖近白色;翼覆羽和三級飛羽深褐色,覆羽羽緣石板灰色,先端紅褐,內側次級飛羽羽緣和先端均紅褐;飛羽石板灰色...
受人類過度捕捉、農藥使用加劇及棲息地喪失等多重因素影響,黃胸鵐種群數量在1980至2013年間銳減了84.3—94.7%,至2015年,歐洲地區的成年黃胸鵐僅存120-60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極危(CR)物種;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雌性在產卵時用6隻足緊緊抓住葉片的邊沿,四翅微微分開,將有生殖板片的腹部慢慢地、小心地彎到葉背面,使腹部鉤成“U”字形,葉片邊沿就夾在U字形的凹口裡。然後用腹端接觸葉的背面,將卵順序粘在上面,每產下一粒,雙翅便微微地抖動一下。它的卵近似圓球形,顏色青綠並微呈黃白色,直徑為0.92-0.96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雌性成鳥夏羽:頭頂和背面淡灰褐色,微具橄欖色,具暗色羽乾紋,腰和尾上覆羽淡棕黃色,腹部污黃色,在喉和體側微具淡褐赭色,頰和耳羽灰褐或褐灰色,具小斑紋,飛羽和尾羽褐色,翼上覆羽暗褐,緣以污白色。冬羽:頭頂、背、翼和尾羽具寬的亮赭色邊緣;腹面羽毛具有淡赭色鑲邊。虹膜暗褐色;嘴鉛藍色或藍灰色...
種群現狀 自1980年以來,該物種的數量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範圍內有所下降。這種下降與森林採伐和沼澤排水有關,導致棲息地退化甚至破壞。 在芬蘭北部,森林砍伐致使森林破碎導致分布密度下降(2016)。 然而,生活在挪威的種群數量也在下降,這種生存狀態仍然沒有改善(2013)。 在東亞越冬地區發生的棲息地破壞、狩獵和...
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俄羅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形態特徵 灰眉岩鵐雄鳥額、頭頂、枕,一直到後頸均為藍灰色,...
種群現狀 紅頸葦鵐沿著河流和湖泊的沼澤地和蘆葦邊緣繁殖,在濕地草地和乾燥草原的高地也是如此。因為在1998年至2010年期間,日本青森縣新開發區的人口增加了94%,棲息地被破壞而導致蘆葦分布的面積高度下降,草高增加(2013),育種發生困難。據報導,在19世紀紅頸葦鵐的數量還相當豐富。雖然其明顯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