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鵐

田鵐

田鵐(學名:Emberiza rustica):體長13-15厘米;翼展23-24厘米;體重23克。雄鳥頭部及羽冠黑色,具白色的眉紋,耳羽上有一白色小斑點。體背栗紅色具黑色縱紋,翼及尾灰褐。頰、喉至下體白色,具栗色的胸環,兩脅栗色。雌鳥與雄鳥相似,羽色較淺,以黃褐色取代雄鳥黑色部分。虹膜暗褐色;上嘴和嘴尖角褐,下嘴肉色;腳肉黃色。

棲息於平原的雜木林、灌叢和沼澤草甸中,也見於低山的山麓及開闊田野,遷徙時成群並與其它鵐類混群,但冬季常單獨活動,不甚畏人。以草籽、穀物為主要食物。春季鳴聲動聽,常在灌木上鳴叫不停。分布於歐洲大部分,從挪威、芬蘭至美國,向東經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南至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田鵐雄性成鳥(春羽):頭頂和面部均為黑色,有些羽端沾栗黃色;眉紋白色,有的個體眉紋沾土黃色;枕部多為白色,形成一塊白斑;顴紋棕白色伸至頸側;背以至尾上覆羽概栗紅色,背羽中央有黑褐色縱紋,羽緣土黃色,余羽具黃色狹緣;中央尾羽的中央黑褐色,向兩側漸淺,並漸顯栗色,羽緣土白色;最外側一對尾羽由內翈先端的中央起有一白色帶伸至外翈的近基部;外側第二對尾羽的白帶和第一對同,但不向外翈延伸;其餘尾羽均黑褐色微具黃褐色羽緣;小覆羽栗褐,羽緣土黃;中和大覆羽黑褐,羽緣栗紅至栗黃,羽端白色形成兩道白斑;小翼羽,初級覆羽和飛羽均角褐色,羽緣栗黃色;頦、喉、頸側及腹部近白色,頦和喉側有一塊褐色點斑;胸和脅的羽端栗紅,因而形成栗紅色胸帶及體側的栗色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鳥(冬羽):除後胸和腹部外,其餘各羽均具栗黃色羽緣。
雌性成鳥(春羽):羽色較雄鳥暗淡;頭部黑褐,但枕部淺色斑較顯著;面部黃褐;胸部栗紅色帶雜以白色,而呈栗白色。
雌性成鳥(冬羽):由於栗黃色羽緣發達,全體顯得發黃;頭部轉黃褐色,眉紋沾黃棕色;胸部栗紅色帶多雜以土黃色;其餘與春羽同。
虹膜暗褐色;上嘴和嘴尖角褐,下嘴肉色;腳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7-22克,♀15-22克;體長♂127-160毫米,♀130-165毫米;嘴峰♂9-12毫米,♀9-11毫米;翅♂72-82毫米,♀70-81毫米;尾♂55-67毫米,♀52-67毫米;跗蹠♂16-20毫米,♀17-20毫米。(註:♂雄性;♀雌性)(指名亞種)

棲息環境

田鵐棲息於平原雜木林、人工林、灌木叢和沼澤草甸中;也在中國長白山海拔 800-1000米的低山區和山麓以及開闊田野中。

生活習性

春秋季遷徙時間集結成群,有的與灰頭鵐黃胸鵐組成數十隻的小群或百餘只的大群,但在越冬地多在平原和山麓草叢、農田中分散或單獨活動。
性頗大膽,不甚畏人,冬季常到農家籬笆上和打穀場,城市裡林蔭道及庭院的高樹上。當棲息枝上時,常常豎起頭上羽毛,性又耐寒,雖大雪寒冬仍十分活躍。
春季發出動人的歌聲,常站在灌木上唱個不停,冬季則隱在植物掩遮的地上,發出 “chiu,chiu”的單調聲。
在地面取食,食物以植物質為主,在東北春季的食物幾乎全是各種野生雜草種子,也有越冬的昆蟲和蜘蛛等;秋冬季則以各種穀物為主,並有雜草種子等,而在長白山區發現該鳥胃中多次是松子。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中國、愛沙尼亞、芬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拉脫維亞、蒙古、挪威、俄羅斯聯邦和瑞典。
遊蕩:阿富汗、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加拿大、克羅地亞、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香港、冰島、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馬爾他、黑山、尼泊爾、荷蘭、阿曼、波蘭、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和美國。

中國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東北(小興安嶺、長白山、長春、土門嶺、瀋陽、旅大、草河口、丹東、朝陽、下窪)、寧夏、甘肅(蘭州)、河北、陝西(南部)、河南、山東安徽、湖北、 湖南、四川(萬縣)、江蘇、 浙江、福建,和新疆(喀什、天山) 。
田鵐分布圖田鵐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於歐洲北部和西伯利亞加泰加林林緣地帶,繁殖期5-7月,成群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分散成對,雄鳥亦開始占區和求偶鳴叫。巢建在前一年的桔草叢中,也在樹叢中建巢,極為隱蔽。巢呈杯狀,較隱蔽,由小葉草乾莖或蒿乾構成,內墊有細的鬚根。巢外徑12厘米,內徑5.8-8厘米,深4-5厘米。每窩產卵4-6枚,卵橢圓形,呈灰色、灰褐色或石板青色,上具小暗斑點。雌鳥孵化,孵化期持續12-13天。雛鳥晚成性,幼鳥孵化後留巢期14天。1年繁殖1窩,如第一窩失敗,則繁殖第二窩。

亞種分化

田鵐(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Emberiza rusticalatifascia
Portenko, 1930
2
Emberiza rusticarustica
Pallas, 1776

種群現狀

自1980年以來,該物種的數量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範圍內有所下降。這種下降與森林採伐和沼澤排水有關,導致棲息地退化甚至破壞。 在芬蘭北部,森林砍伐致使森林破碎導致分布密度下降(2016)。 然而,生活在挪威的種群數量也在下降,這種生存狀態仍然沒有改善(2013)。 在東亞越冬地區發生的棲息地破壞、狩獵和誘捕可能是該物種在挪威衰落的原因。 在全球範圍內,越冬範圍內的農業集約化以及繁殖範圍內的強烈干擾(包括伐木和火災)可能成為大範圍廣泛數量減少的重要驅動因素,捕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2016)。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2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