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密微(謝和耐之師)與桀溺教授,對此論文成功亦有很大幫助。此書出版後,當時EPHE的博導之一,心理學家雅克·拉康展示出了巨大興趣,馬上開始了與程抱一的長期對話,直到拉康去世。當時,拉康正是在列維·史特勞斯的引薦下,得以進入EPHE執教,與列維·史特勞斯一樣,拉康是關注青年學子程抱一的諸多老師輩人物之一。《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一書封面與書內漢字書法,皆出自熊秉明之手書(HSIUNG PING-MING),故成為極其珍貴而難得一見的熊秉明早年作品代表作。程紀賢於1947年進入南京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英文系學習,1948年隨其父(時任南京國民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官員——著名教育家程其保)赴法國定居。程抱一到法12年後獲得第一份正式工作(1960),到法20年後獲得第一個公立名校文憑(1969, Diploma of EPHE, Grande Ecole Public)。初到法國的頭十二年生活清貧、無正式工作,但程抱一刻苦自學,在法語聯盟協會(Association Alliance Francaise)學習法語,在巴黎聖熱內維耶夫圖書館(Bibliotheque Sainte-Genevieve)通讀法國文學經典,在巴黎各大學旁聽。事實上,由於程抱一(程紀賢)並未在中國讀完大學(僅念了半年,即隨父抵法),故程抱一亦像諸多民國名人一樣,並無大學本科之“科班”學歷。如饒宗頤沒有國中文憑,卻被破格提拔為香港大學教授。其後,程在法國民間組織“法語聯盟協會”學習語言(其文憑不被中法教育部承認)、在巴黎各大學旁聽、在巴黎圖書館苦讀自學的經歷,約略似乎相當於程抱一靠刻苦自修而完成了其“大學本科”的學習過程。只不過,在異鄉,這個孤獨奮鬥的歷程過於悲涼,以致平常人常規的大學本科四年的時間,在程抱一身上被拖延成了十二年(1948-1960)。但正如其自述所說——“我胸中有一團火”,“機遇只屬於有準備之人”,若沒有這個自強不息的靠自學增強實力的過程,程抱一絕不可能有後來得到其“伯樂”戴密微教授破格錄取的決定性機緣 。
1960年,因旁聽講座後作出深入提問,程抱一結識了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教授(Paul Demieville)並得到其幫助,以“助手”的工作身份,進入戴密微執教處——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派的大本營、國立名校(Grande Ecole Public / Great School Public)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PHE)。在法國,Great school(Grande Ecole)高於University,是一個常識。在Great school里工作,並同時學習、出成果、畢業,更不容易,故程抱一首先進行法譯漢的翻譯,給台灣投稿,以打好基本功。當時,EPHE第四系(4e section)教授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剛轉入第六系(6e section),並接替其導師呂西安·費弗爾(Lucien Febvre)成為第六系系主任。由於布羅代爾對中國文明的獨特重視,隨即在第六系創立中國研究中心。該中心包含有一個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由李嘉樂Rygaloff Alexis創建)。因戴密微教授的幫助,“來法十多年,我才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絲毫沒有因為我當時口袋裡沒有文憑的問題而受到影響”。在EPHE做助手工作期間,程抱一開始了業餘文學翻譯(主要以法語詩歌漢譯為主),並陸續將譯稿寄給台灣、大陸的文學刊物,此即為今日可見的幾種程譯法國詩選之來源,其漢語譯文頗具功力,有"譯筆傳神"之好評。程抱一
程抱一到法12年後進入的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簡稱“Hautes Etudes”、法國高研院、高等研究學院、法國高等研究院、法文名: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官方縮寫:EPHE,國立性質:Grand etablissement public, dependant directement du Ministere de l'Enseignement supe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de la France。由拿破崙三世的教育部長、歷史學家維克多·杜慧Victor Duruy創建於1868年,EPHE直屬法國高教部,該性質一百五十年未變,名師雲集,享有世界聲望(de renommée internationale)。學生在該校做論文,所得到的文憑在法國向來享有盛譽。EPHE漢語名,又譯:法國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學院、索邦高等研究院、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法國高等實驗研究院,等等。
漢譯校名的多樣性,是因“pratique”一詞造成。法語中,法國教授們習慣將EPHE簡稱為“Hautes Etudes”,即法國高等研究院。因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字面中的“pratique”是研究方法,而非行政屬性)。1868年,EPHE自創立之日起,就被其創立者Victor Duruy簡稱為“法國高等研究院”(Ecole des Hautes Etudes)。創校者、教育部長Duruy從未掩飾他的雄心:其建立巴黎大學高研院EPHE的意圖,在於推動老巴黎大學的創新精神。("Pour sa création, Duruy ne cachait pas son ambition. Il aurait alors annonce : «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st un germe que je depose dans les murs lezardes de la vieille Sorbonne ; en se developpant, il les fera crouler. »)。Duruy創校後,EPHE歷史上名人輩出,因注重實驗,而學問紮實、視野開闊、穩妥創新,該校的博導們,幾乎主導了19-20世紀西方文科革新的主要流派。索緒爾語言學派、年鑑學派、結構主義、符號學派、法國亞述學、法國埃及學、法國敦煌學、法國希臘學、法國突厥學、法國梵學、巴黎城史學。。。19-20世紀西方各大高端文科流派,都在這裡誕生。EPHE PARIS是二十世紀西方文科主要流派的風暴眼。以致深刻影響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和英國。中國學界首先接觸的常常是英美的轉譯本。而六十年代,程抱一(程紀賢)作為一個漂泊異鄉的已四十歲的“年輕人”,獨立支撐,自強奮鬥,將中華老祖宗的文化精華拋進了巴黎名人堆里,導致了轟動效應,使中華文化被認識,實至名歸。隨後,香港學者饒宗頤從七十年代末起,開始受邀擔任客座教授在EPHE PARIS執教,直到九十年代獲得EPHE榮譽博士與法國騎士勳章為止,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被更多地介紹給西歐學者與思想家。
1962-1969年,經過八年“孤獨的勤勉”,程抱一在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EPHE)取得碩士學位Diploma of EPHE (法文:Diplome de l'EPHE,程度:碩士 BAC+5;性質:公立大學文憑 Diplome universitaire;曾得到過此學位的法國著名漢學家有:法蘭西學院院士謝和耐、法國遠東學院院長傅飛嵐、巴黎七大東亞文明系系主任汪德邁、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施舟人等)。程抱一的第一導師是李嘉樂(Rygaloff Alexis,舊北大羅常培與老舍的法國弟子)。其論文答辯委員為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和謝和耐(Jacques Gernet,戴密微弟子)。在碩士論文《張若虛詩之結構分析》答辯成功通過後,程抱一(程紀賢)一舉成名,得到當時在EPHE執教的多位世界級學者的重視,(如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列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拉康Jacques Lacan、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格雷瑪斯A.J.Greimas等),從此開始與法國文化精英的對話。
程抱一的碩士論文《張若虛》於次年(1970)即被列維·史特勞斯所領導的結構人類學大本營——巴黎綿羊出版社Paris Mouton與呂西安·費弗爾、布羅代爾所領導的年鑑學派大本營——法國高等研究實驗學院出版社Paris EPHE聯合出版(Cheng Chi-Hsien,《Analyse formelle de l'oeuvre poetique d'un auteur des Tang, Zhang Ruo-xu》,Edition EPHE et Paris Mouton 1970. "Le travail a ete presente sous la direction de Rygaloff Alexis pour le diplome de l'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en 1969.")。程抱一的第一本法語處女作《張若虛》出版後,得到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親自上門問詢與推薦,隨後,程抱一受到享有嚴肅學術名譽的巴黎門檻出版社(Editions Seuil)約稿,遂將其碩士論文《張若虛》擴充,接連發表著名小冊子《中國詩語言研究》和《中國畫語言研究》。後用已出版的三本小冊子,破例直接通過博士答辯(並未按常規撰寫真正意義上的博士論文)——1979年,程抱一在EPHE教授謝和耐Jacques Gernet所創建的巴黎七大東亞文明系(LCAO of PARIS 7)取得博士學位。其後,程抱一的一生主要任教於巴黎東方語言學院(INALCO)並於該校退休,長期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也曾多次受邀在其他院校授課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