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片研究簡史,石片定位與特徵,石片要素,石片定位,石片特徵,石片製作,所需材料,剝片方法,特殊石片,石片分類,石片破裂類型,石片台面類型,石片遠端類型,基於台面與背面石皮情況的石片分類,
中國石片研究簡史 我國學者對石片的研究歷史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裴文中與賈蘭坡關於真假石器的討論至80年代中葉,我國舊石器考古學界對石片研究的重點一直在腹面破裂特徵及其打制方法的描述與區分上,較少關注石片形狀及台面、背面上的特徵。自80年代開始,破裂特徵和破裂面相關研究逐漸消退,石片破裂力學機理等開始登上舞台。力學機理研究表明,單純依靠破裂特徵是很難判斷石片打法的,試圖以不同破裂特徵和打法區分文化的研究也是徒勞的。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是對石片台面和背面特徵的研究。對石片台面的系統研究始於1976年,賈蘭坡等對許家窯石製品的觀測中以台面性質和類型作為分類標準。1984年,李炎賢在《關於石片台面的分類》中石片台面類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
第三階段,1994年開始,國內學者較為普遍地接受了國外學者以台面和背面自然面組合關係為依據的分類方法,開始進行石片的綜合研究。
石片定位與特徵 石片要素 為了方便觀測、記錄和交流,學者將石片劃分為以下要素,用以確定石片的相對位置。
台面(striking platform/platform/butt/heel):指在剝片時受打擊力的平面。
腹面(ventral aspect/interior surface):石片內側表面,從石料上剝離呈現出的面。又稱劈裂面、破裂面、石片陽面。
背面(dorsal aspect/exterior surface):石片外側表面,與腹面相對的一面。又稱剝離面、石片陰面。
近端(proximal end):包含或靠近打擊台面和施力點的一端。
遠端(distal end):距離施力點最遠的一端。
側邊(lateral end):石片的兩側邊緣,或說近端與遠端之間的邊緣。
石片定位 目前主流的石片定位方式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台面向下、腹面朝觀察者(腹面觀),觀察者右側為石片右側,觀察者左側為石片左側,這類方式主要套用於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地區。第二類為台面向上、腹面朝觀察者(腹面觀),觀察者右側為石片右側,觀察者左側為石片左側,這類方式主要套用於北美和東亞。
此外,也有學者採用台面朝上和背面觀的方式,這樣,石片可以與石核上的對應片疤左右吻合。
石片特徵 在判斷一件石片的人工性質時,一般參考以下腹面上的特徵:打擊點(striking point/point of percussion)、半椎體(cone of force)、打擊泡(bulb of force/bulb of percussion)、錐疤(éraillure)、放射線(fissure/hackle/lance)、同心波(ripple/compression wave/undulation)等。需要注意的是,半椎體、錐疤等是赫茲破裂石片才有的特徵。
打擊點:石錘在檯面上著力的點,或說是石錘打在檯面上的點。
半椎體:在石片腹面打擊點下常有的一個半錐狀凸起。
打擊泡:是在半椎體之下呈貝殼狀的凸起。
錐疤:在石片半椎體下常有的一個小凹面,或稱疤痕。
放射線:從打擊點放射出來的線狀痕跡。
同心波:在石片的腹面上以打擊點為圓心,形成的多圈的弧形線痕。
石片製作 所需材料 剝製石片,需要以下材料:石料(raw material)、石錘(stone percussor/hammerstone)、軟錘(billet)、石砧(anvil)等。
石料:剝取石片的原材料。合適的石料應是硬度適中、均質、具有一定脆性、斷口呈貝殼狀的岩石或礦物,如燧石、黑曜石、水晶等。進行一次及以上剝片後,該石料就可以被稱為石核(core/objective piece)。
石錘:岩石製成的用以打擊石料的器具。有不同的硬度,如花崗岩屬於硬石錘,石灰岩屬於軟石錘。
軟錘:有機材料製成用以打擊石料的器具,材質有骨、角、木等。
石砧:剝製石片的輔助工具,在碰砧法中使用。
剝片方法 根據石錘與石料的接觸關係,剝片方法可以分為打制剝片(percussion reduction)和壓制剝片(pressure flaking)兩大類。
打制剝片
錘擊法(hammer percussion):根據石錘和石料的接觸關係,可分為直接錘擊法(direct hammer percussion)和間接錘擊法(indirect hammer percussion);根據石錘不同,可分為硬錘錘擊法(hard hammer percussion)和軟錘錘擊法(soft hammer percussion)。直接錘擊法的具體操作為:一手握石料,另一手握石錘,以手腕揮動的力量使石錘猛擊石料的頂端,石料局部受到瞬間的打擊力而產生破裂,從而剝下石片。
碰砧法(anvil percussion):在地上放一塊大石頭作為石砧,而後雙手握住石料,揮動雙手使手中石料猛擊石砧,從而產生石片。
砸擊法(bipolar percussion):在地上放一塊大石頭作為石砧,一手握住石料將其一端抵於石砧上,另一手握石錘反覆砸擊石料的上端。
投擊法(projectile percussion):手持石料,用力將其投向基岩或位置固定的大石塊,直至產生石片。
間接法(indirect percussion):間接法會用到擊棒(punch)和石錘/軟錘。將事先修理好的石核置於地上,使其平穩,而後將擊棒(木棒或骨棒)尖端抵於石料邊緣,一手扶住擊棒,另一手握住石錘/軟錘敲打擊棒的鈍端。擊棒可以起緩衝作用,使石核受力均勻,剝製規整的石片或長石片。
壓制剝片
壓製法一般用來剝製細小的石片,主要是用於修理石器邊緣。具體操作為:將較尖的工具置於石料邊緣,緩慢增加壓力,直至產生石片。
石片製作
特殊石片 勒瓦婁瓦石片(Levallois flake):在剝片之前對石核進行特別修理來預先決定石片形狀,舊石器時代中期在歐洲和非洲十分盛行。根據不同的剝片方式,可以細分為優先剝片法(preferential method)和循環剝片法(recurrent method),前者只剝取1件石片,後者連續剝取多件石片或石葉。
勒瓦婁瓦石片
雙陽面石片/孔貝瓦石片/賈努斯石片(Bifacial ventral flake/Kombewa flake/Janus flake):一種具有特殊形狀的石片,先剝落一個石片,再以這一石片作為石核,由其背面或台面向破裂面打片。新打下石片的背面為原石片的腹面,因此其背面和腹面都具有石片腹面特徵。
雙陽面石片/孔貝瓦石片/賈努斯石片
銳棱砸擊石片/揚子石片(Yangtze flake):是從扁平礫石上摔擊剝落的石片,出現在晚更新世較早時期,在全新世達到鼎盛階段,中國境內主要存在於三峽、四川、雲貴高原等地區。其特徵有:①原型為礫石,且多為扁平礫石;②台面與背面呈球面狀,無明顯過渡界限;③打擊點呈寬淺破碎帶;④打擊點部位不存在重疊的片疤;⑤台面角難以測量,推測應為90度;⑥破裂面一般較為平坦,左右兩邊多不對稱,不存在半椎體;⑦石片破裂受力方向與原礫石的長軸斜交;⑧尾部多呈刃狀;⑨一般一次只生產一件石片,但有時也會對稱產生兩件;⑩背面為礫石面,但也存在背面脫落較小石片的情況。
銳棱砸擊石片/揚子石片
石片分類 石片破裂類型 彎曲破裂(Bending fracture):各種打擊或壓制都可以造成彎曲破裂。石料被打擊的邊緣越薄,彎曲破裂就越容易形成。彎曲破裂一般發生於離打擊點較遠的地方,因為石錘瞬間產生的收縮力會在稍遠的部位形成拉伸力。
楔狀破裂(Shear/wedging fracture):發生於打擊點遠離石核邊緣,或據打擊點最近邊緣的角度大於90時,這樣的石片由收縮力控制。以節約原料為目的的砸擊法剝片,就是利用了楔形破裂原理。
赫茲破裂(Hertzian fracture):當石錘接觸易碎物體的表面時,它在施力區下方形成收縮區,這個區域的形變在接觸點的周圍形成環形裂縫。赫茲破裂的發生區不像楔狀破裂一樣遠離邊緣,也不像彎曲破裂一樣薄而易碎,是較為理想的生產方式。
石片台面類型 關於石片台面,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分類。
Tixer,1980
石皮台面(cortical):全部為石皮。
素台面(plain):為片疤或片疤的一部分。(原意為“平坦台面”,引入中國時李炎賢先生將其翻譯為“素台面”。)
有脊台面(dihedral):由兩個片疤構成。
多疤台面(facetted):由眾多片疤構成。
憲兵帽形台面(en chapeau de gendarme ):一種修理台面,形似法國憲兵帽。
翼狀台面(winged):形似鳥翼的台面。
喙狀台面(pecked):形似鳥喙的台面。
馬刺狀台面(spur):形似馬刺的台面。
線狀台面:台面為線狀。
點狀台面(puctiform):台面為點狀,無平面。
石片台面分類(Tixer,1980)
李炎賢,1984
首先將台面分為天然台面和人工台面兩類。
天然台面(cortex):礫石石皮、結核表皮、岩礦節理、岩礦自然破碎面。
素台面(plain):由一塊片疤或其一部分構成,其表面沒有小疤也沒有棱脊。可能是平的、凹的或凸的。
有疤台面(scarred):即素台面的局部帶有或多或少的小疤。
有脊台面(crested):由兩塊或多塊片疤連線而成,偶爾也可見到台面一部分為片疤、一部分為天然面。打擊點位於棱脊上或其附近。
修理台面(prepared):有意識地在檯面上系統地加以處理的工作,在檯面上打出小疤或棱脊,打出斜面或加以研磨等措施均可歸為修理台面。
點狀台面(puctiform):台面為點狀,無平面。
線狀台面(linear):台面為線狀。
刃狀台面(cutting):台面進一步縮小,成刃狀。
零台面(null):台面進一步縮小,與背面相連成一體而界限消失。
石片台面分類(李炎賢,1984)
竹岡俊樹,1989
石皮台面(礫打面)
素台面(平坦打面)
片疤台面(切子打面)
點狀台面(點打面)
線狀台面/小台面(線打面/小打面)
零台面(無打面)
台面缺失:折斷(切れ)與加工(加工)
石片台面分類(竹岡俊樹,1989)
Debenath,1994
在Tixer分類的基礎上,去掉了翼狀、喙狀和馬刺狀台面,保留了其他類型。
衛奇,2001
按輪廓: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唇形、橢圓形、圓形等。
按形態:單平面、單凸面、單凹面、雙面、多面;點狀、線狀、脊狀等。
按性質:自然、打制、修理、自然/打制、不確定。
Andrefsky,2005
石皮台面(cortical)
平坦台面(flat)
複雜台面(complex)
磨蝕台面(abraded)
石片台面分類(Andrefsky,2005)
王益人,2008
礫石台面
節理面台面
片疤台面
有脊台面
有疤台面
多疤台面
修理台面
點狀台面
線狀台面
石片台面分類(王益人,2008)
Shea,2013
石皮台面(cortical)
部分石皮台面(partly cortical)
素台面(plain)
有脊台面(Dihedral)
多疤台面(Facetted)
石片台面分類(Shea,2013)
石片遠端類型 羽狀(feather):破裂基本平行於石核外表面蔓延,然後逐漸和表面相交。
關節咬合狀(hinge):作用力突然向石核外側傾斜造成的,更多出現在較平坦的表面上。
階梯狀(step):遠端斷裂。由於打擊力消失或其他原因,繼續破裂所需的能量消失而產生的。
反卷狀(plunging/overshot/outrepassé/reverse hinge):石核的遠端狀態是影響石片反卷狀遠端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軸線狀(axial):通常與砸擊技術相關,破裂直接穿越石料到達另一端,將石核一分為二。
基於台面與背面石皮情況的石片分類 Nicolas Toth根據台面與背面的石皮情況,將石片大致分為六類:
I:台面與背面皆為石皮
II:台面為石皮,背面為石皮與人工面共存
III:台面為石皮,背面為人工面
IV:台面為人工面,背面為石皮
V:台面為人工面,背面為石皮與人工面共存
VI:台面和背面皆為人工面
基於台面與背面石皮情況的石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