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種源自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始終牽引著施舟人的人生軌跡。施舟人年少時就被中國藝術所吸引。在阿姆斯特丹讀完以古典拉丁文和希臘文為主的中學後,到法國巴黎大學攻讀中文、日文、遠東美術史和宗教人類學,後來受教於法國高等研究院(EPHE PARIS)教授、著名漢學家康德謨(Max Kaltenmark)教授門下,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施舟人的博士論文為《漢武帝內傳研究》,這部論著是西方第一部對此政治與道教相結合的重要主題——中國最偉大皇帝之認識論與人類學的嚴肅研究。此論文,不僅以其學識,而且以其研究方法(承自葛蘭言)而引起轟動,1965年被入選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嚴肅叢刊“法國遠東學院學術書系”而正式出版(Kristofer Schipper, L'empereur Wou des Han dans la legende taoiste - Han wou-ti nei-tchouan, PARIS EFEO VOL. LVIII, 1965)。1962年,施舟人剛剛獲得博士學位就來到中國台灣做訪問學者,以學習其尊敬的前輩——法國高等研究院(EPHE)教授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的南美調查精神——“我絕不躲在外部看中國”,去台南親身體道,成為道士。施舟人先往南港中研院民研所研究一年,嗣往台南住七年,拜著名正一派道長曾賜、陳聬和、陳榮盛為師,習正一科儀及閩南語,經過各種艱苦學習(包括唱經及中國樂器演奏),被老師正式收為受籙弟子,最終成為正一宗“鼎清道長”。
1972年施舟人返回巴黎,被任命為法國高等研究院(EPHE PARIS)的博導之一(Directeurs d'etudes),成為該校教授布羅代爾、列維·史特勞斯、羅蘭·巴爾特、拉康、杜梅齊爾、勒高夫、雷蒙·阿隆、布爾迪厄、韋爾南等老前輩的年輕同事。返法後,施舟人開始用法文撰寫《道體論》,由於有在台南當道士親身實踐的一手經驗(客體到主體之轉換)、有豐富手稿之發現(道師親傳後帶回法國),1982年巴黎首版《道體論》即引起轟動,後被譯成多種西方文字。被譽為“漢學領域裡的《結構人類學》”、“其文筆之簡潔優美,思想之深刻,與《憂鬱的熱帶》比肩毫無遜色”。施舟人在巴黎大學高研院主講題目為中國宗教史,核心觀點是中國的三教合一、三教是一、“仍然活著的傳統”(此二觀點,皆與西方人自己的所謂“宗教”概念、和對中國文化概念的膚淺比對,大為不同。在74歲高齡時於巴黎出版的自選集封面上(La religion de la Chine - la tradition vivante, FAYARD 2008),不僅暗示強調,有必要研究真正的“中國的宗教”(本土原創),而且,施舟人寫“中國宗教”不用複數,暗示中國儒釋道“三教是一”,與西方各宗教之水火對立並不相同,一語雙關、意義深遠)。
1976年,施舟人在巴黎創辦了歐洲漢學協會(AFEC),會員規模當年就達到500多人,在歐洲與各國漢學家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之橋。至今,法國本土唯一的漢學學術刊物《Etudes chinoises》(中國學研究)仍然是由AFEC協會組織負責出版。1979年,饒宗頤在法國高等研究院擔任客座教授期間,與施舟人教授共同萌生了用多種現代西方語言重新進行“五經翻譯”,組織大型國際合作學術工程的意願與共識。“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中華文明之源”、"THE WUJING PROJECT:The idea of making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five Chinese Classics into the major languages of the world was first conceived in 1979 by Jao Tsung-I and Kristofer Schipper")。隨後,施舟人來到北京進行研究工作,發起並主持了由法國科技中心(CNRS)、荷蘭萊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漢學項目《聖城北京》。2001年,施舟人舉家遷居中國福州,創辦了中國第一個以收藏西方人文典籍為主的西文圖書館“西觀藏書樓”。所收藏的一萬餘冊西方各種語言的經典名著以及流失海外的部分中國古珍本,其文獻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