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讓之(1799-1870)治印,師承
鄧石如,有自己個性,為一代篆刻大家。吳氏著有《師慎軒印譜》。
硯台品種
硯之一種。依石之天然形狀,中鑿為硯,刻石為山,硯附於山,故稱“硯山”。參閱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六(《
說郛》十二)。
硯山縣
概況
東南北三面分別與
文山州的廣南、
西疇、文山、
丘北四縣相連,西部與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蒙自縣和
開遠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0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0公里,全縣土地總面積3826.5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56%,丘陵面積占29%,盆地面積占15%。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硯山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即有人類生息繁衍於這片土地。西漢時期,縣境東部屬
牂牁郡句 阿猛會址町、
鐔封、
進桑、宛
溫縣;西部屬
益州郡毋棳縣。蜀漢為主庲降都督府
興古郡。隋屬
南寧州總管府
昆州。唐南詔時期屬
通海都督府轄地。宋大理時期屬最寧鎮維摩部、教合三部、
廣南西路和哈迷萬戶府。明分屬
臨安府阿迷州教化
長官司,
廣南府和廣西府維摩州。清為
開化府
文山縣、廣西
直隸丘北縣、廣南府寶寧縣、臨安府阿迷州轄地。清道光三年(1823),設江那
縣丞;民國元年(1912),設江那
縣佐,隸屬文山縣。民國21年(1932),江那縣佐及
廣南縣的小維摩縣佐析出,合併成立硯山
設治局。民國24年(1935)7月1日設定
硯山縣。縣名以縣城附近一山,“山勢頗挺秀,其形如硯”而得。民國時期,初屬文山縣(江那縣佐)和廣南縣(小維摩縣佐),設縣後隸屬雲南第六區團練督練處。
土地資源
硯山縣土壤類型差異較大。全縣分紅壤、
黃壤、紫色壤、石灰岩土、水稻土5個土類,11個
亞類,17個土屬,31個土種。其中,紅壤性耕地63.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8.7%。境內
壩子眾多,有3000畝以上的壩子35個,其中
平遠壩子有27.5萬畝,是全省八大壩子之一。全縣總耕地面積為48.4萬畝,其中田16.9萬畝、地32.5萬畝,人均1.1畝。
生物資源
硯山縣具有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特徵和
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南溫帶等立體氣候,生物資源豐富。在389種栽培植物中,除三七初步開發了醫藥、保健類的10多個系列40餘種產品和辣椒初步開發6個系列10多個品種外,對100多種中草藥材都有待於進行深入開發和綜合利用。是名貴中藥材三七的原產地,1995被命名為“中國
三七之鄉”。
礦產資源
硯山縣境內已發現的礦產有錳、鉛鋅、鋁土、金、銀、銅、銻、煤、
沸石、澎潤土、
重晶石、花崗石、瑪瑙等29種。
工業儲量錳3632.3萬噸、鉛鋅i00餘萬噸、鋁土1200餘萬噸、沸石17億噸、原煤3000餘萬噸。斗南
錳礦屬全國八大錳礦之一,沸石為西南諸省區獨有,
金礦石含量超過8克/噸,有著很好的開發價值。
水資源
境內公革河、貴馬河、八嘎河、翁達河、稼依河、阿三
龍河等6條河流全長224.76公里,徑流面積3737.98平方公里。
水能資源蘊藏量2.83萬千瓦。目前,除貴馬河的小阿香一、二級電站初步開發3420千瓦機組外,尚有公革河的古登寨電站和八嘎河的高六堆電站亟待開發。至2005年底,全縣累計建成各類水利工程28732件,其中:中型水庫4件,小(一)型水庫8件,小(二)型水庫52件,小壩塘211件,
小水塘122件,引水溝116件,小水池1742件,小水窖23539件,
小水井2892件,提灌站41件,
機電井5件,全縣可控水量1.69億m3。
旅遊資源
硯山有較好的旅遊資源。在省級風景名勝區
硯山浴仙湖風景名勝區四大片區的48個景點中,有溫泉、溶洞、古樹、古廟、古石雕群、湖泊、千畝
杜鵑等。是旅遊、觀光、科研、探險的好地方。
人文資源
硯山縣保留有西漢
銅鼓、銅釜、銅銑、陶罐等文物;明萬曆年間建於今
平遠鎮東南
回龍村旁,被稱為“要塞砥柱”的歪頭營盤古蹟;建於清代的
田心清真寺、阿猛鎖龍寺橋、魯都克
天主教堂等古建築。1949年7月滇桂黔邊區黨委擴大會在阿猛
魁星閣召開,現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種民族風情別具特色:壯族農曆七月初一為祭
楊六郎的傳統節日;彝族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傳統節日“草馬節”;一年一度的“踩花山”活動是苗族的盛大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初二到初九,苗家男女老少均盛裝參加“踩花山”活動。
經濟發展
綜合國民經濟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一、二、三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5008萬元 ,按2005年
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015萬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83578萬元,增長18.9%(其中
工業增加值141897萬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158415萬元,增長11.9%。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1.38:42.20:36.4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9498元,比上年增長13.8%(現價)。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增加值234759萬元,占GDP的比重達54.0%。 節能降耗成績顯著。2009年,全社會能耗總量992537噸
標準煤,萬元GDP能耗量2.6572噸標準煤/萬元,萬元GDP能耗降低率8.27%。 勞動就業工作壓力大。2009年全縣
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為223人,比上年度的238人減少5人。
單位從業人員達18504人,增0.2%,在崗職工期末人數18234人,增0.1%。其中:
國有單位職工13898人,增0.7 %(在崗職工13657人,增0.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69人,
失業率為4.0%。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經濟結構單一,增長方式落後;經濟運行質量尚待進一步提高;發展後勁不足,
經濟外向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影響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微觀經濟活力不夠強,部分
企業經濟效益較差;難點、熱點問題多;投資後勁乏力;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節能降耗、
污染減排的任務較重。
地方農業經濟
2009年,繼續貫徹落實黨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進一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重中之重,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的,大力調整、最佳化
農業產業結構,鞏固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農業在遭受年初冷凍災之後仍實現增收、增長。全縣糧食播種面積87.8萬畝,增5.8%;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0.1萬畝,增16.6%,糧食及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均不同程度的增長。全年實現現價農業總產值146608萬元,增14.9 %。 畜牧業、漁業生產穩定發展。畜牧業
現價總產值50892萬元,增9.8%(現價)。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三成以上,已成為農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全年水產品產量5216噸。
植樹造林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 26.0%。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還牧、
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造林綠化工作。 農業生產條件逐漸改善。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42205萬瓦特,比上年同期增7.2%;大中小型拖拉機10423台,增8.7%;農用排灌機械 5137台,增1.0%; 化肥施用量(實物量)93897噸,增8.6%;農村用電量4680萬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3萬畝,增2.5%。 鄉鎮企業持續增長。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492235萬元,總產值413543萬元,分別增16.7%和16.6%。
地方工業
2009年, 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工業強縣“的目標,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調結構、增產量,克服鐵合金市場不景氣的不利影響,工業生產仍實現兩位數增長。全縣工業
現價總產值451482萬元,按現價計算增長17.0%。
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產值103246萬元,增6.5%;集體企業產值為238萬元,增長20.8%;其他經濟類型工業企業產值347998萬元,增20.6%(其中外商及港奧台企業產值 1034萬元,下降79.4%)。
按規模劃分: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產值310269萬元;規模以下企業產值141213萬元,分別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8.7%和31.3%。
輕重工業結構得到最佳化,即輕工業產值140301萬元,重工業產值311181萬元,同比分別增58.5%和4.7%。 工業經濟效益下滑。規模以上的29戶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達263022萬元,下降7.2%,實現
利稅總額33563萬元,同比下降11.1%(實現利潤20876萬元,同比下降1.3 %),虧損企業虧損總額達2704萬元,比去年增加674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2813萬元,增30.1 %。其中城鎮投資完成244588萬元,增長42.9%;農村非農完成投資67163萬元,增35.3%;農村私人完成投資19963萬元,增長74.0%;房地產完成投資11099萬元,下降11.8%。建築業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實現
建築業增加值41681萬元,按2005年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6.0%。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有新突破。2009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859公里(含自然村),村(居)民委員會通路率100 %。交通的便利,擴大了運輸能力。全年
貨運周轉量為9330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7.5%;
旅客周轉量20265萬人公里,增長18.7%。 郵電通訊業較快發展,服務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郵政業務總收入900萬元,增11.0%,郵政業務總量1029萬元,增4.0%。通訊業業務收入7979萬元(含電信、移動、聯通),增長16.4%。
國內貿易
商品市場銷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49540萬元,增18.2%。其中縣的零售額87406萬元,增16.9%;縣以下零售額為62134萬元,增20.1%。分經濟類型看: 公有制經濟消費品零售額29820萬元,增長6.2%(其中
國有經濟4641萬元,增長7.0%);
非公有制經濟消費品零售總額119720萬元,增長21.6%(其中私有經濟消費品零售總額119552萬元,增長21.5%)。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為9490萬元,下降26.2%;零售業零售額114611萬元,增長24.6%;住宿業零售額869萬元,增長0.9%;餐飲業零售額17250萬元,增18.3%;其他業零售額7321萬元,增16.7%。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金融態勢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3688萬元,增15.0%。
一般預算支出95932萬元,增長24.0%。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6247萬元,比上年末增11.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4890萬元,比上年末增9.8 %。各項
貸款餘額203885萬元,比上年末增16.3%。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縣保險費收入達4304萬元。其中:
人壽保險費收入2071萬元;財產保險費收入2233萬元。賠款總金額2427萬元,其中:人保賠付金額335萬元,財保賠付金額2092萬元。較好地發揮了保險業的社會保障和經濟補償作用。
公共事業
教育、文化和衛生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取得成績喜人。到2009年末,全縣有各類學校(不含成人學校、幼稚園和特殊教育)268所,在校生83198人 ,占總人口的17.9%。其中:普通中學19所(高中3所),在校生30264人(高中在校生5495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319人;國小248所,在校學生5161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4.3%,國小畢業生升學率達97.0%,輟學率0.4%。國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82.6%,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67.6%,輟學率2.4%,普通高中輟學率為10.3%。全縣教職工人數達5229人,其中:專任教師5078人,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增97.1%。高中、國中及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95.7%、94.9%和98.5%,職業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達96.6%。為我縣教育事業發展增強了後勁。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2009 年全縣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 1個,文化站12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4萬冊;鄉鎮廣播站 12個,廣播人口覆蓋率均達 97.71%。為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全縣廣播電視部門以抓好國家”村村通“
廣播電視工程為主要目標,認真建設廣播電視
公共服務體系。全年共有廣播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17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6.50%。 醫療衛生條件趨於改善。年末全縣衛生機構31個,其中縣以上醫院4個(含保健院),衛生院11個,全年共有病床842 張。衛生技術人員785人。村設定的醫療點97個(含社區),鄉村醫生和衛生員 330人。參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391295人,比2008年增加16772人,參合率達9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