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的稱謂最早起於漢。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三種用途,即,宮中之碑,豎立於宮前以測日影;祠廟之碑,立於宗廟中以栓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於牽引棺木入墓穴。由於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其中最後一種原來用木頭製成,後改用石頭,而它卻正是後代所謂碑的真正祖先。最後一種碑既然是為下葬所設,後來就在碑石上書寫以至鐫刻死者的功德,以使之流傳於後世,於是發展成後來有文字的碑。
堯祠碑
龍興,纂堯之緒,祠以上犠。至於王莽絕漢之業,而壇場夷替,屏懾無位”。大
抵文字摩滅,字雖可見,而不復成文。其後有雲“李樹連理,生於堯祠。太守河
南張寵到官始初,出錢二千,敬致禮祠”。其餘不能讀也。碑文有年月,蓋熹平
四年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