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齡寺,位於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西,距離縣城中心2公里,中國伊斯蘭教卡迪林耶派三大聖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鹿齡寺
- 地理位置: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西
- 所屬教派:卡迪林耶派
- 始建時間:清康熙末年
地理位置,建築特色,祁靜一與鹿齡寺,
地理位置
清真寺歷史
該寺始建於清康熙末年,先是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祁靜一(卡迪林耶派支系大拱北門宦創始人)於康熙二十一年來西鄉,在滴水涯、玄陽洞等地修真傳教,並建茅庵作為靜室。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祁靜一歸真後,眾徒建香亭,葬其遺體於亭內。鹿齡寺前有大照壁一面,題款為“道光歲次已酋林綏月重建”。寺門牌樓上高懸楷書“鹿齡寺”大牌匾一方,光彩奪目。鹿齡寺規模宏敞,建築瑰麗。全寺殿宇和四周圍牆均為青磚結構,磚牆上多有雕刻圖案和題詩,清雅秀麗,並飾以浮雕、空雕、石雕等,為寺增色生輝。
同治元年(1862)庵亭毀於兵事。同治七年,卡迪林耶派教徒妥雲清重修香亭,命名為悠久亭,並建客廳,當家住宅等50餘間及三欞牌樓一座,後經多次增修,規模宏敞,建築瑰麗。現存殿堂房舍106間。並保存有古桂、古柏、銀杏、白皮松等珍稀樹種11株,還保存有仿周、商、春秋、戰國和漢代銅禮器及字畫多件,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都是文物中的珍品。
建築特色
鹿齡寺由仙根寺、靜室寺及鹿齡寺三大部分組成,其古建築,圖案多姿,雕藝精巧,飾以浮雕,工藝精湛,甚為罕見。青磚結構,宏偉壯觀,院內石鹿一對,造形準確,精刻細雕,為寺名之象徵。整個建築結構,美觀大方,風格凝重嚴謹,將伊斯蘭清真寺和中國古建特色融為一體,既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祁靜一與鹿齡寺
祁靜一,生於順治13年(公元1656年9月19日),卒於康熙58年(公元1719年9月11日),經名希拉蕊,阿文道號卯倆納"希拉弄迪尼(意為主道的新月),中文道號靜一,回族,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市)小西關,自幼喪父失母,與祖母相依為命,苦度光陰。祁靜一從小就讀於當地的清真寺國小,12歲入清真寺阿拉伯大學,習業於大教長馬天龍(經名易司瑪伊來)門下,攻讀伊斯蘭教經典兼學漢文詩書,熟悉阿拉伯文、波斯文。“秉賦聰明,過目成誦,師不能難”。年少時即以“明心見性,修已育人”為夙願,對生命、聖諭恪遵不渝,講經論道,令人悅服。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初的一天,遠在聖城麥加阿里尕德忍耶堂執掌大印、傳教授道的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聖裔華哲·阿卜杜拉浩然曰:“赤尼(指中國)有異才,吾將趨而造就之”。於是以“期頤”(逾百歲)之年遠涉重洋,先行抵廣州、次及三江兩湖,再輾轉陝甘。後駕臨河州,尋訪“希拉蕊”(祁的經名),在當地人的協助下見到了祁靜一,華哲阿布董拉希大喜:“此吾心目中之人!”遂相約赴河州西郊江水河西岸沿頭淨地,口傳尕德忍耶大道,指點清真之奧妙、啟迪造化之玄機、示以修養之苦功,並再三盯囑:“尕德忍耶教門的特點是‘單獨的’,你必須拋家離鄉,超塵脫俗,入山僻谷,慎獨靜修”。祁靜一在穆聖的耳提面命下,受導師之秘傳,蹈先知之遺蹟,虔守師訓,篤志清修,先後隱居潛修於陝西漢中、壩縣(今留壩縣)紫柏山、西鄉縣滴水崖各三年。到康熙二十三年秋,祁靜一篤志清修,“出則簞食瓢飲,屢空晏如;入則僻谷絕塵,慎獨靜修”,前後靜修六十三次(其中大靜三十六次,小靜二十七次),完全達到“天人無二、性命合一”、“人極大全,真一還真”之境界。華師對祁的靜修之功頗為讚賞,欣然囑託:“我已奉主命將伊斯蘭教尕德忍耶大道根植於東土!你的功修全美已達聖品,從今後有你無我了。你要肩負起承前啟後、脈脈相傳,以彰明斯道之重任”,遂將“天人之奧、性命之微、理道之旨、靜修之功”,盡傳於祁,以讓其傳播和弘揚伊斯蘭教尕德忍耶教理。
此後,祁靜一不負恩師重望,踐行聖訓,以閬中(史料記載中多以“川北保寧”稱)為中心,經常往返於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傳授尕德忍耶教理,導人自引,引人遷善。遵五時參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禮。不久信眾日增,名震遐邇,竭誠謁見,風起雲湧。他在殫精竭慮傳教義,不遺餘力育弟子的同時,還根據師授的教義和參悟的真蒂,先後提出了諸多大道哲理,如“道為教之精髓,教為道之膚表”、“身不修不能明心,心不明不能顯性,性不顯現是己私所遮蔽”;“教乘是上念,道乘是心念,志顯是意念,三者之間縝密關聯”、“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有身無形謂之木偶,有心無命謂之行屍”、“絕塵僻谷為入道之門,清心寡欲為修道之功”、“淡泊持其志、寧靜守其身”、“讀書得妙意理合天經三十部,功修踐三乘道統古聖百千年”、“心恆存乎守已,身正方能化人”等等。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陰曆三月二十五日,華哲·阿卜杜拉在閬中歸真,正在陝西西鄉縣傳教的祁靜一聞訃後星夜趕回,與其師門弟子、時任川北鎮總兵官左都督的馬子云等遵囑安葬於城東北蟠龍山之陽,並為其師建造墓廬,依山立亭,以祁的一部著述《久照亭》為墓廬命名,以表“清光之照,常風不已耳”。同時又以阿拉伯語“巴巴”(意為祖先、師祖)尊稱,並親植松柏於墓旁,至今仍枝繁葉茂,挺拔蒼翠。祁靜一與師門弟子、陝南教眾還分別撰立了《先師碑記》、《師祖人文碑記》立於墓旁。三年後,祁靜一亦息影於閬中,守護恩師墓廬,一邊弘揚尕德忍耶教理,一邊收納信徒為弟子,其中,一位羌族弟子因其得益於祁的醫道真傳,曾出入皇宮,為康熙帝治過病,後被人稱之為“官府太爺”。歸真後也葬於巴巴寺。另一位名叫安定川(漢族,江蘇人)的翰林,時任保寧知府,因受祁的感化,毅然辭去官職,掛冠從游,並在青川縣河岩洞靜修養性,歸真後的墓廬稱為“太爺拱北”。
除《久照亭》之外,祁靜一一生著述頗豐,大多為闡述弘揚尕德忍耶教理的文章。可惜,連同他眾多的詩詞、論著、書畫後來均毀於兵燹。目前能見到的僅有一篇於康熙五十年前後寫成的《遺訓》,因其在陝西西鄉一帶被廣泛傳抄珍藏,方能流傳於後世。現茲錄於後:
憶余自西而來,感為主之生成,於今二十七載矣!始而安榻寺中,南北社之雅家堪志,繼而建庵城西,數十家之深情難忘,親戚之所為者,無非至教,道末所圖維者,亦是清真。可戀者碧山綠水,可慕者樸素淳風,人謂余觀妙入微,則吾豈敢?余且思淡泊寧靜,乃其所願。叨蒙垂顧,莫酬分毫,雖浩浩之量,庶或見原;然區區之衷,多有抱愧。良夜思之,無由報人以德,我重思之,切願贈人以言。先民有言:饒一著,添子孫之福壽,退一步,寬駒隙之易過,忍一言,免駟馬之難追,息一怒,養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憶也。大凡非禮之加,唾面自乾者為賢,倘有橫逆而來,存心忍耐者為貴。否泰皆有命,何必爭長兢短,得喪總在天,不須論是說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軀。鷦鷯爭巢於林,祗借一枝之棲,所占無多,鼴鼠競飲於河,不過滿腹之水,所求有限。來來往往,終屬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獨不見綠鬢末幾,而白髮早侵,又不見賀者才臨,而吊者隨至,想及於此,良可概也。夫今者,餘年向衰,辭氣漸覺顫動,鄙性事懶,容止殊多不恭。況躬屆岩阱狹道,稍即偏倚,恐為所陷,且身駕汪洋扁舟,微起風波,必為所墜,聊具荒談,奉懇諸親,凡有公務,自度為高,若以私言,貽咎不少。開口神氣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動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銘。伏維鑒照,原宥是禱。
康熙五十八年,祁靜一歸真於陝西省西鄉縣鹿齡寺,並始葬於此,後遷葬於河州八坊,其墓廬被後人尊稱為“河州大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