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擊石核是產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砸擊石核
- 外文名:Bipolar core
- 形成時代:更新世晚期(Q3)
- 產地: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
砸擊石核是產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
砸擊石核是產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的更新世晚期(Q3)的化石。特性描述原料為灰色燧石結核,在一端可見砸擊痕跡,有多個片疤,通體保留大約10%的石皮。1保存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館。1...
也稱礫石石器。從礫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為工具來使用。丁村遺址的三棱大尖狀器系從兩面或三面互動打擊加工,使之成形。習慣上把兩面刃的礫石石器稱為敲砸器,單面刃的稱為砍砸器,在礫石周緣加工,則成為圓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工並不明顯。資源類型 石核資源分有型和無型兩大類,其有...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沂城街道河奎村東約300米處,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曠野遺址。截至2021年9月,遺址已揭露8個文化層,發掘出石製品、骨牙角製品及動物化石5000餘件,揭露出1處人類活動面、3處用火遺蹟。石製品主要以石英為原料,包括錘擊、砸擊石核,盤狀石核及各類石片,工具可見石球、...
石核 根據和龍大洞遺址石核的剝片技術特徵,石核分為錘擊石核、砸擊石核和細石核。根據台面數量,分為單台面、多台面。單台面長5.3厘米、寬2.89厘米、厚2.33厘米,重28.8克。打制台面,長2.01厘米、寬2.31厘米,台面角86度。一個剝片面,四個明顯窄長剝片疤,呈羽狀。最大剝片疤長4.7厘米、寬0...
【大發遺址】 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西省榆次市東的瀟河右岸。1980年發現。隨後經數次發掘清理,獲得大量石製品、6種哺乳動物化石和一些人工敲擊的碎骨。石製品有石核、石片和少量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和石英,傳統的打制石製品和細石器製品共存。石核有錘擊石核、砸擊石核和細石核。石製品中最多的是石片,...
打制石器(Chipped stone tools)是原始人類從堅硬的石塊上,用其他石塊打下的石片或石核,打制石器的材料主要為燧石、瑪瑙、石英岩、石英砂岩、角岩及各種矽質岩等。經研究,打制石器方法主要有4種:①錘擊法;②碰砧法;③砸擊法;④間接打法。打制石器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狀器。Ⅰ....
以小型石器為王,種類有雕刻一刮削兩用器、尖狀器、砸擊石核、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拇指蓋狀刮削囂、石棱和似船底形石棱和裝飾品等,繼承了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傳統,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尾聲。龍王迪遺址:陝西省宜川縣龍王迪遺址,年代為距今20000—15000年。近年發掘出土數千件石製品...
圖5 銳棱砸擊石核 圈6 興義出土『興義人』下頜骨 圖7 黔西出土三棱尖狀器 圖8 赫章出土穿孔石刀 圖9 普安出土石戈范 圖10 普安出土石魚鉤范 熊水富攝 圖11 普安出土石鏃范 宋先世攝 圖12 平壩六朝墓出土東漢永元十六年銘文硬陶罐 圖14 平壩出土漢代劃紋陶壺 圖13 永元十六年陶罐銘文拓片 圖15 威寧出土...
船帆洞遺址也發現有少量的銳棱砸擊石核和石片,這類石核和石片在台灣的史前遺址中都有較多的發現,因此它的發現為研究閩台史前文化淵源關係提供了新證據。與遺址的下文化層石片同時出土的動物化石有中國犀、巨貘等絕滅種,也有現生動物如獼猴、棕熊等共13種。所以其時代應屬晚更新世。上文化層其時代應晚於下文化層...
石核315件,以錘擊石核為主,另有小型砸擊石核和似-細石核;石片1513件,以錘擊石片為主,少量砸擊石片;工具431件,以石片工具為主,類型多樣,加工技術純熟,包括有刮削器、凹缺器、鋸齒刃器、尖狀器和鑽具等,陡刃刮削器是遺址較具特色的一種工具類型;其他斷塊和殘片等初級標本3000餘件,多為石...
出土石製品有錘擊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石製品粗大、加工粗糙,其打擊方法為錘擊為主,偶用碰撞法和砸擊法。根據其石製品及地層分析,該遺址時代當在舊石器時代偏晚段。馬王場舊石器遺址地處大渡口區半島後緣,南有長江,是一處非常適宜人類生活的地帶,作為主城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了解主城遠古原始文化...
石器有石核、砸擊石核、石片、石鑽、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該地點的資料發表在1989年《東南文化》第3期。黑龍潭細石器遺址, 位於郯城東南約16公里的大尚莊鄉,大尚莊村東約1公里。東與江蘇東海縣接壤,座落在南北走向的馬陵山西坡。石器點主要分布在黑龍潭水庫邊緣,大澗溝以北地帶及白雞窩等處。周圍...
圖21第二文化層的石核 圖22第二文化層的石片 圖23第二文化層的石錘 圖24第二文化層的刮削器及凹缺器 圖25第二文化層的尖狀器 圖26第三文化層的錘擊石核 圖27第三文化層的砸擊石核 圖28第三文化層的石片 圖29第三文化層的石錘 圖30第三文化層的砍砸器 圖31第三文化層的刮削器 圖32第三文化層的...
雙台面石核1件。以扁長條礫石的一端為工作面,作對向剝片。長55mm、寬103mm、厚114mm。互動打擊石核3件。原料均扁長條礫石。最長189mm、最短137mm、最寬126mm、最窄79mm、最厚68mm、最薄31mm。銳棱砸擊石核1件。在石核縱軸的頂端可見粗大的打擊點和清晰的放射線,核體上有-個橢圓形大片疤。(4)石片...
銳棱砸擊法是一種新的製造,有別於尋常的砸擊方法,具有區域性特徵。這種新技術是水城人開創,以後經興義人和穿洞人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貴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主旋律。在穿洞晚期文化層中,銳棱砸擊石核和銳棱砸擊石片越來越多,並用它們來製成石錘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刃狀器等工具。以銳棱砸擊法製成...
遺址上除採集到細石器時代的石核、石核器、石片外,尚可見到大汶口文化早期、西周至戰國時期的文化遺物,如黃褐色夾砂陶鼎、灰褐色夾砂陶鬲、紅褐色夾砂陶罐、灰陶豆等,多為繩紋和素麵的陶片。前張莊遺址出土的細石器標本總計5件,其中有砸擊石核1件,長1.6厘米、寬0.9厘米、厚1.4厘米,為褐色燧石,...
(四)石錐 (五)尖狀器 (六)端刮器 (七)琢背石刀 (八)薄刃斧 (九)鳥喙狀器 (一〇)石鏃 (一一)石球 四、碎片 五、廢片 六、斷塊 七、備料 第五節 第③層石製品 一、石錘 二、石核 (一)雙台面石核 (二)多台面石核 (三)砸擊石核 (四)石片石...
第1、2層有不同時期的遺物混雜;第3層以下,除第4、5層外,各層都出石製品和動物化石。其中第8層含遺物較為豐富。先後幾次發掘獲得石製品1000多件,骨製品30多件和動物化石以及用火遺蹟。出土文物 石製品有石核、石片、石錘和石器。原料以燧石為主。石核有錘擊和砸擊之分。錘擊石核居多,又有單、雙、...
峙峪人既沿用北京人文化的某些傳統技術,如用砸擊法生產兩極石核、兩極石片,還掌握了較進步的製作技術,如能用間接法打制小石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極少,砍砸工具罕見。小型石器通常修制規整,以尖狀器、雕刻器和刮削器數量為多。刮削器形制複雜,有圓頭、盤狀、雙邊刃和單邊刃等類型。其他如扇形石核...
打製法又包括摔擊法和砸擊法(也稱錘擊法)等。以打製法製成的刮削器,長89mm、寬59mm、厚22mm。該石器較為特殊,是將加工了數件石器之後最終剩下的石核經進一步改造而成的。其頂端還保留了操作台面最初的狀態,雖歷經數千年其石料外皮的痕跡依然明顯。從該石器側面幾處大的打擊面可以看出被打下的石片(稱...
投擊法(projectile percussion):手持石料,用力將其投向基岩或位置固定的大石塊,直至產生石片。間接法(indirect percussion):間接法會用到擊棒(punch)和石錘/軟錘。將事先修理好的石核置於地上,使其平穩,而後將擊棒(木棒或骨棒)尖端抵於石料邊緣,一手扶住擊棒,另一手握住石錘/軟錘敲打擊棒的鈍端...
在中、下層粘土或砂粘土中發現石製品88件。其中石核34件、石片27件、砍砸器17件、刮削器10件。石製品原料主要為石英岩,部分燧石和角礫岩。石器種類較少,主要有砍砸器和刮削器兩類。其它為石核或石片。砍砸器17件、刮削器10件。石器製作方法使用較多的是錘擊法,也有使用砸擊法。有修理把手的措施。第二步...
1978年採集了200多件石製品。石片工具多於石核工具,在製作方法上多採用錘擊法、砸擊法、碰砧法;器形大致可分為石砧、石錘、石球、尖狀器、盤狀器、刮削器、砍伐器、手斧等。刮削器種類齊全,其中一件為船底形,又稱楔狀石核,因其為亞洲東部、日本和北美大陸細石器所特有,故有“楔狀洲際石核”之稱。...
舊石器分布在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2公里範圍內。遺物以石製品為代表,已發現1000多件,包括石器、石核、石片三類,尤以石器為最多。原料主要有石英岩、脈石英和火山岩三種,均為河流礫石。石核的打制台面以利用礫石平面者為多。打擊石片採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大多數石片寬大長,石片形狀缺乏規律...
各區域之間也存在一些差別:山西南部的丁村遺址群,是以大石片、三棱大尖狀器、大尖狀器、斧狀器、寬型斧狀器、雙陽面石刀、石球等典型器物為代表的一種區域性文化。洛南盆地的阿舍利遺存包括手斧、薄刃斧、手鎬、大型石刀等,其中有些薄刃斧遠端刃部較窄。丹江口庫區的遺存以黑色千枚岩為主要原料,用砸擊法進行...
平壩飛虎山遺址的上層為新石器時代,而在它的下面,疊壓著舊石器時代的遺物,這裡出土的石核、石片、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共532件,石核和石片的製造既有錘擊法也有銳棱砸擊法,石核石器15件,石片石器111件,器形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盤狀器、斧形器等,另有骨錐57件、骨鏟20件、角器兩件。石器...
大型尖狀器、石球、砍砸器等這一區域流行的傳統器類基本消失或處於非常次要的位置,輕型工具占據了絕對優勢。工具毛坯以片狀為主,且以完整石片居多;塊狀較少,包括斷塊和石核。剝片策略仍為簡單石器打制技術,硬錘錘擊法為石核剝片的主要方法,但砸擊法的套用也占有較重要的地位。一些石片和工具的修疤特徵...
在大荔人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發現了數百件石製品,大多數是石片和石核,石器約占30%。石製品較小,長度一般不超過4厘米,重量小於20克。原料多為采自當地砂礫層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錘擊法為主,偶爾用砸擊法。用錘擊法生產石片後留下來的石核,一般較厚,形制不規整,多自然台面。石核厚度大,表明其...
育紅河文化的石製品總計四乾余件。石料以石英岩、燧石為主,前者略多於後者打片以錘擊法為主,砸擊法和間接打擊法居次要地位;有一定數量的三角形、梯形石片和小長石片;自然台面和打擊台面相仿,少量修理台面,漏斗狀石核、沿小礫石周緣向一面或兩面打擊石核、細石核頗具特色;石器的毛坏主要是錘擊石片,...
測年結果顯示西侯度遺址可上溯至243萬年前,研究的39件石製品(石片、石核、刮削器等)確為人工打制而成,古人類在打片時套用了錘擊和砸擊技術。西侯度遺址 西侯度遺址——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之一 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於芮城縣西侯度村。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