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薯317

福薯317

福薯317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於2010年以福薯13為母本,以廣薯155、泉薯9號、龍薯9號多父本雜交選育的高花青素型甘薯品種。

福薯317株型中長蔓半直立,成葉心形,葉片中等,頂葉紫色,成葉、葉主脈、葉側脈、葉柄、脈基、柄基、莖均為中等綠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3~5個,大中薯率84.33%,薯塊紡綞形,薯皮中等紫色,薯肉深紫色。花青素100.19毫克/100克,食味品質好,富含花青素。中抗甘薯蔓割病,中感薯瘟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薯317
  • 登記編號:GPD甘薯(2020)350037
  • 親本來源:以福薯13號集團雜交選育而成
  • 作物名稱:甘薯
  • 品種類型:高花青素型
  • 育種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於2010年以福薯13為母本,以廣薯155、泉薯9號、龍薯9號多父本雜交獲得實生種子。
2011年,在福州進行播種後開展株系選擇,獲得優良單株,編號10317。該株系田間薯塊薯形美觀、表皮光滑,薯肉深紫色且顏色均勻亮麗,單株結薯數中等,大中薯率較高,單株產量較高。
2012—2013年,在福州閩侯青口農科教試驗基地、南安縣基地等5地7點(次)進行品種複選和多點性狀鑑定。
2014年,在福建省閩侯縣、清流縣基地等5個點開展多點適應性鑑定。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系達到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種育種目標。
2015年,命名為“福薯317”,並推薦參加2015—2016年福建省甘薯區域試驗。
2020年,獲得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號為“GPD甘薯(2020)350037”。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株型中長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5~11條,成葉心形,葉片中等,頂葉紫色,成葉、葉主脈、葉側脈、葉柄、脈基、柄基、莖均為中等綠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3~5個,大中薯率84.33%,薯塊紡綞形,薯皮中等紫色,薯肉深紫色。
  • 品質:烘乾率28.33%,澱粉率18.32%;依據《農作物種質資源鑑定技術規程 甘薯》(NY/T 1320—2007)花青素含量測定方法,福薯317花青素含量為100.19毫克/100克,食味品質好,富含花青素。
  • 抗性:按福建省區試病害鑑定方法,對福薯317甘薯蔓割病和薯瘟病進行鑑定。2015年蔓割病病情指數為55.56,抗性評價為中抗;2016年甘薯蔓割病病情指數為41.48,抗性評價為中抗;綜合評價為中抗甘薯蔓割病。2015年薯瘟病病情指數為51.32,抗性評價為中感;2019年薯瘟病病情指數為44.64,抗性評價為高感;綜合評價為中感薯瘟病。

產量表現

2015年福建省甘薯區試,平均每畝鮮薯產量2104.79千克,比對照品種福寧紫3號增產306.02千克,達極顯著水平,居第3位,7個試點增產,1個試點減產;平均每畝薯乾產量592.53千克,比對照增產65.70千克,達極顯著水平,居第2位,6個試點增產,2個試點減產;平均每畝澱粉產量381.61千克,比對照增產37.70千克,達極顯著水平,居第2位,4個試點增產,4個試點減產。
福薯317
福薯317
2016年福建省甘薯區試,平均每畝鮮薯產量1967.62千克,比對照增產29.75千克,未達顯著水平,居第4位,5個試點增產,3個試點減產;平均每畝薯乾產量560.54千克,比對照減產14.23千克,未達顯著水平,居第5位,3個試點增產,5個試點減產;平均每畝澱粉產量362.50千克,比對照減產14.26千克,達顯著水平,居第5位,3個試點增產,5個試點減產。
2年平均每畝鮮薯產量2036.20千克,比對照增產167.88千克;平均每畝薯乾產量576.54千克,比對照增產25.74千克;平均每畝澱粉產量372.05千克,比對照增產11.72千克。
福薯317
產量表現

適種區域

福薯317適宜在中國福建春、秋季種植。

栽培技術

  1. 種植範圍:在福建省內種植,應選擇水肥條件較好、無病的地區種植。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水方便,土層深厚、疏鬆、透水、通氣性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塊。
  2. 種植密度:春薯一般在6月下旬前種植,密度每畝為3300~3500株,秋薯一般在7月下旬前種植,密度每畝為3500~3800株。
  3. 施肥與水管:根據土壤狀況施用肥料,氮磷鉀比例為1:0.7:1.5。種植期間加強水分管理,及時灌水,雨後注意排水。
  4. 病蟲害: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小象甲、蠐螬等,以及危害葉片的麥娥、斜紋夜蛾、天蛾等。
  5. 生育期:在平均溫度高於15℃時,全生長期控制在130~150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