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區

江漢區

江漢區,隸屬湖北省武漢市,南臨長江漢江交匯處,分別與武昌區漢陽區隔江相望;北抵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東、西兩面各與江岸區礄口區相鄰,漢口地區中部、是武漢七個中心城區之一,總面積為28.29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江漢區常住人口68萬人,下轄民族、民權、花樓、水塔、滿春、前進、民意、新華、萬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漢興13個街道,108個社區。

江漢區是古漢口鎮發源地,迄今有500年悠久歷史,一直是武漢市中心城區和重要商貿金融區;武廣商圈是武漢最早成形、最大、最繁華的商業區。

2018年,江漢區地區生產總值125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4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2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3.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漢區
  • 外文名稱:Jianghan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湖北省武漢市
  • 下轄地區:13個街道
  • 政府駐地:北湖街道新華下路15號
  • 電話區號:027
  • 郵政區碼:430021
  • 地理位置:武漢市漢口地區中部
  • 面積:28.29平方千米(截至到2017年底)
  • 人口:68萬(截至到2017年底)
  • 氣候條件: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江漢關大樓漢口江灘武漢市博物館菱角湖江漢路步行街
  • 火車站漢口站
  • 車牌代碼:鄂A
  • 行政區劃代碼:420103
  • 地區生產總值:1255億元(2018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自然資源,氣候,水文,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風景名勝,特產美食,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漢江下游發生改道,在郭茨口一段裁彎取直,主河道從龜山北麓匯入長江,自此漢口從漢陽析出。嗣後,漢口憑藉“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地理位置優勢,迅速崛起,發展成商埠。
現代城市現代城市
明末清初,漢口已是“楚中第一繁盛處”,與佛山鎮朱仙鎮景德鎮並稱為天下四大名鎮。
自明代中期漢口形成直至清末,江漢境域一直歸漢陽府所屬漢陽縣管轄。
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漢陽縣始設巡檢司,管理漢口鎮,境域屬之。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漢口巡檢司治所由漢江南岸的崇信坊遷到北岸漢口一側。
雍正五年(1727年),漢口巡檢司分成仁義、禮智兩個分司,管理漢口居仁、由義和循禮、大智四坊。其中循禮坊在今江漢區境內,其餘三坊在今礄口、江岸區內,禮智分司署設於境內統一街萬壽巷。兩分司署之上,設漢陽縣同知署,署衙駐境內四官殿。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準朝廷實行“陽夏分治”,在漢口置夏口廳,其治所駐境內二盛巷。自此境域改屬夏口廳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改夏口廳為夏口縣,境域隸屬夏口縣,劃為第三區。
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民政府廢夏口縣,設漢口市;次年,在境內天元善堂(舊址在今民主街)建漢口市政府大樓,境域屬漢口市第三區所轄。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改保甲區為自治區,境域分屬新安、三民、雲樵、永清4個區公所管轄。
1950年11月,境域成立武漢市第三區人民政府,隸屬武漢市。
1952年7月,武漢市第三區更名為武漢市江漢區,武漢市人民政府重新調整區劃,撤消第五區,將其所轄解放、循禮和公園3個公安分駐所管轄地段劃入江漢區。
1954年,江漢區25個街道人民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
1955年2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撤消惠濟、福城、東湖3個郊區,並將原惠濟區所轄航空路、萬松園至江漢北路一帶地域劃入江漢區。
1956年,武漢市實行“城區帶郊區”體制,將洪山區合作鄉(1960年改建為合作公社)劃入江漢區。
1958—1959年,區、街分別組建人民公社和分社。
1961年,江漢區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原建制。
1964年,武漢市又將合作公社劃出歸漢橋區管轄。
1969年,江漢區人民政府改稱江漢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撤銷江漢區革命委員會,恢復江漢區人民政府。
1985年2月,武漢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洪山區江北片一部分地域劃歸江漢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底,江漢區下轄13個街道:民族街道民權街道花樓街道水塔街道滿春街道、前進街道、民意街道、新華街道、萬松街道、北湖街道、唐家墩街道常青街道漢興街道,和一個開發區:江漢經濟開發區、一個管委會區:武漢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政府駐北湖街道新華路25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漢區位於長江北岸,因長江漢水交匯而得名,南臨長江漢江交匯處,分別與武昌區漢陽區隔江相望;北抵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東、西兩面各與江岸區礄口區相鄰。介於北緯30°34’~30°39’,東經114°13’~114°18’之間。東西最大橫距6.9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8.66千米,總面積為28.2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江漢區總的地形特徵為南高北低,平坦開闊,無山丘,多湖塘。屬於長江、漢水沖積的高河漫灘階地,海拔多在23~26米,低於長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長江、漢水沿岸向北緩緩傾斜降低,斜坡角度約為40°,一般高差3~4米。區境北部北湖至後湖一線有殘留湖沼。
江漢區地貌類型為沖積平原,系由長江、漢水泛濫淤積而成。漫灘階地前緣因河床沖積形成自然堤,洪水期常遭淹沒,人工築堤防護後境況改善。階地後緣為湖塘窪地。階面組成物質主要為亞砂土、黏土等。

自然資源

江漢區地下水源豐富,且水質較好、埋藏淺、易開採。地下水以鬆散堆積層孔隙承壓水為主。據勘探資料,境內唐家墩、北湖一帶地下水儲量達上億立方米,水位埋深6米,含水層22米。

氣候

江漢區位處地球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帶,具有常年雨量充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等氣候特徵。
江漢區
江漢區四季劃分,以月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10℃~22℃為春、秋季。四季之中,以夏冬兩季較長,各約4個月,春秋兩季較短,各約2個月。一般春季始於3月16日,約61天;夏季始於5月16日,約135天;秋季始於9月28日,約56天;冬季始於11月23日,約113天。
江漢區四季各具特點:春季春雨綿綿,常有大風,氣溫回升快,但升降劇烈。3月常有“倒春寒”發生。初夏多梅雨、暴雨,若遇特大暴雨,易造成洪澇災害;盛夏炎熱高溫,城區“熱島效應”顯著。秋季天高氣爽,晴朗少雨,晝夜溫差大,11月中旬初霜出現。冬季低溫乾燥,與同緯度地區相比顯得偏寒,初雪一般在12月上旬。

水文

江漢區湖泊有:西湖、北湖、菱角湖、後襄河、小南湖、機器凼子等6個,水域總面積52.05公頃,集中分布在區境北部,皆為後湖遺存。

人口

截至2018年,江漢區常住人口68萬人。江漢區的民族類別構成絕大部分為漢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區有回、滿、蒙古、壯、苗、朝鮮、白族7個少數民族共722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0.5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區境少數民族增至32個共3795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總數的0.88%。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2000人),占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52.7%;人口在50人以上的其他少數民族依次為:土家族(482人)、蒙古族(414人)、滿族(234人)、壯族(229人)、苗族(92人)、朝鮮族(81人)、維吾爾族(50人);50人以下的少數民族有侗、瑤、白、納西族等24個。
從族源上看,境內少數民族大都是從少數民族地區或祖國其他地方遷徙而來。遷徙抵境時間,以回族、蒙古族、滿族較早,始於明清,多因征戰、出仕、經商等而來漢,爾後定居繁衍。其他少數民族多系新中國成立後,通過來漢經商、謀職、讀書、婚嫁、工作分配以及部隊復員轉業等途徑相繼流入。境內少數民族在分布上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特點。除回族相對集中,主要聚居於民權、民族兩個街道轄區(即廣益橋清真寺周邊一帶)外,其他少數民族則與漢族混居雜處,散布於全區各個街道轄區。

經濟

綜述

2018年,江漢區地區生產總值1255億元,同比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4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20億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3.19億元,增長1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全區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9%。
2017年,江漢區地區生產總值1150億元,同比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32億元,增長9.9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9億元,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8億元,增長10.2%;招商引資總額583億元,增長5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全區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

第一產業

江漢區為武漢市中心城區,一直是武漢市中心城區和重要商貿金融區。故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2017年,江漢區實施重大建設項目51項,完成投資330億元,約占全區投資總額2/3。11個項目開工,中心一期、二期等完成結構封頂,多家總部項目簽約籌建。
2018年,江漢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0.7%。

第三產業

2018年,江漢區新增年納稅億元樓宇5棟,全區億元樓宇總數達23棟,3棟樓宇稅收突破10億元,金融業增值稅增長41.6%,新增上市企業2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市第一,規模以上企業突破100家,占全市總量的七分之一,營業收入增長41%。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營業收入突破40億元,稅收突破1億元。
2018年,江漢區舉辦大型招商推介活動24場,簽約總金額1338.4億元,外資占比近45%;實際到位資金667億元,增長16.2%。引進嘉里中心等30億元以上現代服務業項目6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8個,往年簽約項目開工率87%,居全市第一。累計完成重大項目投資270億元,13個市級重大項目、81個區級重大項目有序推進,9個項目新開工,7個項目竣工驗收。
2017年,江漢區全年共接待重要企業和客商200餘人次,新簽約重大項目35個。新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和研發機構12個、30億元以上現代服務業項目4個,新增註冊資本千萬元以上企業270餘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設立區域性銷售公司,武漢金融資產交易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校友會“武漢金融街”總部、智慧財產權綜合服務平台、義大利百慕達時尚學院相繼落戶。

交通運輸

交通四通八達交通四通八達
京廣鐵路從江漢區東北面穿過,武漢長途汽車客運總站漢口站位於江漢區。境內7條公路橫貫東西,3條市內主幹道縱跨南北 , 京珠國道滬蓉國道在最北端交會,境內武漢長江輪船公司從事長江幹線及支流乾散貨運輸 、液化氣運輸、大件設備運輸,江漢區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15分鐘車程。
江漢區水上交通集中於境內長江、漢江北岸,輪渡航線有武漢關一中華路 、王家巷一漢陽門、集稼嘴一高公街,另有集稼嘴至黃鶴樓專航線、苗家碼頭至中華路快客航線。合計航距14.2千米,公共運輸汽車途經境內的線路119 條,占武漢市公交線路的51%,匯流排長2379.5千米;其中,起訖站點在境內的線路有53條,線長1024.4千米。有無軌電車4條(即電1、電2、電3、電7路),匯流排長32.2千米,有計程車經營企業34個,有營運車輛3000多輛。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由東至西貫穿區境,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在境內設站點7座,武漢軌道交通3號線在范湖站與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換乘,其他通過江漢區的線路還有武漢軌道交通6號線武漢軌道交通7號線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江漢區63家文創企業落戶“江漢創谷”,部分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相繼進駐,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內首個獨角獸級創新孵化平台落戶江漢,中新企業創新發展論壇、54小時創業松鼠大賽等活動開展。支持武漢市測繪研究院等20家企業對接在漢高校,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家,新三板掛牌科技企業2家。
2018年,武漢市首個原創認證保護分中心落戶江漢區,新增省級眾創空間2個。匯聚創新主體,引進院士、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和研發機構8個,吸引各類小微科創企業80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36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家,第二屆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設計師之夜”、首屆武漢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論壇等活動開展。
2018年,江漢區專利授權量增長62.6%,增速位列中心城區第一;專利申請量增長43.6%。技術契約交易額突破億元。高新技術產值43億元,增長超過2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0.7%。

教育事業

2016年,江漢區各級各類學校總計110所,其中江漢區教育局所屬公辦普通中國小44所(高中5所、國中13所、國小26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幼稚園9所;市屬學校10所(高中2所、九年制1所、國中1所、國小1所、幼稚園4所、工讀學校1所);其他單位辦高中1所,幼稚園4所;民辦職業學校1所,中國小5所(高中2所、國中1所、國小2所),幼稚園34所。
2016年,江漢區全區在校學生72342人,其中,幼稚園11442人,小學生33374人,國中生15508人,高中生8874人,中職生3056人,工讀學生88人。全區教職工6408人,其中,專任教師5016人,專任教師中,高中940人,職業學校176人,國中1409人,國小1758人,幼稚園699人,工讀教師34人。
2017年,江漢區“學區制”建設模式及“小班化”管理經驗在武漢市推廣,武漢市中考狀元和高考榜眼花落江漢。4所中國小、幼稚園新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80%。
2018年,江漢區出台湖北省首個集約化校園建設導則。啟動12所中國小、幼稚園建設,竣工5所。新開辦幼稚園9所,中考普高升學率居武漢市之首,規範校外培訓機構174家,取締無證幼稚園16所。

文體事業

2017年,江漢區開展“金橋書評”、“武漢微馬”、“七彩江漢·七湖聯動”等文體活動。七軍會場館漢口文體中心修繕升級工程穩步推進,湧現出“全國最美家庭”、“中國好人”等先進典型。
2018年,江漢區非遺文化節、人文武漢大課堂、武漢微馬等文化體育活動開展,時尚藝術季、“穿越老漢口—時尚新江漢”行為藝術秀等活動深受民眾喜愛,“書香金橋”讀書活動獲評武漢市首批“終身學習品牌”。

醫療衛生

2017年,江漢區進行區屬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等改革工作,緊密型醫聯體單位新增2個。在全市率先開展高齡產婦免費無創基因檢測試點。
2018年,江漢區完善分級診療機制,建成8家緊密型醫療聯合體。開展首屆名老中醫、特色中醫科評選。

社會保障

2017年,江漢區新增就業崗位3萬餘個,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新增參保9萬餘人,共發放各類救助金8600餘萬元,惠及14萬人次。落實保障性住房9336套。全面完成D級危房排危治理。更新維護老舊電梯54台。清洗、更換水箱490個。推進老舊社區二次供水改造,解決776戶居民飲水難問題,開展養老機構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創建19個老年宜居社區。發放高齡津貼2200萬元。安裝便老扶手、休閒椅3000套。
2018年,江漢區民生支出62.95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9.68%,同比增加8.79億元,增長16.23%。新增就業2.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3.8%,建成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57家,同比增長24%。
2018年,江漢區率先建立養老機構標準化體系,建成老年人宜居社區26個,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類救助資金8646萬元,發放高齡津貼2300萬元。解決保障性安居房5000套,發放城鎮住房保障租賃補貼2200戶。全面完成對口幫扶的黃陂區6個貧困村的脫貧攻堅任務。

基礎設施

2017年,江漢區整體推進以南部地區為重點的綜合改造,健全“1+N”多方聯動房屋徵收工作機制。啟動舊城改造項目14個,整理土地860畝,徵收房屋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14.8萬平方米。實現項目地塊出讓,完成供地217畝。實施漢正街排水主幹管建設等項目16個,新建排水管道9.08公里,疏撈排水管涵500餘公里,北部地區建成污水管網60餘公里,建成微循環道路12條。複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新增停車泊位2200個。
2017年,江漢區開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改革,完善城市綜合管理工作考核辦法,創建“省級示範路”、“市級示範路”4條,PM2.5和PM10年均值分別同比下降7.27%、6.45%。
2018年,江漢區漢正街片區紫竹巷、航空小路片等項目實現供地351.8畝,啟動楚寶里國際商業文創片控規升級城市設計,高標準完成漢口文體中心升級改造,啟動新華路、解放大道、黃孝河綜合管廊、雪松路綜合改造工程。新建微循環道路10條,新增道路里程6.9公里,維修破損道路12萬平方米,新增停車泊位1.2萬個。
2018年,江漢區拆除樓頂廣告796處、違規LED屏1008塊,拆除違法建設18萬平方米,整治工地圍檔5.5萬平方米,美化建築立面295萬平方米,取締規範早夜市49處,拆除主幹道亭棚72個,建成萬松橫路站等垃圾收集屋5個,新、改建公廁15座,實施公廁服務市場化試點29座,在4.3萬戶居民、122個機關事業單位中開展垃圾分類試點。

風景名勝

武漢博物館
武漢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區青年路373號,西距漢口火車站300米。2001年10月1日 正式對外開放。總建築面積17834平方米,陳列面積6000平方米,庫房面積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學術科研、宣傳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休閒娛樂諸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截至2016年,武漢博物館共有藏品10萬餘件,涉及陶瓷青銅器書畫玉器竹木牙雕琺瑯器印章等眾多種類。
江漢關博物館
江漢關是江城百年發展的地標。清鹹豐11年(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漢口等通商口岸。清鹹豐12年(1862年)1月1日,江漢關設立,江漢關最初設在漢口天津路一帶的江邊,後遷址至沿江大道江漢路口。
民國13年(1924年)1月21日,江漢關大樓落成,高45.85米,成為當時三鎮最高建築物。2010年武漢決定依託江漢關建設博物館。2012年,武漢海關從大樓內遷走。經改造後的江漢關現成為展示海關場景和“江漢朝宗——武漢城市現代化的歷程”的主題陳列館。江漢關館藏文物3000多件。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在漢口中山公園內西北角,東臨人民會場,西依人工湖,東南20米處有張公亭,是1座平頂廳堂式建築,長34米,寬12米,面積約400平方米,現為公園餐廳。
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黨軍隊進占漢口後,9月18日將粉刷一新的張公亭改名為“受降堂”,大廳正中掛孫中山遺囑,兩旁懸掛中、蘇、英、美等反法西斯國家的國旗,門前上方橫匾上鑲“受降堂”金字。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司令官孫蔚如在此接受日本第六方面軍指揮官岡部直三的投降書。
漢口江灘公園
漢口江灘公園上起武漢客運港,下至丹水池後湖船廠,全長7公里,分三期進行規劃建設。第一期工程從武漢客運港至粵漢碼頭長1.04公里,綠地面積14萬平方米,以大面積綠化和濱江公共休閒活動空間為主,展示城市景觀。
第二期工程(武漢長江二橋至三陽路段)於2003年9月28日對市民開放,形成3.4公里長的“綠化濱江長廊”。江灘公園保持了親水、生態、休閒的特色。江灘公園內有長椅供遊人休息觀景。

特產美食

老通城豆皮老通城“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漢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製的節日佳肴,後來成為尋常早點。在武漢,以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歷史最為悠久,也最負盛名。“老通城”是一家酒樓的名字,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以經營三鮮豆皮聞名,老通城豆皮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
四季美湯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992號(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後有特級廚師鐘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小桃園煨湯漢口蘭陵路小桃園煨湯專門經營各種煨湯總,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先炒後煨,一次加足清水,煨時不加蓋。湯汁不沸騰,以旺火燒開,用文火煨透。湯味馨甜腴美、風味獨特。煨湯的著名品種有:雞湯、甲魚湯、八卦湯、鴿子湯、排骨湯、牛肉湯等。尤以“瓦罐雞湯”最有名。煨出的雞湯只見湯清肉嫩、芳香朴鼻,引人食慾。八卦湯和甲魚湯,湯色清香,入口肉嫩骨離,美味可口。
談炎記水餃: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製作水餃技藝,主要品種有鮮肉、冬菇、廣米、三鮮、雞茸、蝦仁等水餃, 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製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面窩:是武漢地方性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
面窩主要分布於武漢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攤點,尤為武漢漢口老城區口味地道。面窩除了米麵窩外,還有炸豌豆窩、“苕面窩”(紅薯窩),中間是沒有洞的形狀,別有風味。

榮譽稱號

2011年,江漢區榮獲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6年5月,江漢區被教育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
2016年7月27日,江漢區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第三屆全國首批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
2017年1月17日,江漢區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示範典型。
2017年6月16日,江漢區順利通過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示範典型評估。
2018年9月,江漢區榮獲2018年中國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