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樓(福建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

福建客家土樓一般指本詞條

客家土樓是客家人世代相襲、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三大類別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樓和廣東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華安、平和和粵東的大埔、蕉嶺、饒平等地。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土樓,是客家先民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胡錦濤同志讚譽“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土樓源於客家,根在永定。規模宏大的客家土樓,是山區民居建築類型中的“巨無霸”,稱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築中的”航空母艦",被譽為“東方古城堡”。

客家土樓中,尤以福建的承啟樓振成樓福裕樓馥馨樓奎聚樓環極樓深遠樓和廣東大埔的花萼樓、饒平的道韻樓等最為著名。

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5月,“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土樓
  • 外文名:Hakka Earth Building
  • 主要分布:福建、廣東
  • 所獲榮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規模,獨特性能,分布區域,土樓代表,石寨土樓,梅州市梅江區承德樓,梅州市梅縣區世德堂,梅州梅縣區松源慶裕樓,永定客家土樓,承啟樓,保護措施,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客家土樓,也稱客家土圍樓、客家民居,圓形圍屋。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巖永定、漳州南靖、廣東饒平縣大埔縣等地。
土樓,顧名思義,用土夯築成的樓。福建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土樓源於客家,根在永定。
學術界普遍認為,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這些漢人祖居於黃河流域,至少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五胡之亂”,引發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末黃巢起義,又引發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遷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發了客家先民第三次大遷徙;第四次大遷徙即在明末清初滿族人入主中原時期,史稱“移湖廣、填四川”;第五次大遷徙在清朝鹹豐、同治年間,客家人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後,客家人又一次大遷徙,分別遷往海南、廣西等地,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
深圳客家圍大萬世居深圳客家圍大萬世居
福建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據考證,中國殷商時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長安的皇城、宮牆均為夯土牆,城內的里枋也是用土牆分隔。福建土樓是客家人從黃河流域輾轉遷移到永定之後,歷盡滄桑,將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的特殊產物。
土樓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閩粵贛邊區形成的時候。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建築特點

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客家土樓中,圓樓、方樓、宮殿式土樓、五鳳式土樓、府第式土樓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結構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除五風樓是中原漢族府第式建築形式的直接傳承外,圓、方土樓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但其祖祠建於全樓中心,仍保持中原漢族禮制傳統中孝悌尊卑觀念的核心。
五鳳樓:府第式民居,是客家人傳承中原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福建客家的五鳳樓一般為九脊歇山頂,屋脊兩端飛翹,有如“五鳳翹翼者也",故名。五鳳樓由“三堂兩落”組合而成,呈前低後高、層次分明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五鳳樓五鳳樓
五鳳樓有獨立成幢的民居,有包圍在方、圓圍樓之中的祖祠。但同一·種建築形式,卻名稱各異,福建客家人稱之為五鳳樓,廣東客家人卻稱之為圍龍屋、堂橫屋(後面不帶圍龍)。其主要特徵是數量不同的、占據中軸的堂屋和分立兩側的橫屋組成,立面前低後高。最高的上堂設祖祠。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客家的圍龍屋、堂橫屋的屋頂,一般為懸頂平脊。廣東廣府、福佬民系的民居和祖祠亦有屋脊兩端飛翹的習俗,唯客家喜用平脊。
方樓:方樓是以祖祠為中心,四周夯土牆按正方形嗣合的通廊式土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方樓與圓樓像一對孿生兄弟,除外形有別之外,其分布範圍、建築方式和結構功能幾乎完全一樣,只是方樓的數量比圓樓更多,且歷史更為悠久,據說是先有方樓後有圓樓。可見方樓是中原方形民居的直接傳承,而圓樓與福建當地的圓形圍寨、圍堡及沿海的抗風要求有關,產生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比較複雜。
方樓方樓
方樓有單體方樓和複合方樓。單體方樓比較小型和簡單,四坡式的瓦屋頂等高,巍然自立。複合方樓比較大型和複雜,一般在三至五層高的方形主樓前,用矮牆或附屬建築(住房或學校)圍成前院。較大型的方樓屋頂高低錯落,前底後高,作九脊組合。閩西客家方樓俗稱“四角樓”,但其四角不帶碉樓,與贛南、粵北和粵東四角帶碉樓的“四角樓”客家圍有別。
圓樓:又稱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準軍事工程。圓樓有單環和多環建築兩種。前者規模較小,高只二三層;後者規模宏大,高達四五層,由外環到內環高度逐環遞減。皆是以祖祠為中心,用泥土夯築的木構通廊式圓土樓。
圓樓圓樓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台、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東莞鳳崗碉樓東莞鳳崗碉樓

特點

客家土樓建築具有充分的經濟性,良好的堅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禦性,獨特的藝術性等多種優越性。
客家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土樓具有龐大的單體式建築,其體積之大,為民居之最。土樓中的普通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從土樓建築本身來看,客家土樓的布局絕大多數具備以下3個特點:
1、中軸線鮮明,殿堂式圍屋、五鳳樓、府第式方樓、方形樓等尤為突出。廳堂、主樓、大門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築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與遠古中原生土民居建築、殿堂等風格一脈相承;以祖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以主廳(祖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古樸典雅,樓內整體風格與樓外景觀風格協調,部分土樓廳堂雕樑畫棟、典雅堂皇;內通廊式平面,四通八達,體現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圓樓亦相同,大門、中心大廳、後廳都置於中軸線上。
2、以廳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且有主廳。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即使是圓樓,主廳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貫通全樓,可謂四通八達。但類似集慶樓這樣的小單元式、各戶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的土樓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區為數極個別。
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築羅卓英故居江東小築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一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採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

規模

客家土樓中,我國最大的客家土樓為道韻樓,周長328米,高11.5米,牆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土樓中的普通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深圳鶴湖新居客家圍深圳鶴湖新居客家圍

獨特性能

客家土樓建築,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於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築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客家土樓(福建客家土樓)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複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磚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特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因為乾燥少雨的冬季正當農閒,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勻導致下陷的情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乾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乾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四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槓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裡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 五鳳樓一般選址于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 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岭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逝,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 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臥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乾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複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
土樓內部土樓內部

分布區域

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博平嶺南脈兩側的幾個縣市,主要是福建的龍巖市、漳州市和廣東的大埔、饒平、蕉嶺等地。如龍巖南部的適中鎮,永定東南部的高坡、坎市、撫市、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等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等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等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等鄉,還連及閩、粵交界的廣東饒平、大埔、蕉嶺部分地區。
土樓交通遊覽圖V2.0版土樓交通遊覽圖V2.0版
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裡是汀州、漳州、梅州、潮州四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汀、梅二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二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
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布在永定縣城、湖雷、撫市、坎市和高陂等地方,這裡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裡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衝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
客家土樓(福建客家土樓)
方樓主要分布在龍巖、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2019年),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據(2019年)對3至5層方樓的初步統計:龍巖適中鎮共有242座,另有遺址可查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戰時被毀38座,民國十三年(1924年)軍閥混戰時被毀24座。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永定方樓總數占支配份量,撇開分布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巖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方樓分布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裡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
客家土樓(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代表

石寨土樓

石寨土樓亦稱方樓,石寨土樓坐落於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建於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時歷300多年日曬雨淋,仍保存完好。石寨土樓是用泥土、沙灰等夯築成牆的土木結構樓房,建築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黃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樓承重牆厚度達一米,構架桁木長達七米,檐瓦每塊達一尺寬,整體布局獨特,造型別致,結構堅固,時逾三、四百年,巋然屹立。石寨土樓是極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客家民居,充分顯示了客家人合族聚居的風格和艱苦開拓的精神,在土木建築史上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價值。

梅州市梅江區承德樓

承德樓位於梅州市區,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號星樓,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窩人氏。二十世時任暹羅(即現泰國)華人華僑僑領,同時亦經商做生意。

梅州市梅縣區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兒子李椅建造的,它位於梅江與松源河交匯處附近,離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1.5千米的銅琶村下店。該屋建於1645年,總面積約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相傳是李士淳攜太子返鄉避難而建的“明朝最後一座皇帝行宮”。

梅州梅縣區松源慶裕樓

慶裕樓坐落於廣東省梅州市與福建省交界處的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古鎮之灣溪村,地處灣溪村地處武夷山脈南端。慶裕樓由灣溪陳氏子孫建造,建樓兩百多年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走出去的才俊數不勝數。慶裕樓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結合客家圍龍屋的結構和徽派建築的藝術風格,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構造,正中央是大廳,四周一百多間房子環環相繞。2008年被評為梅州市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對象。

永定客家土樓

掩藏在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樓,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土樓群土樓群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永定客家土樓布局合理,與黃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築極為相似從外部環境來看,注重選擇向陽避風、臨水近路的地方作為樓址,以利於生活、生產。樓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丘陵;樓址忌逆勢,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對山坑(以免沖射);樓址後山較高,則樓建得高一些或離山稍遠一些,既可避風防潮,又能使樓、山配置和諧。既依據上述3個方面選擇樓址,又善於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構築形式多樣的土樓,乃至發展為參差錯落、層次分明、蔚為壯觀、頗具山區建築特色的土樓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樓群。這些講究,無疑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都有密切關係,換言之,與中原傳統文化有密切關係。
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型、圓型土樓有8000餘座,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頂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90年,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餘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

承啟樓

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時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 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占地面積5376.17平方米。全樓住著60餘戶,400餘人。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永定客家土樓地圖永定客家土樓地圖

保護措施

1998年3月,永定獲知武夷山正在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開始重新打量自己土地上美如遺珠的土樓群。
1998年5月,永定縣成立了土樓申報世界遺產機構。
1999年9月、10月,永定縣政府和龍巖市政府先後正式向福建省政府、國家文物局呈報《關於請求將永定客家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請示》,並邀請中外著名世界遺產專家10多批到永定實地考察,指導,專家們對客家土樓的價值給予了肯定,對土樓“申遺”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1999年10月,華安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200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辦公會議決定把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聯合起來,以“福建土樓”的名義联合申報世界遺產。
2003年,永定客家土樓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08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正式評估,贏得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
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1年8月,永定客家土樓景區榮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1年5月,“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5月初,永定區投入477萬元對集慶樓啟動了全面修繕工程。

歷史文化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
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
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如四角圍龍——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故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