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源諸詮集都序》是2017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韜,這篇序言完整地闡揚禪教合議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後來單獨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禪源諸詮集都序
- 作者:閻韜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 ISBN:9787506086165
《禪源諸詮集都序》是2017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韜,這篇序言完整地闡揚禪教合議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後來單獨流行。
《禪源諸詮集都序》是200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系宗密對禪宗諸家學說的總論,亦為其所編集《禪藏》的序文。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一冊。原書卷上之一雲(大正48·399a)“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
《禪源諸詮集都序》是2017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韜,這篇序言完整地闡揚禪教合議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後來單獨流行。內容簡介 《禪源諸詮集都序》是宗密所編《禪源諸詮集》的總序,共四卷,舊刻連圈點共三萬多字。這篇序言完整地闡揚禪教合一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後來單獨流行...
《禪源諸詮集都序校釋(中國佛教典籍選刊)》是2021年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宗密。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宗密禪教一致的主張對後世佛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禪源諸詮集都序》就是闡述其相關思想的代表作。本書對《都序》的文字及附圖進行了全面整理,註解詳實,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內容簡介 《禪源諸詮...
《釋宗密禪源諸詮序》是唐代裴休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釋宗密禪源諸詮序 圭峰禪師集禪源諸詮為禪藏,而都序之。河東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來現世,隨機立教,菩薩間生,據病指藥。故一代時教,開深淺之三門;一真淨心,演性相之別法。馬龍二士,皆宏調御之說,而空性異宗;能秀二師,俱傳...
痴禪 痴禪,禪宗用語,意為愚痴之禪。解釋 通常用以指斥某些禪者只會枯坐默究,無法獲得真正解脫。出處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天空守默之痴禪,但尋文之狂慧者。”
凡夫禪 凡夫禪是一種完全不包含任何特定哲學或者宗教內涵的修行。佛教術語,即以浸法悅、求幸福為目的而修行之禪。宗密於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謂,此類禪者雖能正信因果,然以欣上厭下而修,故稱凡夫禪。p731 FROM:【佛光大辭典】
外道禪 佛學術語,指帶異計之禪。為五味禪之一。行者所習之禪有深有淺,階級殊等,如於修習之時,心存異念,並於所習得之況味產生欣上厭下之心,稱為外道禪。原系世尊出世前後,流行於印度之禪定。佛教之禪即受外道禪之影響而產生,然內容已修正為佛教所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一。
在《原人論》中,宗密提出“五教”判教說,其中第五“一乘顯性教”,實際上就是把華嚴與禪合而為一的“華嚴禪”學說。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他又提出,華嚴宗是教家學說的頂峰,它包括並超過其他各家學說;荷澤禪是禪門思想的至極,是慧能禪宗的正統,也是達摩禪法的嫡傳。因此,華嚴禪的最高表現應是...
(二)凡夫禪,謂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三)小乘禪,謂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四)大乘禪,謂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五)最上乘禪,又作如來清淨禪、一行三昧、真如三昧。謂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本自具足無漏智性,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述荷澤一宗的教義說:“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故雖備修...
知之一字,禪宗用語。全稱“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宗密對神會禪學的概括。《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二:“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神會認為,心體的本來狀態是空寂的...
真如三昧,教義名詞。指把握“真如”的禪定。出處解釋 據《大乘起信論》說,若修“止”純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又說:“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據此,由“真如”作指導的禪定,亦名“真如三昧”。又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即以此三昧與...
二宗十異,中國佛教學說。謂空、性二宗有十個方面的不同。唐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稱“破相教”(指《般若經》和“三論”等)為“空宗”,稱“真心即性教”(指《勝鬘》、《圓覺》等經和《起信》、《佛性》等論)為“性宗”,以改變視“破相便為真性”的舊說,立“真心”為“真性”的新說,...
2.“心如”三句——代表禪宗的北宗觀點。《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3.“菩提”二句——即“菩提樹本非樹,明鏡台亦非台”的簡語。全偈是禪宗南宗“泯絕無寄”觀點的代表。《禪源諸詮集...
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二)唐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下,概括這一系的學說為“拂塵看淨,方便通經”。前句指“跏趺宴默”、“心注一境”的坐禪;後句指“須依師言教”,學習有關佛經。然據宗密說,此種禪法在神秀以外,南侁、保唐、宣什等派亦行之。
《禪源諸詮集都序》可能作於是年或稍後,據《都序》卷1載,宗密"舍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後息慮,相計十年(雲'前後'者,中間被敕追入內,方卻表請歸山也)。""舍眾入山"在長慶元年(821年),"敕追入內"在太和二年(828年),這段時間為7年。居京3年,太和五年(831年)歸山不出,加3年,應...
禪學,就是研究“禪”的學術門類。定義 禪是天竺之語。具雲禪那。中華翻為“思惟修”。亦名”靜慮“。“戒、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語出: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解說 ...
若論真源,則惟在其日常之自修自悟。悟所修,修所悟。此即所謂法無漸頓,定慧體一。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亦曰“所謂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庚禪,此性是禪之本源。”又曰“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此等語亦皆透切扼要。但宗密又曰:...
2.“心如”三句——代表禪宗的北宗觀點。《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背境觀心,熄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3.“菩提”二句——即“菩提樹本非樹,明鏡台亦非台”的簡語。全偈是禪宗南宗“泯絕無寄”觀點的代表。《禪源諸詮集...
時與岐山仁瑞寺楚寶禪師相過從,究論佛乘,禪悅益深。楚寶禪師指示他參禪法要,贈送他《指月錄》、《禪源諸詮集都序》、《無盡藏》、《宗鏡錄》等禪宗要典。彼岸對楚寶禪師說∶「禪之理境超絕,超越諸教之上,乃點睛之法也;教乘廣博,法海汪洋,非實研詳究,無以窺其浩瀚淵深之哲理,瑰麗莊嚴之氣象,...
《禪源諸詮集都序》的西夏譯本 西夏藏傳《尊勝經》的夏漢藏對勘研究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藥方《■■■[三棱煎丸]》之解讀考釋 國圖藏西夏文《慈悲道場懺法》卷八譯釋(一)俄藏西夏文《維摩詰經》殘卷考補 俄藏黑水城宋代文獻所見差破“白直人兵”文書考 宋代西北邊境弓箭手供給問題的歷史考察——以俄藏黑水...
(宇井伯壽著,岩波書店1339年出版《禪宗史研究》第五章;鐮田茂雄著,築摩書房1981年第三次印刷《禪源諸詮集都序》第29頁)其中有詳細傳記的人很少。在《禪門師資承襲圖》所列神會的弟子中有所謂“西京堅”者,鐮田茂雄在《禪源諸詮集都序》的注釋(該書第294頁)中說:“西京堅,即唐招聖寺慧堅。”但...
台130號 禪門偈(擬)台131號1 禪源諸詮集都序(二卷本)卷下(兌廢綴稿)6 台131號2 大乘禪門要錄 台132號 大智度論卷三一 台133號1 為二太子中元盂蘭薦福文稿(擬)台133號2 都講惠詮於《盂蘭盆經》講經會設難文稿(擬)台134號A 結壇散食迴向發願文 台134號B 尚善住等名錄(擬)台134號...
蓋所謂靈知不昧,其本體乃眾生之如來藏心;此‘知’共通於凡聖,故與聖智有所區別。又此‘知’並非妄相分別之知,乃無念之真知。北宋天台之山外派即好用此‘靈知’二字,而有靈知心性、真淨靈知、靈知一念等用語。[華嚴經疏卷十五(澄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二、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卷三十]
他為圭峰宗密大師所作的《禪源諸詮集都序》之“敘”,又為黃檗大師記錄《傳法心要》和《宛陵集》,這對佛教——禪宗的文獻整理上更是功不可沒。而他與兩大師的交誼,更是叢林中的佳話。後來黃檗曾經多次指點其悟道修行,詩人故作該詩以禮讚黃檗大師。作品鑑賞 該詩讚美了黃檗希運大師不辭勞苦普渡眾生的無私...
⑥五禪:佛教禪宗所說的修禪的五個階次。語本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一: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⑦既要首先發大願,又要隨之切切實實地行。有願必行,行願一致。⑧既規範身之外在行為,又修煉心之內在境界,達到身心的和諧安穩。⑨既利他,又自利。即以利他而達到自利...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門師資承襲圖校釋》,楊曾文教授主編。《禪源諸詮集都序》,點校,中華書局。《宗教倫理:以佛教倫理為視角》(暫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學衡〉與東南大學人文傳統》,東南大學2002年度文科基金項目。《禪與創造性思維》,台灣三民出版計畫。近些年寫作任務:《中國佛教哲學...
《禪源諸詮集都序》版本調研和研究綜述 唐代禪宗美學思想略探 “禪宗精神”及其現代意義 關於六家七宗問題的再討論 ——兼談佛教史書中鳩摩羅什之相關記載 鳩摩羅什及關河之學對中國東晉後佛教影響窺豹 天台宗視野中的《華嚴經》:佛的“博士論文”清代天台宗的傳播考述 從個案研究看天台圓頓止觀法門 圓悟克勤華嚴禪...
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一《習禪篇》末評價達摩禪法:“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可見無論在達摩自己心目中還是在世人眼中,壁觀確為達摩禪法之精髓。關於壁觀的涵義,唐代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