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射

禮射

禮射,顧名思義,帶有傳統禮儀文化的射箭技藝。是在起源於商周時期射禮基礎上,用於外修自身體魄、內修品格精神的練習射箭技藝的一種方式。射者在開弓射箭過程中,每個步驟張弛有度,禮儀嚴謹,行為規範。通過長期的練習,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注重人的道德自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射
  • 外文名:Ritual  archery
  • 拼音:lǐ shè
  • 出自:《禮記·射義》
  • 分類:大射、燕射、賓射和鄉射
歷史文獻,分類,教育,孔子,杜甫,

歷史文獻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的規定:“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又說:“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告訴射手調節好心態,從身心兩方面鍛鍊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射義》裡面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吧。當射箭的時候,相互作揖後登高;射擊完畢,走下堂來,然後作揖飲酒。《論語》描述的這種競爭是很有禮貌的。這些話,就像是一個編劇提綱,日本奈良和平安朝宮廷裡面年年都要演出由天皇導演的“競射”活劇,演出內容在變化,而射禮的精神內涵都不離這個提綱。
新石器時代
我們的原始先民已開始使用陶塑和繪飾的方式,對身邊和周圍的原始體育運動形式加以表現.以射箭為例:射箭是在原始狩獵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時代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山西朔縣峙峪村、沁水縣下川遺址都發現了距今2萬多年的石鏈等射擊用具。在弓箭普遍使用的狩獵經濟階段,以射箭為娛樂的活動也逐漸形成,四川耳蘇人自古即以善射聞名,至今仍保留有這種原始古風的射箭節。射箭的用具有弓箭、弩、彈弓等。弋射的箭挺尾部有長線,射中獵物後引線取物,這是一種史前人類主要的狩獵手段。射箭從遠古狩獵、爭戰到發展成娛樂健身的活動,至商代時期進而成為一種具有禮儀形式的體育活動,所謂“禮射”。《禮記·射義》謂:“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禮樂也。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敬為行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王務焉。”

分類

當 時的禮射分為大射、燕射、賓射和鄉射四種。天子用大射,並以射選諸侯參與郊廟之事。賓射為天子因諸侯來朝而與之同射之禮;燕射為天子及群臣燕息 娛樂所行的射禮;鄉射為在鄉飲酒舉行的射禮。禮射作為周禮的一部分,是其宗法制度的反映,也賦予了射箭這一體育活動的精神內容。禮射有其各種形 式和方式的規定,要求“射者進退周還必中體,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教育

《周禮·地官·保氏》記載當時射箭訓練有所謂“五射”:訓練開弓臂力的“白矢”,(箭穿靶露出箭頭);訓練發箭速度的“參連”(連發連中);訓練射力的“刻注”,(箭能貫物而過)訓練謙讓品德的“襄尺”(謙讓),訓練箭法準確的“井儀”(連射四箭皆中靶並成“井”字狀)。從這些訓練要求和禮射本身來看,射箭體育活動與禮儀、品德等精神要求是聯結在一起的。

孔子

當年辦學,並不像現在城裡中國小,成天光叫娃娃們坐板凳。根據孔子的教育理念,射是六藝之一。統治階級的射擊活動,具有很強的文化儀禮性質,而作為學校教育課程的弓矢之教,更能讓生徒站起身來,切實感受一下“無體,無德智也”的真諦。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這兩句詩是講善射就要有強弓好箭,而射術還包含著一個觀念的問題。《射義》不光講了射技,也講了觀念,古代和今天的日本人讀它看重的也恰好是後者,這是我們今天讀它的時候也不能忽略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