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薯7—6

福薯7—6

“福薯7-6”系福建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葉用型甘薯新品種。2003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閩審薯2003002)。2005年通過國家品種鑑定(國鑒甘薯2005002)。為我國第一個通過省級審定及國家鑑定的葉菜用甘薯新品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10條左右,頂葉、成葉、葉脈、葉柄和莖蔓均為綠色,葉脈基部淡紫色,葉片心臟形,莖尖絨毛少;地下部結薯習性好,單株結薯3個左右,薯塊紡綞形,薯皮粉紅色,薯肉桔黃色。專用於採摘莖葉種植,產量高、食味爽口不苦澀,營養豐富。

分布範圍

由於種植區域廣,栽培技術成熟且易於掌握,有較高的種植效益,且適應市場對無公害營養蔬菜的需求,農民樂於種植,目前各地的推廣面積增長迅速,具有很好的推廣前景。

主要價值

通過推廣配套無公害栽培措施,產品衛生安全可靠,可達到有機食品的水平,是較理想的綠色食品,在市場上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和廣泛的認可。①莖葉和薯塊均穩產。②莖葉食味品質好。③薯塊耐貯藏。④萌芽性好、分枝能力強。⑤抗瘡痂病、不抗蔓割病。

營養成分

鮮嫩莖葉(鮮基)Vc含量14.87mg/100g,粗蛋白(烘乾基)30.8%,粗脂肪(烘乾基)5.6%,粗纖維(烘乾基)14.2%,水溶性總糖(鮮基)0.06%。薯塊品質較軟,味淡,烘乾率22%-23%,出粉率10%左右,薯塊可作為繁育種苗或做飼料。
菜用甘薯一般是指生長點以下長12cm左右的鮮嫩莖葉作蔬菜用。國內外研究表明,甘薯莖尖有豐富的維生素(A、B、C)、粗纖維、蛋白質、糖份以及一些生理鹼性物質,有助於減輕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平衡引起的疾病。目前使用甘薯莖尖只在一些高級酒店或飯莊出現,還未能上到普通百姓的餐桌。除了尚不了解甘薯莖尖的營養價值外,還因以往主栽品種的莖尖食味苦澀,作蔬菜適口性差。為此,從90年代開始,通過雜交育種,選育出了莖尖適合菜用的品種“福薯7-6”。
主要特徵 株型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10條左右,頂葉、成葉、葉脈、莖蔓均為綠色,葉脈基部淡紫色,葉片心臟形,莖尖絨毛少;地下部結薯習性好,單株結薯2—3個,薯塊紡錘形,薯皮淡紅,薯肉桔紅,烘乾率22%—23%,出粉率10%左右。
產量表現 菜用的平畦種植,於4月中旬栽種,種後25d開始採摘,其後每隔7—10d採摘1次,100d內每666.7㎡(下同)可採收莖尖3100kg。薯菜兼用的壟畦種植,於5月底栽種,種後30d開始採摘,其後分別分50、80、100、120、150 d各採摘1次,共可採收莖尖1000kg,此外還可收薯塊3000kg。
食味品質 福薯7-6的莖尖顏色翠綠,食味清甜,無苦澀味,適口性好,煮熟後保持綠色時間長,烹煮和食用方式與通菜相同。薯塊品質較軟、味淡。
3 栽培要點
種植範圍 福薯7-6適合於水肥條件較好的田塊種植,平畦種植專用於採收莖尖做蔬菜,其產量和效益均較高,冬天進行塑膠大棚種植可正常生長,且品質更佳。
種植密度 平畦種植株行距20cm×10cm,每666.7cm種植20000株左右。薯菜兩用種植與甘薯一般大田栽培相同,密度為4000株左右。
水肥管理 整畦時施用1500—2500kg土雜肥做基肥,薯苗扦插成活時以及每次採摘後施澆稀人糞尿,可適當加些化肥,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採摘方式 薯苗成活後“打頂”促進分枝,用手直接採摘,采莖尖長15cm,每條分枝被採摘時應留有2個節,平畦種植凡達到適當長度的莖尖均可採收,薯菜兩用的應留有主蔓,且酌情掌握采莖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