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交通,旅遊,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明代中葉,礄口境內始有人定居,實為漢陽城外的一片蘆荻漫灘。
清康熙年間,漢口巡檢司由漢陽遷至漢口,漢口從行政管理上與漢陽正式分離。清末,漢口設定為夏口廳。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
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在夏口縣區域內設立
漢口市,區內建置沿革便反覆隸屬於漢口市政府和漢口特別市政府。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同年7月,中共武漢市第二區委員會成立。
1950年11月,武漢市第二區人民政府成立,管理礄口片區。
1952年6月,武漢市第二區改稱礄口區,轄街道人民政府20個。
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
1955年3月,礄口區人民政府改稱礄口區人民委員會。
1960年至1961年10月,礄口區人民委員會改為礄口區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礄口區人民公社撤銷,恢復礄口區人民委員會。
1968年3月,成立礄口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2月,撤銷礄口區革命委員會,恢復礄口區人民政府。
2000年底,礄口區轄10個街道。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時期,長豐一帶屬張公區,建國後,成立長豐區公所。
1949年12月,成立三合、羅家、四聯、舵落、竺台5個鄉。
1951年5月,長豐區合併至第七區。
1955年2月,將長豐鄉轉交由漢橋區管轄,礄口區有20個街道,街道設街人民政府。
1954年,改為街道辦事處,作為礄口區政府的派出機構,1956年,街道調整為16個。
1957年元月,漢橋區的長豐鄉一部分劃入礄口區,後增設了韓家墩街道,全區共有街道17個。
1958年4月,經過調整,成立西郊大社,轄9個大隊;8月,西郊大社劃為東西湖蔬菜三場。
1959年,調整為9個。1960年,人民公社化時設8個分社。
1960年7月,蔬菜三場劃歸礄口區,稱長豐鄉農業管理區。
1961年6月,恢復14個街道。1970年,建有12個街道革命委員會。
1964年8月,長豐地區再次劃歸漢橋區。
1978年,恢名街道辦事處,仍為12個。
1985年1月,長豐鄉劃歸礄口區管轄。
1986年,建立易家墩街道,至此全區共有13個。
2000年9月,經過調整,將原漢正街街道更名為崇仁街街道,將原利濟、三曙、新安、寶慶4個街道合併後,成立漢正街街道。年底,共有易家墩、韓家墩、宗關、漢水橋、寶豐、崇仁、漢中、榮華、六角、漢正10個街道。
2000年,長豐鄉下轄13個行政村、61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礄口區,位於
武漢市中心城區西部,東、西北分別與
江漢區、
東西湖區接壤。介於東經114°9′~114°17′,北緯30°34′~30°38′之間,面積41.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礄口區地處江漢沖積平原,無丘陵山坡,地形平坦開闊,原為河湖水域,逐步填充,形成陸地,地面標高19~22米。地層岩性與地質構造明顯控制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地貌為晚近期構造形成的堆積地貌形態。
氣候
礄口區的氣候特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同期,無霜期長(240天)。春秋各60天,夏季最長為125天,冬季為120天。常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40%。
水文
礄口區以漢水為主體,河有黃孝河(歷史上有玉帶河、廣昌河、新河),湖有後湖、張家湖、張畢海、竹葉海。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截至2007年,礄口區動物有鯖魚、
草魚、鰱魚、鱅魚、豬、牛、雞、鴨、鵝、馬、騾、驢、羊和免。
植物資源
人口
截至2017年末,礄口區戶籍總人口528604人,其中,農業人口590人,非農人口528014人。有
漢族、
回族、
滿族、
土家族等27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8年,礄口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突破7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超過5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以上,接近7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5%;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超過54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7億美元;
2017年,礄口區生產總值668.06億 元,按可比口徑(下同),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52.24億元,增長41%;第三產業增加值515.82億元,增長92%。第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47:76.53調整為22.79:77.21。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31%,比上年降低0.2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就業29萬人次。
第一產業
1957年底,長豐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5526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3.42%。
至2000年底,全鄉蔬菜種植面積僅剩2887畝。蔬菜達18500噸,產值達423萬元。2000年底,長豐鄉共有魚池3360畝,從事漁業的勞動力283人,全年產魚1900噸。鮮魚總產值達601.46萬元,是1984年的3.9倍。
第二產業
2018年,礄口區招商引資往年開工項目投產率68.2%、往年簽約項目開工率75.9%、當年新簽約項目開工率70%。12個項目開工,23個項目有序推進,24個項目竣工運營。
第三產業
2018年,礄口區服務業增加值占比77.3%,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80%以上。電子商務交易額、健康產業產值雙雙突破500億元,工業企業總部產值超過6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20億元。現代商貿、工業服務、健康服務三大產業全口徑稅收突破50億元。稅收過千萬元企業達到105家。TODAY入選新消費產業獨角獸榜單。金融業、建安業稅收增幅分別達到15%、34.6%。新增“四上”企業69家、“個轉企”236家。
社會
科學技術
2018年,礄口區簽約項目投資總額1347億元,引進30億元以上現代服務業項目5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3個,民營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個。新註冊過千萬元項目488個、總註冊資本118.7億元。引進普羅格科技、南威軟體、湖北能科等優質企業200餘家。“D+M”小鎮被評為全市工業設計集聚區,新工廠大數據產業園、大健康產業園等6個“新兩園”建成開園。市場主體增加1.1萬戶、增長11.5%。設立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研究院,組建漢正商學院、海外人才聯絡站,新增院士工作站3個,聚集“兩院”院士21人、“千人計畫”專家22人。
2014年,礄口區共有幼稚園59所,在園幼兒15039人,比上年增長3.8%;國小40所,在校學生31003人,增長1.1%;普通中學23所,在校學生219.3人,下降1.9%;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4589人,增長2.5。全年新建、改建中國小校竣工面積22499.62平方米。6—11周歲人口入學率100%,12—14周歲人口入學率100%。國小在校學生無輟學,國中在校學生輟學率0.02%。國中畢業生合格率99.1%,高中畢業生升學率98.9%,其中一批本科上線727人,比上年增加65人,本科上線2124人。
文化
2014年,礄口區共有區屬文化事業機構5個,其中,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藏書23萬冊,從業人員50人。全年開展大型民眾文化活動50項(次)。全年文化市場管理稽查覆蓋率達100%,音像製品案件查處率100%。2014年,區文化館選送參加文化部組織的第十二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的代表獲優秀個人組織獎、十大名票獎;參加省文化廳組織的第十二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湖北選拔賽,獲優秀組織獎;參加2014武漢市琴台之聲音樂大賽獲組織獎。
衛生
2014年,礄口區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9個,其中,醫院4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5個,其他醫療衛生機構3.7個;有衛生技術人員醫護人員為14461人(藥師和技師沒有進行網上管理無法統計),其中執業醫師4186人;有醫院病床1155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5.04人、醫院病床13.91張。全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99.31人/10萬人,兒童免疫接種率99.7%,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100%。
體育
2014年,礄口區共開展大型民眾性體育活動25次,參加活動人員15萬人。體育人口達到44萬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62.1%。組隊參加市級以上體育競賽266人次,獲得金牌70枚、獎牌124枚。代表武漢市組隊參加省運會桌球項目比賽摘獲金牌13枚、銀牌3枚,以團體總分219分取得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雙料第一的好成績。
交通
江漢一橋、
江漢二橋、晴川橋、月湖橋等縱向啟開漢口大門,分別連通
京廣鐵路、市區
內環線和中環線。城區路網發達,沿河大道、
中山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建設大道等主幹道及武漢市軌道交通1號線層級橫向貫通全區。地理區位獨特,緊鄰漢口火車站和天河國際機場。107國道、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划過區郊,鐵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便捷。
旅遊
保壽橋
又名玉麟橋,建於清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位於現漢正街保壽巷46號。該橋曾是山陝會館往返後湖的必經之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陝水煙號商人集資重修。重修後的保壽橋是兩墩三孔平板式石橋,麻石橋面,兩邊為5檔6柱,密封式石板護欄,每檔由兩塊石板嵌成,3排條石板鋪成橋面,橋寬丈余,長三丈。在青石橋欄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峽水菸眾號修建”,另一面刻有“保壽橋”3個楷書大字。此橋至今保存完好,建國後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興起後,保壽橋被商業鋪面所占。
位於江漢區利濟北路71號(武漢市第一醫院對面),占地面積427.2平方米,正中為“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墓碑,墓碑後面為墓冢。墓園後牆中有武昌起義浮雕,左刻“國魂不死”,右刻“天下為公”,均為孫中山所書。1911年11月l日漢口失守,戰時總司令黃興率民軍反攻漢口,史稱“漢口保衛戰”。11月16日,黃興命令工程營在漢水架設浮橋,以炮火掩護強渡漢水,向玉帶門(今礄口路一帶)發起攻擊,17日民軍攻至玉帶門一帶。在反攻,起義軍民沿王家墩、玉帶門從左翼進逼清軍。遭到隱蔽在樹林中的清軍伏擊,清軍用機槍向起義軍民猛烈掃射,一大批壯士英勇犧牲。後由紅十字會及善堂聯合會等組織出面收埋,連同歆生路(今江漢路)至濟生堂(三民路)一帶戰役陣亡軍民共約2000人,合葬一處,建立公墓(俗稱“二大堆”),後又合建為一大冢。辛亥首義烈士墓自1911年建立至今,曾遷移二次。l919年為修建一條溝通現解放大道連線航空路的碎石土路時,由於烈士墓正處於路中,遂將烈士墓東移,即現武漢市第一醫院住院部大門內側。後武漢市第一醫院修建住院部時,又將烈士墓移至現在墓地。1956年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山陝會館
亦稱西關帝廟,坐落於循禮坊夾街後(今全新街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山西、陝西兩省商人籌建,曾毀於鹹豐四年(1854年),重建於同治九年(1870年),竣工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館址西起全新街,東鄰藥幫大巷,南至關帝街,北抵長堤街。建築宏偉,時為漢口諸會館中較大者。由於館內修有大殿,供奉“關帝”,所以又稱為“西關帝廟”(漢口花樓街以東有規模較小的東關帝廟)。
清鹹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平軍攻進漢口後,洪秀全曾在西關帝廟內住了10多天,指揮進攻武昌的戰鬥。20世紀20年代,會館改為漢口市第二國小。抗日戰爭武漢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軍1個小分隊曾駐紮廟內,廟內的建築物和用具因此毀壞不少。抗日戰爭勝利後,漢口市警察三分局設在關帝廟。武漢解放後,此廟曾作為公安派出所的駐地。1951年,被市民政局所屬的慈善機構聯合會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間,廟的前部分被改建為民房和商店,後部分改建為藝華五金工廠。藝華五金工廠遷走後,屬東方五金廠和武漢開關廠廠房。1985年後,成為全新街市場。
懷慶(覃懷)會館
懷慶(覃懷)會館,亦稱藥王廟,位於全新街藥幫二巷。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河南洛陽商人在三皇殿內建藥師會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擴建成懷慶會館。會館建築宏偉壯觀,黃瓦綠檐、金邊,繪有雲頭小獅花紋,共分為前大殿、後大殿和三皇殿3個部分。前大殿的對面有1個戲台,戲台前面是朱紅雕花的弧形看台樓,樓上設女座,樓下設男座。
1951年,廟內文物全部交給善會聯。“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內僅存的少數古代字畫被一掃而空,造反派擊毀1個石獅子和1條石龍。另1條石龍在改修藥幫巷國小校舍時遭毀壞。僅存1個石獅子現存於藥幫巷國小右側1間民房裡,3塊地契碑記和雕鑿有小獅花紋的1條石橫樑在藥幫巷國小後院內。
陽明書院
即紹興書院,位於漢正街餘慶里、石碼頭一帶。清末由浙江紹興商人興建。書院建築宏偉,樑柱均用白石築成。《漢口竹枝詞》雲“一鎮商人各省通,各幫會館競豪雄;石樑透白陽明院,瓷瓦插青萬壽宮”。辛亥革命期間,書院被焚。後在此修建文化電影院。
著名人物
葉文機(生卒年不詳)安徽徽州人。武漢老字號“葉開泰”國藥店創始人。
汪玉霞(?—1741年)女,原名
蔡玉霞,“汪玉霞”老字號創始人。
劉木堂(?—1888年)
劉開榜(1892—1944年)劉木堂,湖北漢陽人。“老大興園”酒樓創辦人。
蘇文受(?—1890年)湖南長沙人。老字號“蘇恆泰”傘廠創始人。
師維善(生卒年不詳)英國人。英國醫學士。基督教傳教士。受英國基督教危斯理會(Wesleyan Mission,後中譯名循道會)派遣,清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十七日,以傳教醫生身份抵達漢口,為華中地區第一個傳教醫生。
張之洞(1837—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寧津)人。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兼湖北巡撫。
昌智仁(1876—1909年)武漢著名小吃“面窩”的發明人。
楊格非(Griffith John)(1832—1912年)英國人,原名
楊約翰,又名
楊篤信。牧師。
密昌墀(1852—1919年)字丹階,號孑公,湖北漢陽(今屬武漢市
東西湖區)人。幼年家貧苦讀,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舉進士,任山西徐溝知縣。勤於民事,常輕騎簡從下鄉察訪,因而有“密青天”之譽。
宋煒臣(1866—1926年)字渭潤,浙江鎮海人。民族實業家。
陳定一(1905—1926年)字學灝,礄口人。革命烈士。民國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二年秋入湖北省立第一師範,並加入校內進步團體湖北人社,後為該社主要負責人之一。
徐世明(1890—1927年)浙江上虞人。中共地下黨員。民國十一年(1922年)參加革命,同年五月在大冶鋼鐵廠加入中國共產黨。
孫保基(1907—1968年)字君植,又名寶基,江蘇無錫人。民族實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