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四大門宦之一虎非耶門宦的分支,該派的拱北位於甘肅臨夏城西面的一個叫畢家場的地方,所以得名。
該派的創始人是馬宗生(1639—1719年),他的祖先是波斯人,幼年時在陝西省西安城內的一座清真寺里學習阿拉伯文,長大後成為那裡的阿訇,還擔任了清真寺的教主。後來遷居到甘肅臨夏,並擔任了一座清真寺的開學阿訇。1673年,他到青海省的西寧,向正在這裡活動的著名伊斯蘭教學者、新疆白山派的首領阿帕克和卓請教,從他那裡接受了虎非耶教義。回到臨夏後,開始傳教,主張伊斯蘭教各派,無論存在什麼分歧,都應該互相尊重,不能互相隨意批駁,也不能互相爭奪信徒。
該派與其他各派都沒有發生過衝突,甚至允許教徒可以與其他教派的信徒共同建立清真寺,一起禮拜。在傳承制度上,該派實行世襲。畢家場門宦主要分布在甘肅的臨夏、和政、臨潭,四川的松潘以及寧夏的西吉等地。
創始人
馬宗生(1639~1719),回族。陝西長安人。曾任甘肅河州(今臨夏)八坊北寺開學阿訇。清康熙十一年(1672),據傳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後裔和卓,希達葉圖拉·阿法格·邁什胡勒(即
阿帕克和卓),從新疆來到青海湟中鳳凰山傳教。馬宗生會同八坊上二舍清真寺阿訇大巴巴、祁寺滿拉
祁靜一和商人馬十萬等前往青海拜會。希達葉圖拉見其虔誠,遂給馬宗生等分別傳授了虎非耶的教旨和“迪克爾”儀式,囑咐他們認主贊聖,傳教修道。馬宗生回到河州後,遵奉師傳,靜修功課,並結合自己的見解,先向北寺阿訇、滿拉傳授教理,隨後向當地穆斯林廣泛宜教,追隨者日益增多,逐漸形成一派。他逝世後,經長子馬一清、長孫馬達烏德兩位阿訇的傳播,教眾一度發展到2000餘戶。為擴大發展畢家場門宦的影響,為馬宗生修建了拱北,重修了八坊的祁寺、北寺和西寺3座清真寺,進一步吸引了大批信眾。
其後,該門宦繼任者不力,同時,大拱北、穆夫提門宦相繼興起,從此開始衰落。從第四代阿卜杜拉開始,只稱“主持”,不再稱教主。清光緒年間拱北已被拆毀,至1949年僅有墓廬,無守墓人。1985年以來,重建了拱北八卦亭。
主要教義
畢家場門宦的主要教義、禮儀是:
(1)《古蘭經》、聖訓是傳教之本。履行念、禮、齋、課、朝五項天命功課。
(2)傳教必須應天理(順主順聖),遵守國法(順從國家及執政者),重視人倫(孝順父母、愛護骨肉、和睦鄰居)。
(3)在遵守天命五功的前提下,專事靜修,默念“迪克爾”,兩者不能偏廢d但這只是對傳教者的要求,教眾只要履行“五功”,就是虔誠的信徒。
(4)主張教派各行其是,反對隨意貶低別派或與之爭奪教眾及教權。
(5)實行教主世襲和憑印信傳教的制度。
歷代教主
該門宦1949年已傳至十代。教主或主持人依次為:馬宗生、馬一清、馬達烏德、馬阿卜杜拉、馬易卜拉欣、馬伊德里斯、馬堃、馬尕麻、馬侯賽尼、馬國珍。信徒近萬人,主要分布於甘肅臨夏市陽窪山、臨夏八坊、臨潭舊城以及四川松潘和寧夏西吉等地。 (馬 通)
門宦遵行的教義和禮儀
“門宦”在國外稱為“蘇菲”(阿拉伯語),在我國新疆稱為“依禪”(波斯語),在甘寧青等省稱為“門宦”。名稱雖異,意義相同。
大賢和奇蹟說是伊斯蘭教蘇菲派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賢,是漢語的稱謂,阿語稱為“臥里”,複數為“奧里亞”,其全稱為“奧里亞溫拉嘿”,意為“真主的朋友”、“近主者”,一般又譯為“賢者”、“賢人”,中國穆斯林又慣稱為“真主的奧里亞”或“臥里上人”等,因為蘇菲派依據為《古蘭經》和聖訓。《古蘭經》中有“真的,真主的朋友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他們就是信道而敬畏的人,在今世和後世,他們將得佳音”(10:62-63)。聖訓:“真主說:‘古圖布在東南西北四處巡視,就象是太空中天體在周轉’”。阿布都哩嘎迪爾認為,蘇菲賢人承載著聖人的賢品,它是聖品的一部分,他不但擁有外在的知識,而且是聖品的繼承人,並且是出自聖門,擁有血緣關係的人,他們擁有內在知識,引導人了解認主的秘密,其它問題則是這一機密的外皮。伊瑪目安薩里在《脫離迷誤》一經中說:“蘇菲之路最正確,蘇菲的知識是知識的靈魂。”又說:“蘇菲的道路是唯一通向幸福之路,因為蘇菲的根源在於《古蘭經》、聖訓和穆聖(願主讚頌並祝安他),要想伊斯蘭在禮節上不陷入僵硬、呆板的形式主義,在信仰上不陷入繁瑣乏味的教條主義,蘇菲主義是唯一保障……”
門宦與格迪目教派也有不同之處,格迪目注重教法,而門宦在注重教法的前提下,更加強調教法三乘,併到拱北先賢墓廬拿外斯來提(引進)。
我國明清著名宗教學者劉智在他的《天方典禮擇要解·原教篇》中對教法三乘作了詳細解釋,他說:“乘,載也,載諸法義,以備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禮乘,總裁天道人道,一切事功之條例,比勤德敬業者所取法也。進曰道乘,總裁人倫物理,盡人合天之法程,此窮理盡性者所取法也。終曰真乘,總載無我無物,天人一致之微言,此克己完真者所取法也。勤德敬業所以修身也;窮性盡性所以明心也;己完真所以見性也。身不修,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見性;性不見,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見,己私人蔽也。三乘之法,己私之礪也。三乘之上更有超乘一法,則天人化矣,名跡泯矣,非語言文字可傳,待其人之自會耳已。”其實“四乘”之說,中外蘇菲派的認識是一致的,只是名稱不同。比如“禮乘”,阿拉伯語為“舍熱阿提”;“道乘”,阿拉伯語為“妥若格提”;“真乘”,阿拉伯語為“哈給格提”;“超乘”,阿拉伯語為“麥爾力法提”。“四乘的關係是逐級升高,禮乘的升華到道乘,道乘的升華達到真乘,真乘的升華達到超乘”。同時,教規認為,“如果背棄禮乘來講道乘,就是叛教;如果在《古蘭經》、《聖訓》中不能證實的真乘,也是叛教和偽信”。
我國門宦共同遵行的教義和禮儀是:遵信《古蘭經》和“聖訓”,並以“念、禮、齋、課、朝”五樁天命為基本義務,遵守不逾;尊敬教主、老人家,定性他們是引領教眾走上正道的“篩海”(長老),教眾須遵從他的領導;教主、老人家須坐靜修持,常念“迪克爾”;篩海去世後,在其墓地建立亭室,名曰拱北,教眾須經常去拱北禱念;大多數門宦的老人家、教主,由始傳者的子孫世襲或由信賴的高徒門弟繼承,別人不能繼承相傳;教主管轄許多教坊(清真寺),教坊的阿訇由教主委任;教主、老人家一般靠營商貿易和教眾的奉獻開展本門宦的宗教活動。
門宦除具有上述共同禮儀和習俗外,還各有一些不同的遵行:屬於虎夫耶派別的門宦主張“道教並重”和“鬧中求靜”,以及低念“迪克爾”為其主要特牲。
“虎非耶”系阿拉伯語,意為“隱藏”、“低念”或稱“低念派”。它是伊斯蘭教四大蘇菲學派之一,教派上屬遜尼派,教法上屬哈乃斐學派。這個學派的門宦支系多,比較分散。各支系雖然都傳授虎夫耶,但各支系之間沒有道統傳授的直接聯繫,都是各自獨立傳教和行使教權的。這些支系中,有的是阿拉伯和中亞來中國的伊斯蘭教傳教士直接傳授的,如畢家場、穆夫提等;有的是中國的“哈智”在阿拉伯受蘇非派各支派的傳授回中國後傳播的,如華寺等;也有在學習和研究蘇非派經典後自創的,如胡門等。這些支派各有一段傳教的曲折經歷,在各自的教徒中留有深刻的影響。
虎夫耶學派,大體上有十多個支系門宦。即:“畢家場”、“華寺”、“穆夫提”、“臨洮”、“慶雲堂”、“胡門”、“北莊”、“洪門”、“法門”、“丁門”等。人數50萬有餘,主要分布在甘肅的河州、蘭州、天水,青海循化、化隆、民和、西寧和寧夏的銀川、同心、西海固以及新疆、雲南等地。
始祖馬宗生的功修與教導
始祖馬宗生對追隨者分三等: 一等遵36件,二等遵18件,三等遵7件,其中:
第三等的7件遵行是:
①全美五功;②遵守國法;③寬待家下;④孝順父母;⑤淨氣淨身,晚念法諦哈;⑥每晨要做“台圖臥爾”禮拜;⑦學習教規。
第二等遵行18件,除三等人的七件外,還要做:
①常帶小淨;②順主遵聖要誠;③為人和善,行為端正;④和睦鄉鄰;⑤接續骨肉;⑥自身一切順主定;⑦不隨意欺人;⑧不貪他人便宜;⑨不參加紅塵場面;⑩每天誦經;⑾不諱導師所命。
第一等遵36件,除二、三等的18件外,還要遵行:
①學習教義;②不做財奴;③主命當行,主禁當避;④接濟貧困;⑤不擴張身份,不抬高自己;⑥遵守齋月齋戒和六天包裹齋;⑦有理處當饒人;⑧不貪今世;⑨任何恐怒要忍耐;⑩要分清黑白;⑾每晚看守台罕珠迪的禮拜;⑿看守三拜未次勒的時候;⒀每天誦經七章;⒁做主喜的事;⒂做聖喜的事;⒃做穆勒師迪(導師)所喜之事;⒄做父母所喜之事;⒅時刻記主贊聖。
畢家場拱北歷代道統傳人
(一)始祖馬宗生太爺,已有生平史略見前,不再贅述。
(二) 二輩馬一清太爺馬一清
道號穆罕默德·克比勒 始祖第五子,人稱五師傅、五太爺,生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農曆正月初六日,歸真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農曆二月廿二日,享年71歲,他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繼承父業,傳導“虎非耶”妥勒蓋提。他在講解《古蘭經》,論述“舍若阿提”與“妥若格提”的關係時,論斷較深,很受追隨者歡迎。同時,他的品德高尚、言傳身教、潔身自好,嚴格遵守教規,是一個十分虔誠的阿林和導師。當時,教徒分布在甘肅、寧夏、四川、青海湟中和河州等地穆斯林,紛紛遵信畢家場門宦,追隨者一度增加到20000餘戶,是畢家場門宦的極盛時期。在他的倡導下,在始祖基地建修了規模很大的拱北,即臨夏著名的畢家場拱北,為鞏固和發展畢家場門宦教門起了很大作用。
(三) 三輩馬達吾德太爺
二輩馬一清太爺的第五子,人稱國五太爺,他是當時臨夏有學識、有才幹的大阿訇,他生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歿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享年67歲,亡日為農曆七月廿四日,由於前兩輩始祖虔誠修心,以德化人,加之馬達吾德太爺宗教學識淵博,使畢家場拱北得到很大振興,在他主持下不僅修建了拱北的其它建築,並出資重修了八坊十二寺中的祁寺、北寺和西寺,為畢家場拱北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後來他的家族成了北寺三道掌教制的世襲伊瑪目。他在晚年時,大拱北、穆夫提相繼興起。
(四)四輩 阿布·董拉希太爺人稱銀匠太爺
生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歿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享年69歲,亡日為農曆八月廿一日,是二坊二太爺之子。
畢家場拱北建築
畢家場拱北初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占地面積約十餘畝,此地基為畢姓家族所捐獻之麥場,始祖於清康熙五十八年隱光後,二輩先祖馬一清太爺、道號穆罕默德·克比勒繼承始祖遺志,繼續傳授“虎非耶”的妥勒蓋提。在他的主持下,修建起了規模宏偉的畢家場拱北,內有八卦金頂院,重檐閣式八卦亭廬,東西為花園,另有水井院、禮拜殿、宿舍等;四周用土牆圍砌,院內植有松柏,南面磚雕牌坊,門首刻有“德教彌光”四字之匾額,拱北外三面環水,門前是通往西川的大道。整個建築結構精巧、雕刻細膩、布局合理,實為臨夏著名之古典建築。並有二輩馬一清太爺與教下諸人同立的兩塊碑文,一為穆夫提門宦一世教主所撰寫的阿文碑,另一塊為漢文,記敘始祖馬宗生太爺事跡,亦是前碑之譯文。
畢家場拱北第三任傳承人為二坊三輩二太爺馬達吾德(二師傅),在他主持下,修了拱北大門外兩座亭子及照壁一座,又助資修建了清真西寺,並維修了清真北寺、祁寺。同時在金頂院內修建了二輩先祖夫妻墓亭兩座和二太爺的五弟子的墓廬。與此同時,在臨夏市沙尕塄修建了一院有樓房的莊窠,其他教眾在周圍建有十多院房舍。
據老人回憶,原拱北大柵子門高約3米、長約20多米,中間為坐北朝南一字門,進一字門後有一磚雕旋門,進門後對面為磚雕照壁,西側有一虎坐門,進門為中院,西有五間禮拜大殿,西南角為學房院、灶房、水堂等;東面過廳為井口院;北面正中為木牌坊;進入牌坊門為金頂院。民國十七年(1928年)河湟事變中,時任國民軍馮玉祥部17師師長、河州鎮守使趙席聘先縱兵肆意搶劫,後又放火燒了回民聚居區八坊,大火燒了五、六天,把繁華的南關燒成一片焦土,有四萬人無家可歸。畢家場拱北整個建築也毀於兵火之中。後於1929年決定重建拱北,眾推馬國珍阿訇(五十哈智)為監工,在廢墟上又建起了金碧輝煌的金頂院(大金頂為始祖之墓,小金頂兩個為二輩祖夫婦之墓);並建起了東西花園、水井院及禮拜殿、宿舍等。自此畢家場拱北的面貌又煥然一新,教務也得到興盛。這是第二次的修建。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惡風暴雨衝擊了全國每個角落,隨著事態的發展,畢家場拱北這個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建築物慘遭拆毀。1968年,部分教眾將始祖及後裔的墓廬搬遷到臨夏市北山回民公墓區,拱北被開闢為耕地,上千株古樹,特別是200多年的高大松柏慘遭砍伐,令人痛心疾首。
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我畢家場信徒民眾,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光輝照耀之下,經過研討,於1982年,首先修築圍牆,隨後建造了始祖的墓廬——兩層重檐閣式墓亭,並建清真寺三間,宿舍多間,總建築面積406平方米。拱北記憶體有中阿兩文殘碑一塊,原牌坊立柱兩根。畢家場拱北現占地面積為8987平方米,其中東西長111.5米,南北寬80.6米。其中總建築面積為2796平方米,其中有大金頂1座,小金頂11座,迴廊1個,牌坊1座,大門1座,清真寺及照壁各1座,以及辦公室、西客廳、廚房、水塘等。
畢家場拱北南北兩面有潺潺流水沿拱北前後順流而下,整個建築仿中國明清式建築,畢家場拱北大門為中國傳統明清時期一字牌坊牆垣式大門,有朱漆大門一個,兩邊小門各一,整個建築採用水泥雕刻,上有伊斯蘭建築中的星月標誌,下有“德教彌光”四字大理石匾額,大門門額上有“古蘭”、“聖訓”三段,下有“畢家場拱北”匾額。有中阿文對聯一幅,中文對聯為“斯大明始是分映萬燈,惟妙筆乃能裝修兩世。”大門兩側為水泥雕刻山水畫看牆。大門和照壁均由馬榮華、馬孝義父子出資修建。
進入正門有一水泥雕刻照壁,左右兩側為小圓門。照壁上雕有清風入松圖,四周雕有幾何文和花卉紋。進入院中,便可見西側禮拜殿和西客房,東側為現代建築的辦公接待場所。正面有一高大牌坊。牌坊為三門四柱三樓,磚砌重樓勾欄雕鐫,柱雕對聯,門額雕花,用磨磚做出斗拱飛檐,墨綠色琉璃瓦蓋頂,牌樓中門門頭施彩繪,精細雕飾以表尊顯。牌坊正面有對聯兩副,分別為:蒼松翠柳辨艷清汾,悟徹真源願追前哲。江空海涸孤月獨明,春潮浩淼日照萬川;背面亦有兩副對聯:身淨心淨淨得萬緣皆空,教好道好好到升堂入室。慧光普照千江月,德性清徹萬里天。
進入牌坊,便看見始祖馬宗生墓廬的金頂,整個建築以蘭、綠、黃為主色調。金頂雕樑畫棟,各種花卉圖案雕刻其上。八卦亭墓廬外形為六面體牆,上覆盔頂,墓廬內是四方圓拱頂。這種外表亭式、內頂穹窿形的建築形制,是在清代回族拱北中出現的。外中內西,既內含了伊斯蘭風格的四方體圓拱頂的建築特色,又繼承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它不僅是中阿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這種建築也是古代回族對中國傳統陵園建築的一個創新。另在主金頂有各地清真寺、拱北所敬獻匾額懸掛其上。大金頂正北後面為始祖馬宗生太爺父母之金頂。東西兩側為始祖後代的金頂,東西各5個,呈嚴格對稱。畢家場拱北不論建築群布局,還是殿、堂、廳建築的結構,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庭院式傳統建築的風格。磚木結構,規模較大,以墓廬為中心的禮拜殿、、牌樓、照壁等主體建築呈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廂房、住房、沐浴房等對稱居兩邊,主體建築的形制及配置高度程式化,有的呈園林化布局,達到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畢家場拱北建築結構精緻,設計巧妙,既體現了中國明清建築的風格,又有所創新,進入拱北內便立顯莊嚴肅穆,有入亭林之感。
畢家場拱北經濟狀況
畢家場拱北自清康熙年興建伊始,或依靠信教民眾奉獻乜帖的,或由拱北外格夫(寺產)所種土地等。在拱北第一任主持馬達吾德時(1706—1773),他是一位有學識,有才幹的阿訇,經前兩代始祖的努力,畢家場拱北一時財力雄厚,除拱北所需費用外,還曾出資重修了臨夏市清真祁寺、北寺和西寺。
民國時期,第十一任主持人馬德祿阿訇之堂弟馬俊卿(經名舍勒夫,曾任寧夏十五路獨立團團長)和馬文卿、馬鴻達出資在西川購置外格夫(寺產)土地40多畝。常年土地收入、乜帖等,作為拱北各項設施的維修、常住人口生活費,以及每年聖紀、農曆正月初七等,始祖誕、忌辰悼念活動費用。文革前后土地全部實行公有化。
現拱北經濟來源是:信教民眾的捐贈、奉獻,作為拱北的各項費用。
畢家場拱北管理組織
畢家場拱北自198 4年被政府落實政策,歸還拱北陵園墓地,自籌備重建拱北伊始,就成立了“臨夏畢家場拱北管理委員會”組織機構,現已改選兩屆,由民主協商推選其管理成員。
2006年1月13日,畢家場拱北被臨夏市政府批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五星級宗教場所。2008年4月,拱北被臨夏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2007年度平安宗教場所。
畢家場拱北歷任主持人
畢家場拱北自第四輩太爺阿布·董拉希(人稱銀匠太爺),他於1795年為農曆八月廿一日歸真後,再無傳教之人,以後拱北將負責管理拱北事務的人稱為主持人。所謂主持人,就是管理拱北財產和處理拱北內部事務的人,沒有傳教的“品格”,截至目前已有15屆主持人。畢家場拱北二輩太爺馬一清共有5個兒子,拱北內現習慣上將二輩馬一清的五位兒子的後裔叫五位坊頭,故現有大坊、二坊、三坊、四坊、五坊之稱。現將歷屆主持人及其簡史分述如下。
第一任主持人:穆罕默德·葉爾古白(第六輩)
人稱落轎太爺,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歿於嘉慶廿一年(1815年),享年61歲。
第二任主持人:穆罕默德·依布拉黑麥(第五輩)
人稱“哈那尕四太爺”,享年63歲,生卒年不詳,是四坊四太爺之後裔。
第三任主持人:馬依地勒斯
生於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歿於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享年75歲。
第四任主持人:馬以倆斯(第七輩)
生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歿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享年66歲。
第五任主持人:穆罕默德·世師(第七輩) 人稱“長生依麻目”,生於道光廿九年(1849年),歿於光緒廿四年(1898年),享年49歲,亡日為農曆六月十六日。
第六任主持人:馬順順、(第六輩)海茶阿爺
馬順順生卒年不詳,享年104歲,人稱豁命阿爺;海茶阿爺生卒年不詳,人稱七斤海力法;在他們主持時期內,時逢1928年國民軍馮玉祥部軍閥趙席聘火燒八坊,拱北慘遭破壞。在他們擔任主持人期間搬請了麥賽阿訇、德祿阿訇為拱北開學阿訇。
第七任主持人:馬國珍(第七輩)
人稱五十哈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1年)十月初十日,歿於1963年正月十五日,享年92歲。解放前,他被譽為臨夏格迪目“三根柱”之一,在他主持下,國民軍火燒八坊後又重新修復了拱北。
第八任主持人:馬福堂、馬德卿
馬德卿生於1904年古歷二月初五,歿於1981年古歷六月十六日,1953年——1958年任主持人。在此時組成了馬德卿、馬良誠(老良誠)、馬祁保、馬子新、馬平安、馬福堂的學董會。
第九任主持人:馬福祥(第九輩)
生於1909年古歷八月初七,歿於1980年古歷五月初五。在他們主持下,由馬祁保、馬麟、馬舍娃、馬福林、馬福堂、馬福祥、馬平安組成學董會,主持教務,前後搬上了祁明德(聾阿訇)阿訇當開學阿訇,在拱北統一種植樹數千株,並修建了兩亭禮拜堂五間,大門、東西廊房各三間,磚門一座,挑角三門一座,收集了外格夫土地,組織了聖紀會,參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回教救國協會”。
1935年到1954年常住拱北的木札外東地尼。
1958年至1967年拱北毀於文革,拱北由馬祁保、馬子新、馬良誠(老良誠)、 馬平安、馬福林代管。
第十任主持人分別為:馬光祖(第十輩)、馬良臣(尕良臣)(第八輩)
選舉後產生了畢家場拱北修建委員會,選舉馬良誠(老良誠)、馬光祖、馬福林、馬萬德、馬光明、馬尚賢、馬麻虎、吳麥智、祁文斌、喇玉才、馬子新、馬良臣(尕良臣)、馬忠孝、馬如奎、吳一素夫、馬忠智、海正明、馬尚武、馬麻旦、馬玉海為修建委員會委員。搬請了馬奴海為開學阿訇,馬光祖擔任修建委員會組長約1年,之後由馬良臣接任,他們共同組織始祖金骨遷回及修復拱北工作。
第十一任主持人:馬光明(第十輩)
參與搬遷及竣工後拱北管理工作,1983年成立了畢家場拱北清真寺管理委員會,選舉馬光明為管理委員會主任,馬福林、馬萬德、馬光祖、馬尚賢、馬麻虎、吳麥智、喇友仁、祁文斌、喇玉才、馬良臣、馬奴海、馬忠孝、馬如奎、吳一素夫、馬忠智、海正明、馬尚武、馬世俊、馬麻旦、馬新武為管委會委員。在管委會的精心管理下,畢家場拱北不斷進行修建,並進一步制定了管理制度,先後搬請了寧夏安阿訇、聾阿訇三師傅為開學阿訇,主持教學、培養滿拉,畢家場拱北的各項宗教活動走上了良好軌道。
第十二任主持人:馬維良(第八輩)
2006年12月1日拱北管委會及有關部門參加,通過民主選舉,選出新一屆管委會組成人員,其中顧問為馬維林、馬光明、馬吾麥;管委會主任為馬維良;副主任為馬依布拉、馬黑麥、馬爾利、喇志才;會計為馬忠、喇忠奎、馬新武;管委會成員:馬遠忠、吳什子、馬麻旦、馬忠禮、馬吾斯、馬維成、馬孝義、馬忠英、馬繼賢、蘇麻乃、開學可訇馬哈錄乃。拱北重新修定了一系規章制度,進一步加強了財務、教務、事務等管理制度。新建了西客廳、圍牆,加固了北山拱北原址,不斷完善拱北內外的修建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