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拼音:wǎn
注音:ㄨㄢˇ
部首:石
筆畫:13
五筆:DPQB
倉頡:MRJNU
鄭碼:GWRY
四角號碼:13612
漢字演變
基本解釋
1、盛(chéng)飲食的器皿,上面口大而圓:飯~、茶~、蓋~、~櫥;
2、像碗的東西:軸~兒。
詳細解釋
〈名〉形聲。字從石從宛,宛亦聲。“宛”意為“凹形的”。“石”與“宛”聯合起來表示“凹形的石制容器”。本義:凹形石制容器。引申義:陶、木等質地的凹形
容器。
1. 一種圓形凹心盛食品的器具,在形式上通常接近半球形,一般比盤子深,比茶杯大和重。芙蓉玉碗,蓮子金杯。——北周· 庾信《
春賦》。
2. 又如:飯碗;瓷碗;搪瓷碗;擺碗筷;碗泥(燒制瓷器的粘土);碗窯(燒制瓷器的窯)。
3. 像碗的東西 [sth.resembling a bowl]。如:橡碗子,軸碗兒;碗脫(方言。窩頭)。
〈量〉
1. 用來計量用碗裝的飲食。滑出出,水冷冷,兩碗來素匾食。——明· 朱有《豹子和尚自還俗》。
2. 宋朝以來燈籠一盞叫一碗。正勸不開,只見兩三碗燈籠飛也似來。——《
水滸全傳》。
漢英互譯
碗——Bowl
方言集匯
1、粵語:wun2
2、客家話:[東莞腔] won3 [陸豐腔] won3 [客英字典] von3 van3 [海陸豐腔] won3 wan3 [寶安腔] won3 [沙頭角腔] won3 wun3 [梅州腔] won3 [台灣四縣腔] won3 wan3 [客語拼音字彙] von3
常用詞組
1.碗櫃wǎnguì
放置食具等的柜子,也叫“碗櫥”。
2. 碗盞 wǎn zhǎ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 埦·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8
《集韻》鄔管切,音宛。與盌椀同。
器皿“碗”
歷史追溯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可追溯到
新石器時代泥質陶製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為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有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碗因為其體積較
鍋、
盂小而可用手端盛。上闊下窄的形態,放在平地上是不穩定的,考古學家推測,古人對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內的。
製作材料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屬等;製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
基本形狀
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製品,基本形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於商周至
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隨著時代的演進,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狀、紋飾、質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如飯碗、湯碗、菜碗、茶碗等。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形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
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製的產品施滿釉,有簡單的
劃花裝飾出現。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外壁或內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採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大多採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於碗上,自唐
長沙窯起始,至宋
磁州窯過渡,經元
青花激發,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形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製作更為精巧細膩,
素三彩、
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造型特點
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
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後出現的
折腰碗、
斗笠碗、
臥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
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
青花瓷。
3、
注碗: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
青白釉茶盞,以
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
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生活常識
消毒方法
懂得餐具消毒的方法,專碗專用,健康生活。碗、筷、碟、勺等餐具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必需用品,大量調查資料表明,從這些餐具上常可檢測出各種致病微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經常進行徹底地清洗和消毒,那么這些餐具就可能成為傳播如
A型肝炎、
痢疾、傷寒、
結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特別是當家庭中有人得了上述各種傳染病後,由於共用餐具可以引起這些腸道傳染病在家庭中相互傳播。因此,作好家庭中常用餐具的日常消毒,有利於保障全家平安。 適合家庭餐具消毒的方法主要有兩大類:
1、煮沸消毒法:
適用於家庭用餐具,如碗、筷、盤、碟、盆、勺等消毒,此法使用簡單,可靠。具體做法:將沖洗過的碗、盆等餐具直立放置在鍋中,加入清水浸沒被消毒的餐具,然後持續煮沸5-15分鐘即可達到消毒目的。隨後倒去廢水,把消毒好的餐具放在乾淨的碗櫃中備用。
2、化學消毒法:
化學消毒法在對餐具進行消毒方面,不如煮沸消毒法方便,因此多用於不能用煮沸消毒的餐具。可使用的化學消毒劑有
漂白粉、磺伏、
過氧乙酸、高錳酸鉀等,在這裡主要介紹漂白粉和磺伏。
漂白粉消毒
漂白粉消毒餐具操作簡便,效果良好。5%的漂白粉上清液浸泡餐具30分鐘,即達到消毒效果。用1片漂精片調成糊狀,加入1000毫升水中配成每升200毫克有效氯的
消毒液,浸泡洗淨的餐具5分鐘,同樣達到消毒目的。一般情況下,每配置一次消毒液,可反覆使用4小時。由於漂白粉屬含氯消毒劑,消毒後的餐具常留有氯味,對人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在使用該類餐具前可用少量開水沖洗一下,這樣可使
氯味明顯減少。
磺伏消毒
磺伏是一種高效、速效消毒劑。用磺伏消毒餐具時,不僅能有效地殺滅餐具上污染的致病菌,而且對B型肝炎病毒也有明顯的破壞和殺滅作用,所以磺伏可用於患有
病毒性肝炎、痢疾等傳染病人的餐具消毒。在實際使用時,將配成每升200-300毫升的磺伏消毒液浸泡餐具2~5分鐘便可達到消毒效果。由於磺伏中的碘與澱粉作用可生成紫藍色斑痕,故在消毒前應當把餐具沖洗乾淨;消毒後的餐具常留有泡沫,可用清潔、乾淨的水沖洗後再保存。
家庭中使用的餐具應定期消毒,當有傳染病人時,使用的餐具應專用,單獨清洗、消毒和保潔。經過消毒的餐具應具有乾燥、潔淨、無油污、無食物殘渣;筷、刀、叉及湯勺應分頭尾擺好,用固定的廚具密封存放,防止再受污染。
清洗方法
1、刮掉沾在碗表面上的大部分食物殘渣、污垢。
3、最後用清水衝去殘留的洗滌劑。
生活小常識
衛生監督所的有關人士表示,飯前用開水燙碗,只能是獲得心理安慰而已,難以達到消毒的作用。對餐具來說,高溫煮沸確實是最常見的消毒方式,很多病菌能都通過高溫消毒的方式殺滅。但是,高溫消毒要真正達到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作用的溫度,另一個是作用的時間。用開水燙碗,由於作用時間太短,只能殺死極少數微生物,並不能殺死所有致病菌。而引發腸道傳播性疾病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致病性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
霍亂弧菌等。這些細菌一般要經過100℃高溫作用1~3分鐘或80度加熱10分鐘才能死亡。某些細菌對高熱有較強的抵抗力,如
蠟樣芽孢桿菌等,瞬間高溫對它們根本沒有效果。
吃飯前用開水燙碗,因作用溫度和作用時間不足,只能殺死極少數微生物,並不能保證殺死大多數致病性微生物。要達到效果,煮沸、流通蒸汽或使用紅外線消毒碗櫃等都是可選的方法。如果採用煮沸,要想做到真正消毒,一定要多煮一會兒,用紅外線消毒碗櫃一般要維持15~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