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制
- 外文名:social institutions,set of etiquette
- 拼音:lǐzhì
- 釋義:禮儀制度
名稱解釋,簡介,發展,
名稱解釋
- 禮儀制度;國家規定的禮法。
《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孔穎達 疏:“禮者,別尊卑,定萬物,是禮之法制行矣。”
《漢書·成帝紀》:“聖王明禮制以序尊卑,異車服以章有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阮 方外之人,故不崇禮制,我輩俗中人,故以儀軌自居。”
巴金 《家》三七:“他還罵我不懂禮制,說至少要等爺爺安葬了,才可以讓你走。”
簡介
可是中國的禮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規定人與人的之間的關係禮法,來維護一個穩定的社會統治秩序,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其成功之處是在於用較小的投資換來了較大規模的領土和人口,通過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發展
雖然現在中國進入了法治社會,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還可以看見禮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禮制有它的成功的地方,可以也有它的局限性。過多的強調禮制,會削弱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拋棄了傳統等級觀念的禮制才能真正起到和諧社會和人際關係的作用,同時不會扼殺社會的整體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