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地理位置,旅遊景點,蘭池宮,漆河,上天台,磁石門,祭地壇,上林苑,歷史記載,榮譽,遺蹟建築,修築時間,前殿遺址,上天台遺址,磁石門遺址,其他遺址,河溝遺蹟,附屬文章,建造考察,歷史採訪,首次科學發掘,重大發現,歷史考證,相關歷史,相關傳說,
地理位置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
旅遊景點
蘭池宮
蘭池宮遺址在鹹陽市
渭城區楊家灣、柏家咀原邊,是秦始皇的一座寢宮。因築於蘭池之畔而名。《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地理志·關史料》,以微縮形式營造,高7.35米,長16米,寬16米。為了突出其“
仙島”氛圍,建宮於蘭池之中。池中波光瀲灩,煙雲氤氳;島宮奇葩爭妍,絲竹飄飛,
仙女翩躚,給人以身臨仙境的怡悅感受。
漆河
漆河變名漆渠,是一條人工開鑿的小運河。據《長安志》引《括地誌》載:“漆渠,胡亥築阿房宮開此渠,運南山之漆。”由此可知渠鑿於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再現的漆河。根據有關史料開鑿,長298米,寬5-11米,水深1.6米。
上天台
上天台是秦
阿房宮殿祭祀天神的建築物。古代先民認為,
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
恩賜和保佑。皇帝為了使自己的國家物阜民豐,四海昇平,定期率領朝臣登壇祈禱
天神。重現的上天台,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8米×16.8米,高19.8米。
磁石門
磁石門是秦阿房宮的北闕門。遺址在三橋鎮
武警部隊工程學院內,約建於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因“累磁石為之”,故稱磁石門。作用類似現代的安全檢查門。一是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門時以
磁石的吸鐵性能使陷甲懷刃者不能通過;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神奇使其驚恐卻步,不敢有異心。故亦曰:“卻胡門”。磁石門是在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營造的。反映了
秦國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尚屬首創。重現的磁石門是根據有關史料和苑區地緣特徵營造,高13.2米(從地平線到屋脊),東西長20.4米,南北跨度12.7米。
祭地壇
秦阿房宮中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場所,專供皇帝祈禱五穀豐登之用。古代曰:“社”。“社”代表國家;“稷”為
穀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發源於黃土高原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重現的祭
地壇,是根據有關史料營造,規模為16米×16米,高11米。
上林苑
上林苑為古宮苑名。
秦都鹹陽時置,周圍二百多里,包括長安、戶縣、
周至等地。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營建朝宮於此。阿房,即其前殿。漢初苑內荒蕪,武帝時復為宮苑,內養禽獸,供皇帝射獵,並建離宮、觀、館數十處。
司馬相如作《
上林賦》,言其極為宏偉、壯麗。
歷史記載
西漢史學家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
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巔建宮閥,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
渭水直達鹹陽。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
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
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
宮殿建築。
榮譽
1994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
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蹟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遺蹟建築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郿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蹟。
修築時間
阿房宮開始建造的時間司馬遷有兩個說法。《史記·表第三》載:「二十八,為阿房宮。」但同書的《秦始皇本紀》卻記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數人把後者當作阿房宮的始建時間。很可能的情況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宮的時間要稍早些,其間醞釀和規劃用去幾年。
阿房宮按規劃有規模施工的時間前後是2年7個月。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築並開通了直道;又徵集隱官刑徒70餘萬人,分別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兩年之後,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驪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將阿房宮建設工地上的勞力徵調到驪山園。第二年即四月復建阿房宮,但當年冬天(前209年),數十萬起義軍洶湧而至,修建隊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驪山暫停的7個月,共施工了2年7個月。
前殿遺址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其東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西起長安縣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高約7~9米,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築台基。台基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積路土,現存長770米,寬5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一廣場,廣場南沿有4條道路向南延伸。台基東、西邊是現代挖成的斷崖;北邊為3層高出地面的台階,階寬1~2米,高2~4米。50年代初,台上東、西、北三邊都有土梁且連線在一起,現僅殘存北邊土梁,其高出台面兩米多,略短於台長,應為倒塌了的夯土牆,現存牆跡厚3.6米,殘高0.7米。發現有繩紋、布紋瓦片,分別有一戳印“千(隸體)右(篆體),北司(篆體)”文字。
上天台遺址
上天台位於阿房宮村南,俗稱“上天台”。台底東西長42.5米,寬20米,台頂平面長11.5米,寬4.5米,台高約15米。台上西北角有一條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台下。坡道長約30米,底寬上窄。台下夯土基向西、向南各延伸約20米,向東延伸近100米,向北約300米直至阿房宮村附近。台下北邊還殘留一段30多厘米高的白灰牆跡。台下四周地面散見戰國晚期至秦的細繩紋和中繩紋瓦片、幾何紋空心磚塊、紅陶釜片和許多燒紅了的土塊。
磁石門遺址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築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磁石門的準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的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的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志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鹹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並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誌。
其他遺址
在前殿東北200米處有一“北司”建築遺址,發現排列有序的大型石柱礎和繩紋瓦片,瓦片上有“北司”、“左宮”、“右宮”、“宮甲”等小篆文字。
在今阿房宮村北高窯村發現秦代麻點紋板瓦、筒瓦、雲紋瓦當等建築材料和著名的高奴禾石銅權。
前殿正北約1公里的小蘇村,發現銅建築構件6件。一件可能是銅柱礎,一件是門砧,一件是戶樞,其他3件都是作加固木質樑柱用的。
前殿北約3公里的後圍寨村北有一高台建築遺址。出土有用花紋空心磚砌築的踏步和排列有序的柱礎石、五角陶質水道,也應為一宮殿基址。
河溝遺蹟
2016年1月,在有宏大規模夯土建築台基的阿房宮前殿遺址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古代
河溝延伸進入前殿的
夯土之下,時代早於秦阿房宮興建。
這次河溝的發現,說明阿房宮前殿下並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在河溝上修建宮殿,就意味著打斷了原有的水網,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溝一帶的阿房宮基礎深達5.8米,可見當時工程量之大。
由阿房宮中心線一直向南,正對著秦嶺北麓有名的峪口“灃峪口”。南至灃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宮所在地正是這條
軸線上的最高處。也與文獻的記載意義相合。由此看來,‘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的記載也並不完全是文學上的誇張。這說明阿房宮是當時人為的、具有強烈軸線意識的選址,這條軸線看來應該是秦始皇給統一後的秦帝國都城鹹陽所定的軸線。這條河溝的發現為此提供了新的佐證。
附屬文章
“十二金人”追記
十二金人系“置放於秦阿房宮前的十二尊大銅人。《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於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收天下兵器,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十二尊大銅人,均高三丈,各重千石,折30751公斤,穿著少數民族的服裝,胸前都鑄有李斯所篆、蒙恬所書的‘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的銘文,放置在阿房宮宮門之外。西漢時移此十二金人於漢長安城長樂宮大夏殿之前。《漢書·王莽傳》載,地皇二年(公元21年),‘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東漢末年,董卓椎破銅人銅台以鑄小錢,餘二枚徙清門裡。三國時期,魏明帝於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欲將此二銅人徙往洛陽,載至霸城(今灞橋區謝王莊附近),因重不可致,便留之。十六國時,後趙石虎將此銅人徙於鄴都(今河北磁縣南)。前秦苻健又徙回長安城而銷熔”。
建造考察
按最近的考古勘察和試掘資料顯示,阿房宮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夯土台基的面積是54.1萬
平方米。
據《史記》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前殿東西為500步(693米),南北50丈(116.5米),總面積為8.07萬
平方米,約占阿房宮面積的七分之一。城牆長1200米,寬450 米,總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前殿東北處有一座夯土台,發現有台階的痕跡,
柱礎和
下水管道。曾出土「高奴銅石權」、西漢銅器群及銅柱外箍、戶樞等文物。阿房宮遺址南起巨家莊、紀陽村,北至
西安蘭州公路,其範圍都在方圓3公里之內。
歷史採訪
當我們終於等來有史第一次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掘,當我們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秦宮鋪瓦屋頂”,尤其是,當我們熱火朝天於“項羽燒沒燒阿房宮”論戰不休時,那如詩似幻般的阿房宮,真的有過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工作隊領隊
李毓芳說,她連日來“已被國內個別所謂的專家弄得頭都疼了”。提起近來阿房宮遺址考古成果發布後引來的是是非非,她說:“我可以肯定並且斬釘截鐵地說,阿房宮前殿遺址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項羽當年燒的是秦鹹陽宮的建築,而不是阿房宮的前殿!”
近日,有媒體刊發“項羽沒燒阿房宮有誤”的訊息,記者就此採訪
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專家。從他們那裡記者再次得到確認:“可以肯定地說項羽沒燒阿房宮,應該為項羽平反。”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秦代重要宮殿建築阿房宮是被
西楚霸王項羽
付之一炬的。直到公元2003年的今天,考古專家從阿房宮遺址發掘現場一直沒有找到炭灰的痕跡,才初步斷定阿房宮並非毀於大火,從而排除了項羽“縱火”的嫌疑。那么,項羽為什麼會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呢?
專家分析認為:阿房宮可能是基礎打好了,但宮殿沒有完全蓋好。當時修阿房宮不到一年多,秦始皇就死了,勞動力被拉去修秦陵墓,陵墓沒修完,秦二世就垮台了,阿房宮的活也就沒完。這次考古沒有找到封頂的東西也是一個佐證。從另外一個側面分析,阿房宮沒修好,也就沒有什麼好燒的。”
首次科學發掘
經過中國考古工作者一年時間的勘探和發掘,舉世聞名的秦阿房宮遺趾前殿夯土台基的範圍已經基本確定,其前殿遺址南北部邊緣的結構也初步摸清,同時首次發現了秦阿房宮前殿附屬宮完整組合的板筒瓦屋頂,沉睡兩千多年、氣勢磅礴的阿房宮正在向世人揭開她的神秘面紗。被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為”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的秦阿房宮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之一。
根據勘探發掘確定,僅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夯土面積54102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趾。據考古專家推算,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面積規模與史書記載的“東西長500步,高達數十仞,殿內舉行宴饗活動可坐萬人”所描寫的基本一致。
重大發現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北部的邊緣為台面結構,最高處有宮牆,牆的側面堆有大量倒塌的筒狀和板狀瓦片,考古專家介紹說,這些出土的瓦片時代應為秦和西漢早期,說明遺址的始建年代為秦代,漢代作為上林苑的一部分繼續在使用.前殿遺址夯土台基的南部則較低,略呈向南傾斜坡狀。在台基南邊沿還有一條東西向壕溝,在壕溝南側,發現一處鋪瓦的屋頂痕跡,殘留的鋪瓦範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由西向東筒瓦存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為46-54厘米,厚1.2-2厘米;板瓦通長為58-62厘米,寬44-51厘米,充分顯示了秦代建築的宏偉巍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指出,這是秦代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
2016年1月21日,在有宏大規模夯土建築台基的西安秦阿房宮前殿遺址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古代河溝延伸進入。專家認為,此次發現是秦始皇鹹陽城以阿房宮、灃峪口為中軸線的佐證。
歷史考證
據介紹,在整個前殿的發掘中沒有發現有火燒土的痕跡,迄今沒有證據表明阿房宮曾經歷過大火燒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阿房宮的科學勘探發掘。阿房宮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為了給遺址的保護提供全面準確的科學依據,從2006年10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阿房宮考古工作隊。截止目前,勘探面積20萬平方米,試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考古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
相關歷史
項羽一把火是否燒掉秦朝龍脈?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富力強後,自櫟陽遷都至距現鹹陽市東北二十里的古都鹹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此地,設定成帝都,對都城規模,秦始皇一再擴大,並建造“東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萬人,一直到秦朝滅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宮。
在風水學家看來,
鹹陽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
風水寶地。它以
九嵕山為祖脈,以
渭河平原為明堂,以渭水為朱雀,關住了九嵕山的來氣而聚成正穴。這樣,鹹陽介於九
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時,由於九嵕山主脈的高大特異,加上秦始皇坐天下於此地,於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宮,建造宮室145種,著名的有信宮、
甘泉宮、興樂宮等宮殿。鹹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徵發
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
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秦始皇還把渭水引入都內,象徵天河,以皇宮標示北極星,告知世人鹹陽是帝都,宮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動搖,把整個都城建成一個宇宙圖式。不僅如此,秦始皇死後把自己的皇陵選擇建在渭河平原東北的臨潼,南依
驪山、北跨渭河,形成氣度不凡的皇家氣派。但是,有人卻說,秦始皇依靠龍脈,附之以阿房宮等宮殿的宏偉設計卻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這是真的嗎?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項名籍,字羽,
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
楚懷王封為魯公,在公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
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
秦軍,之後“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以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阿房宮後,無限感慨地歌詠:“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為了尋找項羽火燒秦宮的證據,2002年考古學家來到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宮遺址上,開始了探索。雖然採用多種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是,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發現阿房宮被火燒的痕跡。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為了進行比較,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毀的命運,兩千多年過去了,這裡被火燒過的痕跡卻仍然歷歷在目。
那么,是不是流傳了兩千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的說法不真實呢?考古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房宮遺址實際上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建築南牆。三面牆裡面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蹟。從路土分布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築台基用土從南面運到北面,再從北面開始往南逐漸夯築台基。專家就此大膽地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
我們翻看歷史可以發現,《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鹹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是對鹹陽採取了燒、殺、搶虜的政策,然而這裡並沒有明確提到火燒阿房宮。《
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裡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火燒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宮殿。《史記》中的另一條記載也從側面證明阿房宮並未建成:“四月,秦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但是,這年七月
陳涉、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么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既然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宮殿建築,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來放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子,所以傳說認為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項羽雖然沒有燒阿房宮,火燒秦始皇依據龍脈所建的鹹陽城其他宮殿卻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傳說
傳說中
秦王贏政愛上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芳名阿房,但這段美麗的愛情終究沒有換來美麗的結局,為了紀念這位他深愛過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極度奢華的阿房宮;數十年後,楚霸王項羽入關推翻秦朝暴政,聽說愛妾
虞姬被擒,一時惱怒移恨於物,竟一把火燒掉阿房宮,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里盡成灰燼。如同美女般風華絕代的阿房宮就這樣結束了它來去匆匆而又凝聚著無數血淚和情愁的生命。
美麗的故事並不都是喜劇,阿房宮就以它悲情的色彩沉澱了它的美麗。千年已逝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從它的遺址中感覺到它攝人心魄的壯觀。“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這是唐代著名詩人
杜牧在《阿房宮賦》對阿房宮會心的描寫,其實杜牧見到的也只是阿房宮遺址的殘垣斷壁,可見阿房宮的氣勢何等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