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開平碉樓始建於
清初,大量興建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尚存1466座,或兩三為伴倚在
村莊旁邊,或四五成群散落在
田野上。乘著汽車沿廣湛公
路穿越僑鄉
開平市時,會發現這些千姿百態、富歐陸風情的碉樓。這些碉樓是舊時
廣東華僑為防禦
盜匪、海外僑胞籌資回鄉興建的。開平碉樓的興起,與當時開平的地理環境、社會治安狀況及開平是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洼,河網密布,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
新會、
台山、
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
明朝後期就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同時開平又爆發了大規模的
土客械鬥,曠日持久,人人自危。此時,恰遇
西方國家在我國
沿海地區招募華工去開發
金礦和建築
鐵路,大批開平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遠赴外洋。於是,開平逐步成為一個僑鄉,發展已擁有海外華僑和
港澳台同胞75萬人,遍布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人強烈的“衣錦還鄉”、“落葉歸根”情結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掙到 碉樓群
錢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匯錢回家或親自回國操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娶老婆。於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僑房建設的高峰期。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兵荒馬亂,盜賊猖獗。由於開平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民間流傳著“一個腳印三個賊”的說法。據粗略統計,1912年至1930年間,開平較大的匪劫事件約有71宗,有100餘人被殺1000餘人被綁架,210餘頭耕
牛被擄走,其它被搶財物無數。土匪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有一次連縣長也被擄去。在這種險惡的社會環境下,防衛功能顯著的碉樓應運而生。而開平作為建築之鄉,20世紀初期就擁有一批較早掌握西方建築
工藝和建築構件的
工匠,客觀上為碉樓建設提供了技術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僑匯減少和最後中斷,僑房建設基本停頓,碉樓的建設停止下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開平建築史上的興旺時期,全市各地普遍建造碉樓,主要是“籍避社賊之狀”,即為“防賊”。各方匪賊把富裕的
僑鄉當成“生財之地”,經常打家劫舍,造成無數慘案。此外
洪水泛濫。於是海外華僑和故里的鄉民聯合起來,以數家或以
村為
單位,集資建造公用碉樓,較為富裕的華僑、歸僑則獨自興建碉樓,作為
防澇和
防盜之需。而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有意識、無意識的仿造了國外的各種建築風格。碉樓建造高峰期全市多達3000多幢,後由於諸多原因大量廢棄,現存1466幢,分布不同城市和鄉鎮。其中分布比較廣泛的是
水口、
月山、
沙岡、
塘口、蜆崗、
百合等鎮。
錦江里調樓群
錦江里隸屬開平市
蜆岡鎮,東北距開平市區22公里。清朝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由黃氏家族按規劃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黃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黃貽桂畫定村首界面線,規定縱巷寬1.5米,每三排建一橫隔
巷,第一條橫隔巷寬1.5米,從第二條橫隔巷開始一律寬60公分,劃出統一面積的宅基地由族人認購,要求房屋統一為6米高。村後並列著的
瑞石樓、
升峰樓、
錦江樓3座碉樓。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村民集資興建在村後中部興建了錦江樓。錦江樓是典型的眾樓,樓高5層17.36米,鋼筋混凝土結構,頂層為懸挑出來的平台,女兒牆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圖案,正中為一懸山頂的樓屋,牆體密布槍眼,視窗狹小,置有鐵門、窗。建築形體簡潔,樸實無華,是防禦性顯著的碉樓。
民國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1923-1925年),在香港經營
錢莊和
藥材生意致富的黃璧秀為保護家鄉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回鄉興建了瑞石樓。瑞石樓位於錦江樓的東側,坐落在村落民居的主軸線上,是典型的居樓式碉樓。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赴美謀生,後來經商致富的黃峰秀在家鄉興建了升峰樓。取樓名為“升峰”,寄寓樓主祈求家庭幸福、事業騰升的意願。黃峰秀晚年落葉歸根,從
美國回家鄉後一直居住在樓內,直至終老。該樓高7層12.34米,
鋼筋混凝土結構,造型精緻秀麗,充滿南亞印度建築的情調,是典型的居樓。
瑞石樓
號稱“開平第一樓”的瑞石樓,坐落在開平市
蜆岡鎮錦江里村後左側。樓高九層,占地92平方米,
鋼筋混凝土結構,牢固非常。人們坐車從公路經過,老遠就可以看到它在竹叢樹林背景的襯托下高高聳立的雄姿。
說它是“開平第一”,不僅是高度上第一,外觀上也是別的碉樓難以相比的。樓的頂部有3層
亭閣,凸現
西方建築獨特風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牆接托的
羅馬穹窿頂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廷穹窿頂造型最為顯著,給人以異於常態的美感。該樓首層至五層樓體每層都有不同的
線腳和柱飾,增加了建築立面的效果。各層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構圖也各有不同,顯得靈活多變。五層頂部的仿羅馬拱券和四角別致的托柱有別於其他碉樓中常見的卷草托腳,循序漸進,向上部自然過渡,很有美學上的視覺效果。六層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拱券組成的柱廊。七層是
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頂的角亭,南北兩面可見到
巴洛克風格的山花圖案。八層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層小涼亭的穹窿頂,羅馬風格濃重。樓名匾額放在七層上部正中的位置,上寫“瑞石樓”三個剛勁雋秀的大字。從外觀上的整體結構看,瑞石樓比例勻稱,宏偉端莊,牆體的
法國藍塗色給它平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建築風格
該樓是中西建築風格完好結合的典型。在整體的
西方建築風格中,樓主著意加進一些中國
傳統建築文化的因素,這在窗框、窗楣圖案和六層圍牆外牆的圖案、灰雕中得到了體現。中式結構,在樓的內部結構和陳設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內部布置、用具和擺設是
嶺南傳統的樣式。每層都有從香港購買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風,上面雕刻著
篆、
隸、
楷、
行、
草各種字型的諸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雀屏中目,鴻案齊眉”等內容的對聯,傳統文化氣息濃厚。首層是客廳,分大廳和偏廳,大廳正對門口的牆上設有祖先的
靈位,並懸掛著樓的始建人黃璧秀和家人合照的“全家福”。大廳是拜祭
祖先和
會客的地方,偏廳布置典雅,是與關係密切的親戚朋友飲茶閒聊的場所。二至六層每層都有廳房、衛生間、廚房各一個,臥房二間,通道旁用作屏風的木板上都刻著寄託平安和吉祥意願的聯語。
聯語給人豐富的聯想。那濃重的文化氛圍,抵消了空間窄小的局限給人帶來的壓抑感。這也體現了樓主的既有防衛功能又適合於家居的建樓構想。由於是家族私樓,各個廳房均有生活用品的擺設,這又是其他碉樓難以比擬的。
始建人黃
瑞石樓的始建人黃璧秀,號瑞石。他和兒子黃暢蘭(長子)、黃賜蘭(次子)一起在香港經營
藥材鋪和
錢莊,事業成功。20世紀初,社會治安不好,盜賊橫行,群從備受苦難。當時59歲的黃璧秀因父母和妻子在家鄉居住,為了家人的安全,所以他不惜投入三萬多元港幣的巨資,於民國十年(1923年)籌建家居碉樓,民國十二年(1925年)竣工,歷時3年。樓建成後,他以自己的號取名,叫"瑞石樓"。因為他與當時廣東省有名的大書法家、廣州六榕寺主持鐵禪大師有舊,鐵禪大師便題寫了“瑞石樓”三個大字贈給他。鐵禪大師蒼勁渾雄的書法給該樓提高了
知名度和文化品
位。為了防匪,樓內配備了
槍械、
銅鐘、
探照燈。
該樓的設計者是樓主黃璧秀之侄黃滋南。負責木工的是
恩平縣的
黃棟師傅。竣工時恰好是黃璧秀的父親貽桂和母親
司徒氏80歲雙壽之慶,村里鄉親皆來賀喜,他大擺“流水席”,一連五天,宴請全村父老鄉親,連過路客人都可入席。慶典活動用去約一萬元
港幣,可見其鄉情之重。黃璧秀的後人曾一度在瑞石樓居住,後來因出國謀生或到城市工作,才陸續搬出。黃暢蘭之子
黃子祥老師,今年80歲,現仍神清體健。
周邊環境
瑞石樓周邊環境也舒適宜人。樓後是茂密的竹林,前面也綠樹成蔭。門前有一棵
伊拉克棗樹高十餘米,像一把高擎的綠傘。這棵有三十多年樹齡的
棗樹,印證了中伊人民的友誼,有著豐富的內涵。瑞石樓是開平市內眾多碉樓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樓,堪稱開平碉樓之最。
自力村碉樓群
簡介
自力村隸屬開平市
塘口鎮,東距開平市區12公里,是由安和里(俗稱犁頭咀)、合安里(俗稱
新村)和
永安里(俗稱
黃泥嶺)三條方姓自然村組成。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犁頭咀首先立村。該村民居格局與周圍自然環境協調一致,村落布局為零星狀。
立村之初,該村只有兩間民居,周圍均是
農田,後購田者漸多,又陸續興建了一些民居。
鴉片戰爭後,人民生活困苦,加上
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需要大批的勞力,來華招募勞工,開邑地區很多人離鄉別井,到國外謀生,自力村人也是這個時期開始旅居海外。以後一個帶一個,旅外者眾。他們賺了錢,便紛紛回來購田置業,爾後又返回國外,如此循環往復。20世紀20年代間,因土匪猖獗、洪澇頻繁等原因,一些
華僑、
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積蓄興建碉樓和居廬。這些碉樓和
居廬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願而命名。
建築特色
碉樓的樓身高大,多為四五層,其中標準層二至三層。牆體的結構,有
鋼筋混凝土的,也有
混凝土包
青磚的,門、窗皆為較厚鐵板所造。建築材料除青磚是樓岡產的外,
鐵枝、
鐵板、
水泥等均是從外國進口的。碉樓的上部結構有四面懸挑、四角懸挑、正面懸挑、後面懸挑。建築風格方面,很多帶有外國的建築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
混合式的。為了防禦土匪劫掠,碉樓一般都設有槍眼,先是配置
鵝卵石、
鹼水、
水槍等工具,後又有華僑從外國購回
槍械。配置水槍的目的是,因水槍里裝有鹼水,當土匪靠近樓體時噴射匪徒的眼睛,使其喪失
戰鬥力,知難而退。為了增強
自衛能力,很多婦女都學會開槍
射擊。這些碉樓,有的是根據建樓者從外國帶回的
圖紙所建,有些則沒有圖紙,只是出於樓主的心裁。樓的基礎慣用三星錘打入松樁。打好樁後,為不受天氣的影響,方便
施工,一般都搭一個又高又大的葵篷,將整個工地蓋著。建樓“泥水工”二三十人,以當地人居多。“泥水”師傅一天的工錢約六
毫子(三個雙毫),雜工為四毫子(兩個雙毫)。
建築年份
該村現存15座碉樓,依建築年代先後為:
龍勝樓(1917年)、養閒別墅(1919年)、球安居廬(1920年)、
雲幻樓(1921年)、居安樓(1922年)、耀光別墅(1923年)、竹林樓(1924年)、振安樓(1924年)、
銘石樓(1925年)、安廬(1926年)、逸農樓(1929年)、葉生居廬(1930年)、官生居廬(1934年)、瀾生居廬(1935年)、
湛廬(1948年)。最精美的碉樓是銘石樓。該樓高6層,首層為廳房,2~4層為居室,第5層為
祭祖場所和
柱廊、四角懸挑塔
樓,第6層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樓內保存著完整的家具、生活設施、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自力村碉樓建築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諧,錯落有致,四周良田萬頃,稻香陣陣,踏著田間小道,穿過綠樹修竹直入村內,頓生
世外桃源之感。
馬降龍碉樓群
簡介
馬降龍村位於
百合鎮,該村的碉樓保存完好,堪稱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村裡的13座碉樓都藏在
竹林中,站在碉樓民居前的樓頂遠望,可以看到從竹海中這裡那裡冒出頂的碉樓頂、穹蓋、
羅馬柱,讓人想起《
臥虎藏龍》里的竹林。其中,該村碉樓最具代表性的是天祿樓。該村由
永安、
南安、
河東、慶臨、
龍江5條自然村組成,為
黃、
關兩姓家族於
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興建。現有村民171戶、506人,海外僑胞多於國內人口,分布在
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等國,該村80%為僑戶。
環境介紹
馬降龍村背靠氣勢磅礴的
百足山,面臨清澈如鏡的
潭江水,5條自然村像一條
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身臨其境,翠竹森森,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生態環境十分優美。村後茂密的竹叢中,掩映著13座碉樓和
廬,這些碉樓和廬造型別致,保存完好,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登高遠眺近觀,疑為天上人間。
天祿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天祿樓,是
民國十四年(1925年)由29戶村民集資興建,為典型的眾樓。該樓高7層21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第1至5層共有29個房間,每個
集資戶各有1間,當時每到傍晚,集資戶
男丁均入住樓里以防匪盜綁架;第6層為公共
活動空間,第7層為瞭望亭。登樓環顧,四周景色美不勝收。據記載,1963年、1965年、1968年開平連續發生3次大
水災,
洪水漫過民居屋頂,村民登樓得以避難。
旅遊貼士
地址: 廣東省江門開平市五五五縣道
開放時間:08:30~17:30
門票
自力村碉樓群:80.00元
錦江里碉樓群:50.00元
立園:80.00元
赤坎影視城:30.00元
聯票(含立園、自力村、馬降龍、錦江里、赤坎影視城、南樓、開元塔):180.00元
Tips:聯票有效期為兩天,每個景點僅限瀏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