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祁靜一
- 外文名:qijingyi
- 別名:希拉勒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甘肅臨夏
- 出生日期:1656
- 逝世日期:1719
- 職業:伊瑪目
- 信仰:伊斯蘭
- 主要成就:創建戛迪林耶門宦
- 代表作品:《遺訓)
門宦淵源,個人生平,學術造詣,醫德醫風,與世長辭,桃李天下,拱北始末,遺骨回河州,興建大拱北,大拱北滄桑,相關記載,
門宦淵源
伊斯蘭教是七世紀初由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人、先知穆罕默德所昭示的一神教信仰,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戛迪林耶”是阿拉伯語,意為“大能”,是中國伊斯蘭教蘇非派一個比較大的教團。蘇菲派在阿拉伯,中亞和北非等地都有廣泛傳播。伊斯蘭教自唐代傳入中國後,原無教派之分。清初以後,“聖裔”來中國傳教,或中國去麥加朝覲、留學的“哈智”接受某教派指點,回國後進行傳授,遂在中國逐步形成了戛迪林耶、虎夫耶、庫不忍耶和哲赫忍耶四大蘇菲門宦。
中國伊斯蘭教戛迪林耶教派又譯為嘎迪林耶、卡迪林耶,是由穆罕默德二十九世後裔、阿拉伯麥地那人謝赫·穆乎印迪尼·布尼外法(道號華哲·阿布杜拉)於清康熙初年來中國傳授的。戛迪林耶具有濃厚的蘇非神秘主義和苦行禁慾主義色彩,旨在研究和傳播《古蘭經》和《聖訓》的真旨奧義,探求“三乘”妙運、性命雙修、真一還真的唯理哲學體系。
甘肅大拱北門宦是戛迪林耶在中國的主要承受和傳播者,是由甘肅河州人祁靜一創立的,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大拱北是一個教徒較多、流傳較廣的門宦,也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獨特的伊斯蘭教派別。大拱北門宦的教徒散布全國各地,尤以四川、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為多,主要包括回、東鄉、撒拉、維吾爾等民族。
個人生平
祁靜一(1656~1719) 中國伊斯蘭教戛迪林耶學派大拱北門宦創始人。經名希拉勒,道號希拉倫丁(即宗教的新月)。回族。甘肅省河州(今臨夏)八坊小西關人。其先祖系大食人,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後落籍長安灞橋。明時,因避亂遷居甘肅河州(今臨夏市)小西關。靜一於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陰曆九月十九日出生於臨夏市八坊。他出生之前,其父蘇來曼巳去世了,三歲時慈母法土默也離開了人間。兄弟二人由祖母拜格亞撫養,全家祖孫三人,孤苦伶仃,相依為命,苦度光陰。
靜一自幼父母雙亡,由祖母撫養。7歲入清真寺經堂就學,攻讀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蘭教經典,聰明好學,成績優異。清康熙十一年(1672),即隨畢家場門宦創始人阿卜杜·拉赫曼等去西寧向來華傳教的和卓·希達葉圖拉·阿法格求教,未得其傳。康熙十三年(1674),來華傳教的和卓·阿卜杜拉到河州傳教,收祁靜一為徒,向他傳授蘇菲派戛迪林耶隱修學理,並要他“拋家離鄉,獨自靜修”。祁靜一遵師命從此絕塵離俗,潛心道乘修煉,先後在河州楊妥家、陝西西鄉縣北寺、滴水崖、沙河坎的蔡家嶺及陝西留壩縣的紫柏山等山嶺幽僻之地靜修達9年之久。和卓·阿卜杜拉對其虔誠修行大加讚賞,說“吾道東矣”,遂將“天人之奧,性命之微,理道之旨,盡性之功”傳授於他,並賦予他在中國傳播戛迪林耶教理之責。
祁靜一受師命後,往來於四川閬中、陝西西鄉、甘肅河州等地,篳路藍縷,擇幽僻之地,結廬靜修,廣收門徒,傳播蘇菲主義學理。他“遵五時參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禮”,謹守教乘,並以“今世後世、先天后天”、“明心見性,修己安人”之義,傳播戛迪林耶隱修學理,使大拱北門宦在河州、西鄉、閬中等地得到傳播和發展。
祁靜一堅持“以絕塵俗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欲為修道之功”,他身體力行,教其弟子“以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身。”弟子遍及四川、陝西、甘肅等地。著名弟子有馬如恆、馬騰翼、馬長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等,他們都以其師為榜樣,拋棄家室,在各地拱北修行養性,收徒傳道,使大拱北得以延續和發展。為使大拱北門宦師承道統連續,他親自擬定了大拱北前10代的命名次序:“一清風雲月,道傳永世芳。”清同治年間,其門弟子祁道和又加續了10代“敬誠先哲遠,克念悟真常”,合起來共20字,即20代。
祁靜一把蘇菲派的遁世隱修思想與中國老莊哲學的“清淨無為”思想相結合,他在《遺言》中說:“來來往往,終屬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視世事為空幻。進而論到“鷦鷯爭巢於林,只借一枝之棲,所占無多,鼴鼠竟飲於河,不過滿腹之水,所求有限”。他還要求教眾在現實生活中“饒一著”、“退一步”、“忍一步”、“息一怒”,以“養心神之精神”。
學術造詣
靜一除通曉阿拉伯文、波斯文外還有深厚的中文造詣。他喜讀詩書,擅長書畫,嘗賦詩填詞、撰寫論著,受到社會上較高的評價。如為闡揚伊斯蘭教尕德忍耶教理,將其一部名著取名《久照亭》,寓光輝永照宇宙之意。他的詩詞、論著,幾經兵燹,毀之殆盡,保留下來的甚少。但有些詩詞、對聯和一段《遺訓》迄今仍在流傳。現將蒐集到的部份論著分錄如下:
1、《遺訓》:
憶余自西而來,感為主之生成,於今二十七載矣!始而安榻寺中,南北社之雅愛堪志,繼而建庵城西,數十家之深情難忘,親戚之所為者,無非至教,道末所圖維者,亦是清真。可戀者碧山綠水,可慕者樸素淳風,人謂余觀妙入微,則吾豈敢?余且思淡泊寧靜,乃其所願。叨蒙垂顧,莫酬分毫,雖浩浩之量,庶或見原;然區區之衷,多有抱愧。良夜思之,無由報人以德,我重思之,切願贈人以言。先民有言:饒一著,添子孫之福壽,退一步,寬駒隙之易過,忍一言,免駟馬之難追,息一怒,養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憶也。大凡非禮之加,唾面自乾者為賢,倘有橫逆而來,存心忍耐者為貴。否泰皆有命,何必爭長兢短,得喪總在天,不須論是說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軀。鷦鷯爭巢於林,祗借一枝之棲,所占無多,鼴鼠競飲於河,不過滿腹之水,所求有限。來來往往,終屬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獨不見綠鬢末幾,而白髮早侵,又不見賀者才臨,而吊者隨至,想及於此,良可慨也。夫今者,餘年向衰,辭氣漸覺顫動,鄙性事懶,容止殊多不恭。況躬屆岩阱狹道,稍即偏倚,恐為所陷,且身駕汪洋扁舟,微起風波,必為所墜,聊具荒談,奉懇諸親,凡有公務,自度為高,若以私言,貽咎不少。開口神氣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動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銘。伏維鑒照,原宥是禱。
2、詩詞對聯:
(1)真主無形,先天先地,一氣渾淪,究竟處原來這個“|”(阿拉伯字母“艾立夫”),聖人有教,至正至中,萬緣寂寞,歸根處只是些兒“。”(阿拉伯字母“哲曾目”)。
(2)絕塵僻谷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欲為修道之功。
(3)真主之道,善身善世,至聖之教,成己成人。
(4)天人渾化至精學問在無我,復命歸真第一人品要如他。
(5)性命合一靈光普照萬古,天人無二妙理包羅千秋。
(6)讀書得妙意理合天經三十部,功修踐三乘道統古聖百千年。
(7)明心見性足微主聖淵源,承前啟後闡發天方道統。
(8)學祟五典胸懷八方,法備三乘理原一本。
(9)抱璞歸真之功自備三乘內,建綱認主妙悟常存七日功。
(10)敦五時參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禮。
(11)心恆存乎守巳,身正方能化人。
(12)大道根本通西城,真傳流傳蟠龍山。
(13)一清峰雲月,道傳永世芳。
(14)一真清峰貫乾坤,雲月映照萬古同,道傳永世歸原體,芬芳馨馥滿春濃。
由於靜一喜讀漢文,愛好詩詞、書畫,對後來之大拱北門宦出家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在學習經典和功修之餘,把研讀漢文詩書作為一門必修的功課。各地拱北自興建以來均設私塾,民國以後開辦國小,以培養拱北青年弟子為主,兼收拱北附近的回、漢、東鄉、撒拉等民族民眾的兒童入學讀書,經費全部由拱北資助。如大拱北所設“臨夏大拱北國小”招收拱北內外的各族學生曾達一百多名,其中拱北滿拉有三十多人。培養了大量既懂伊斯蘭教經典又懂漢文知識的人才。人文蔚起,代不乏人。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馬長清、妥化清、陳永清、穆再清、祁瑞峰、吉峰洲、馬碧峰、常瑞雲、高祥雲、馬能雲、妥慶雲、馬德功、馬真元(以上兩人為峰字輩)、祁升月、馬印月、鎖道林、楊道靜、沙道凝、喇道德、祁道和、拜道元、王道發、楊茂傳、蘇宗傳、米性傳、穆嘉傳、曹應傳、馬恩傳、王永貞、喇永貴、馬永緒、祁永衡、楊世潤、陳世緒、馬世學、劉明芳等。同時,各代弟子中還有些人愛好研究和收藏曆代名人書畫、詩書,古玩,玉器、善於培植名貴花卉、果木,飼養禽鳥、金魚等。
此外,大拱北出家人一貫堅持種田務農, 自食其力,儘量減輕民眾負擔。
醫德醫風
靜一不僅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學者,而且從其導師華哲阿卜董拉希處學得精湛的醫術,是一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他所到之處,樂善好施,治病救人,施捨藥物而不取分文,受到廣大民眾特別是患者的尊重和稱讚。如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585年),靜一與其師漫遊四方,路經太原城時,見城門上張貼康熙皇帝懸賞求醫的“詔諭金榜”。師徒商定後,伸手揭下榜文,地方官署將他們二人護送至北京,為康熙皇帝治好了背痛。康熙帝深為感激,謝曰:“兩位祖長,真是華陀再世,扁鵲重生。”欲留京封官,但他們婉言謝辭,揚長而去。一時傳為佳話。
在靜一的言傳身教下,其歷代弟子都將祖上秘傳醫道也作為一門必修的課程,學習中醫理、法、方藥,炮製丸散膏丹,不少人還擅長針灸等。因此,名醫輩出,代不乏人,甚至“妙手回春”者也大有人在。如妥化清、祁瑞峰等,醫術精堪,馳名遐邇,韓映峰、楊雲峰、吉峰洲、常瑞雲、高祥雲、妥慶雲、馬能雲、祁升月、沙道凝、鎖道林、馬道寧、祁道和、王道恆、周道興、馬恩傳、穆宗傳、楊茂傳、拜允傳、曹應傳、馬承傳、馬永超、陳永安、馬永緒、馬世德、蘇世昌、馬世榮(桐生)、楊世衍、楊世俊、馬聯芳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受到民眾和患者的好評。特別是大拱北用祖傳秘方配製的三仙丹、七仙丹、九龍針、萬靈丹、椒羚丸、風明散、鹿茸丸、虎骨丹等成藥,療效顯著,聲名遠揚。如曾任甘肅省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協委員的馬聯芳(後名為蓮舫),用大拱北秘傳萬靈丹曾治癒了不少脈管炎患者,贏得了社會上較高的聲譽,為祖國醫學增添了光彩。
與世長辭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初秋,靜一自知不能久留於世,加之門徒多不在側,乃撰寫《遺訓》一文,囑示遵循。同年陰曆九月十一日,在西鄉縣城西郊獅子山麓之靜室內溘然歸真,享年六十三歲。其弟子馬如垣、馬騰翼、妥化清、楊昭清、祁遇先、祁瑞峰等,偕同地方紳耆、門徒穆敬安、羅永貴、馬玉桂、糜廷瑞、陳繼虞、撒自福、鎖道德等,將其安葬於西鄉縣城西郊靜室東側,即後來之鹿齡寺拱北。祁遇先、妥慶雲受靜一生前面囑,建修墓廬,依山立亭,題名:悠久亭。並以修建墓亭時,見一對梅花鹿伏松下,民眾認為“鹿齡千歲”,是吉祥之兆,且寓有伊斯蘭教尕德忍耶教理千秋萬代永存之意,故又名曰:鹿齡寺。並雕翠玉鹿一對,置於悠久亭垣門兩側,以作紀念。漢中府、縣信徒及穆斯林民眾,感念其德澤,由敕授奉政大夫、五品銜兼中書銜鹹陽縣諭穆在涵、漢中府侯銓訓導鎖城、邑庠增廣生員穆敬安分別撰文並領銜立碑,以記其傳教始末。
桃李天下
祁靜一在長期的傳教活動中,不遺餘力地訪賢授道,培育弟子、“各地聞風來游者,屢滿戶外,化育涵濡,名流相望。”他共授傳弟子約二十多名,能繼承其衣缽者約有十人,即馬如垣、馬長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馬騰翼(後名明清)、穆再清、陳水清、安定川、康兆民等。其中,較大影響者有:
馬如垣,回族,甘肅省臨夏市王寺街人。自幼出家陝西西鄉,輾轉四川保寧,由華哲阿卜董拉希替代靜一扶養五年,並讚譽為:“吾道中又一輩人”。自小“不愧屋漏”,篤志清修、品德高尚,侍奉靜一數十年如一日。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陰曆四月二十六日歸真,享年六十五歲。安葬於河州大拱北西側,即大太爺拱北。1958年反封建鬥爭中,墓廬被毀,遷葬於楊妥家紅山拱北。
馬騰翼,東鄉族,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平莊黑泉溝人。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經典學識淵博,門徒眾多,曾被靜一讚譽為“吾道中一健將”。他是靜一的堅強支持者和尕德忍耶門宦的主要開拓者,教眾稱為阿訇太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日歸真,享年八十八歲。安葬於大拱北西側,稱台子拱北。1958年反封建鬥爭中,墓廬被毀。1985年恢復拱北,重建墓廬。
馬長清,回族、甘肅省臨夏市人。學識淵博,行高功深,擅長漢文和醫道。他往返於川、陝傳教,門徒較多,曾長期住守四川保寧巴巴寺(華哲阿卜董拉希之墓廬)。歸真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6年)陰曆十一月十八日,安葬於巴巴寺西側。
妥化清,回族,甘肅省臨夏市楊妥家人。學識淵博,篤志清修,擅長漢文,醫道精湛,深孚眾望,隨靜一輾轉川、甘、陝三省,始終如一。靜一歸真後,負責護送靈柩回歸故里,並倡修大拱北,是首任當家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六月初十日歸真,享年八十一歲。安葬於大拱北南側之陵園,1958年反封建鬥爭中,遷葬於楊妥家紅山拱北。
安定川,漢族,江蘇人,康熙初年進士,任職翰林,四川保寧知府。他為政清廉,德高望重,因受靜一感化,辭去官職,皈依伊斯蘭,掛冠從游,並在青川縣華街河岩洞靜修養性。歸真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陰曆七月二十日,安葬於後溪徐龍山,並修建基廬,稱安太爺拱北。
拱北始末
遺骨回河州
靜一歸真後,河州教眾聞訃莫不哀悼。楊妥家信徒一再集議:“始祖生長吾鄉,生榮死哀為吾輩分內事,決定遵囑誓死遷骨。”隨在舉行“百日紀念”後,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臘月,推選兩姓精壯子弟四十八人,由清真寺大教長楊敬宇、妥哲馬率領,前往陝西省西鄉縣。他們乘除夕之際,潛入西郊靜室,掘洞臨穴,盜出靜一靈骨,於次日,即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月初一日凌晨抬骨返臨。西鄉縣信徒聞之,手持刀槍劍戟,星夜窮迫。至縣城二十里之石硤,“見一老者,童顏鶴髮,器宇玄昂,阻其前日:‘汝等何事如此倉惶?’答曰:‘河州人盜我師骨而逃,吾人誓不與俱生也!’老人曰:‘汝等勿草草,且歸而視之,汝師骨果盜去乎?’眾歸而視之,先師宛在其穴,如笑如生,事乃平息。”
河州楊妥家人自西鄉縣拚死搬骨,晝夜兼程,長途跋涉,歷盡艱險,於同年正月十六日,行抵河州城南郊之四家咀石碑灣。該處有八坊與楊妥家等地信眾和其他穆斯林民眾,正在備餞候迎靈柩。至時,八坊信徒乘眾人赴餞不備,劫持靜一靈柩於八坊。楊妥家與八坊信眾雙方各持一詞,互不相讓,乃訟於官。河州府台王全臣為息事寧人,指出:“楊妥家信徒千里遷骨,理屬勞苦功高,而八坊信徒劫走靈骨已成事實。我意不葬八坊,也不葬楊妥家,你們的始祖既是上品人,願安葬何處,由其自定。”遂將靜一靈柩起抬前行,府台乘轎殿後,經八坊至城西郊紅水河灣處時,不意竹製靈柩軟轎架桿受震作響,府台趁機公斷:“你們的始祖願安葬於此。”遂掘墓安葬於即今之大拱北墓廬基地。當時,還提出:“楊妥家是祁靜一的娘家,搬遷靈樞所用的竹製軟轎架桿及生前所用的背夾、棕蒲團拜墊等遺物,由他們帶回保管,作為永久憑證。”這些遺物遂保存於楊妥家靜室,直到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事變中被焚。
興建大拱北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由其高足即後來大拱北首任當家人妥化清負責倡修大拱北,建造三層八卦墓廬,題名曰:永久亭。取其尕德忍耶“大能”之意,稱之為大拱北。自此,四川保寧之巴巴寺、陝西西鄉之鹿齡寺、甘肅河州之大拱北,成為中國伊斯蘭教尕德忍耶三大傳教中心。
清康熙皇帝聞悉靜一歸真後,敕賜“真一”兩字金匾一面、加蓋玉璽的白鸚鵡畫—幀,以示悼念。河州教眾用中、阿、波三種文字鐫刻石碑,略述靜一傳教始末,立於碑廳。大拱北歷經十數年的經營,拓地增修,不斷發展,有墓亭、禮拜寺、講經堂、靜室、碑廳、客廳、對廳、照壁、牌坊、住宅院、花園等。樓台水榭、亭閣走廊,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它融我國古典建築藝術和伊斯蘭建築藝術於一體,形成一種獨特的格局,典雅肅穆、莊重宏偉,成為當時河州名勝之一
大拱北滄桑
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董福祥率部鎮壓河湟回民起義時,策使西軍總統馬安良行使其“以回制回”和“以教派制教派”的主張。馬安良以與大拱北等門宦講經辨淪為名,行取締大拱北等門宦之實,因此,引起社會上極大的關注和回漢民眾的不滿。大拱北信徒楊農甲、楊三二、妥五金、楊克力、楊麻卜都等,聚集楊妥家兩村民眾於清真寺誦經祈禱,大家一致手拍清真寺金柱,表示誓死保衛大拱北,領取“舍希德”(意即為教殉難者)。開學阿旬妥明道、舉人楊占奎、妥文玉等則率領兩姓男女老少四百多人,一路哭泣,湧向河州城八坊馬安良的住宅——大公館門口,焚香哀求。時西軍幫辦、馬安良的二弟馬國良(馬全軟的父親),西軍分統、馬安良的叔父馬占魁(馬丕烈的父親)以及西軍幫辦馬梅臣(和政縣人,大拱北門宦信徒)等極力勸諫馬安良,說明楊妥家人哲與大拱北共存亡,如不改弦更張,勢必激起民變。況穆民統屬一脈之根,絕不能輕舉妄動,導致內部相殘,做親痛仇快的事情。馬安良受到感悟,始作罷論,董福祥所謂“以回制回”的陰謀遂徹底破產,大拱北免遭厄運。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午)陰曆六月二十八日,時任何州鎮守使的趙席聘,藉口剿滅馬仲英起事,縱兵搶劫拱北財物,砍殺滿拉(學生)馬七九,繼而又親登西城,令炮兵對準大拱北炮轟,大拱北、台子拱北(馬騰翼陵墓)、大大爺拱北(馬如垣陵墓)和國拱北(陳一明陵墓),頓成一片火海,使典雅肅穆、宏偉壯觀的建築群,以及歷代名人書畫、匾對、古玩、貢器等文物,悉化為焦土。兩位耄耋之年的知名出家人馬恩傳、王道發也同時罹難。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由大拱北當家人王永貞、馬永觀負責開始修復,按原有遺址分年重建。至1941年完成了重檐八卦形的墓亭,並建為五院。另外,拱北院北至紅水河畔闢為農舍、林院。拱北內外,蒼松翠柏林蔭蔽日,風景幽雅。大拱北恢復後的規模,雖不及當年,但與附近其它拱北比較,還是十分壯觀的。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臨夏南關清真大寺開學阿訇馬雲(馬步芳堂叔),憑藉“三馬”勢力,極力主張取締“拱北門宦,廢除老教,統一教權”。當時,老教受壓,大拱北首當其衝,新老教派鬥爭形成一觸即發之勢,城鄉廣大民眾惶惶不可終日。大拱北教義會(即後來的董事會)為了保護大拱北門宦和老教民眾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經研究,由拱北教義會副會長、臨夏宿耆喇世俊(曾任甘肅省政府委員兼實業司長等職),撰書請求上峰保障大拱北門宦、老教民眾信教自由的呼籲書,並推選知名老當家人楊永孝、馬承傳以及新任當家人馬聯芳等,分赴青海、寧夏、甘肅三省及河西走廊,拜見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楊德亮(國民黨42軍軍長,回族,雲南人)和朱紹良等軍政首腦,上陳呼籲書。同時由當時任職軍政界的大拱北門宦信徒和同情者從中斡旋,多方說情,並通過各種關係轉飭和敦促臨夏軍政當局切實給予保護。馬步青遂電令所部駐臨夏步兵旅長敏得魁,“要確保大拱北的安全,不準任何人侵犯”;馬步芳責成秘書長馬繩武,對大拱北呼籲書擬寫批文,內容主要是,強調信教自由,各教派應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並勸勉各教各派,值此抗戰時期,要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穆民內部求同存異,不要強行一致,致生事端,影響後方安定。
與此同時,由臨夏大拱北派駐四川松潘拱北的當家人楊世俊,偕同大拱北門徒、清末拔貢、時任四川省參議會副議長的馬貢三前往重慶,拜見了國民政府立法院長孫科、監察院長於右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及中國回教協會負責人員孫繩武、唐柯三,面陳臨夏地區教派鬥爭的嚴峻局勢,請求依法給予保護。他們遂電令蘭州第八戰區司令長官兼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要確保國民信仰自由和大拱北門宦的安全”。朱紹良接奉令後專門發布文告,大意謂:“法律治其身,宗教系其心……大拱北者為國內清真尕德忍耶主要聖地,有三百年之歷史,信徒遍布全國各地,是伊斯蘭教文化名勝古蹟之一,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並提出保護條例:一、依法保障國民信仰之自由,各教各派應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二、依法保護大拱北的建築設施、宗教活動,不受任何侵犯;三、大拱北內不準駐紮軍隊;四、凡拱北所屬,任何黨政社會團體或個人不準占用……等。”(這張文告,大拱北曾張貼在約一米見方的木牌上,外塗油漆,長期懸掛於拱北內,直至1958年反封建鬥爭時被毀。)至此,這場鬥爭便告解決,大拱北門宦在社會公正輿論的支持和官方的同情保護下,得到不斷的發展。
1958年的反封建鬥爭,尤其是“十年內亂”,大拱北與其他寺廟一樣,又一次遭到嚴重的破壞。靜一的靈骨被遷往楊妥家紅山,歷代弟子墓群被夷為平地,拱北被關閉,出家人有些被管押,其餘被遣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全面落實,大拱北遂恢復開放,當家人楊世俊被安排為省、州伊協委員和州政協委員。各地廣大教眾及穆斯林民眾無不歡欣鼓舞,衷心感激黨和政府。1981年以後,由大拱北當家人楊世俊主持,廣大教眾慷解義囊,捐輸資力,重建大拱北。重建的祁靜一墓亭為三層重檐翅角八卦形,亭頂中央金鼎寶瓶,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融民族風格與古代建築藝術於一體,頗為壯觀。
相關記載
初以創始人祁靜一的姓氏命名,稱祁家拱北。後因其建築宏偉壯麗,又名大拱北。祁靜一經名西倆里,號西倆魯迪尼,河州(今甘肅臨夏)人,是阿布杜拉的學生。他聽從師命,絕離塵俗,不結婚,先後在陝西西鄉鹿齡寺、四川閬中、河州楊妥家出家修行。主張以“絕塵俗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欲為修道之功”,故入其門者,應以“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身”。大拱北無教主、掌教等名稱,每處拱北都由當家人主持和管理;也沒有父傳子受的教權制和世襲的掌教制,一切統由當家人掌握。當家人實際上具有類似教主的權力。大拱北在甘肅、四川、陝西、青海四省約有大小修持地30多處。當家人已傳九輩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