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大洞遺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崇善鎮大洞村,屬舊石器時代遺址,於2007年夏季被發現。
和龍大洞遺址在中國長白山地區,中國與朝鮮兩國界河圖們江上游的左岸,正處於圖們江與其支流紅旗河交匯處的平緩玄武岩台地上,西距長白山天池約80千米,北距和龍市約40千米。遺址絕度年代距今約1~2萬年。地面調查獲得打制石製品兩萬餘件,根據遺物分布情況,初步確定該遺址的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東北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種文化面貌在東北亞地區具有普遍性,對研究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人類的流動與文化傳播意義深遠。
2019年10月7日,和龍大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龍大洞遺址
- 地理位置: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崇善鎮大洞村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23-1-023
- 分布面積:100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綜述,石核,石片,石葉,斷塊,工具,磨製石器,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社會影響,
歷史沿革
2007年夏季,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及延邊州和龍市博物館聯合考古調查隊在吉林省長白山地區圖們江流域發現了和龍大洞舊石器遺址。
201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2021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繼續對和龍大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和龍大洞遺址東距崇善鎮約2千米,南距亞洞屯約500千米,西北距元峰村約4千米。地理坐標為42º05′37.9″N,128º57′30.2″E。地表遺物分布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大洞遺址西北距石人溝遺址約16千米,東北距柳洞遺址約28千米,從大洞遺址向西約75千米為長白山天池。該遺址於2007、2010年兩次調查與發掘,黑曜岩製品達萬餘件,以斷塊、石片為主,其次為石葉、細石葉、楔形細石核,工具以刮削器為主、尖狀器次之,雕刻器比較典型。文化內涵包括石葉技術、細石葉技術、兩面器技術以及雕刻。
和龍大洞遺址舊石器時代文化層有3個,發掘出土各類石製品8000餘件。上文化層和中文化層以細石葉技術為主要特點,下文化層以石葉技術為主要特點,測年結果表明遺址年代跨度近四萬年。
和龍大洞遺址位於由玄武岩台地構成的三級階地上,高出圖們江河面約50米。遺址四周環山,圖們江在遺址的南側由西向東流過。遺址所處的玄武岩台地現已被開墾為農田,台地西部存在小面積的沼澤,遺址北面和西面被低山環繞,覆有紅松、刺五加等豐富的植物資源。該區域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是人類理想的居住和生活場所。
文物遺存
綜述
和龍大洞遺址中出土的文物豐富。其中,第一期遺存年代距今5萬年至3萬年,主要為簡單的石核—石片石器,伴生大量動物化石;第二期遺存年代距今2.8萬年至2.4萬年。這一期遺存出現以石葉為毛坯的早期細石葉技術產品,工具類型以雕刻器為主;第三期遺存年代距今1.7萬年至1.5萬年,工具類型以雕刻器、端刮器為主。
石核
根據和龍大洞遺址石核的剝片技術特徵,石核分為錘擊石核、砸擊石核和細石核。根據台面數量,分為單台面、多台面。單台面長5.3厘米、寬2.89厘米、厚2.33厘米,重28.8克。打制台面,長2.01厘米、寬2.31厘米,台面角86度。一個剝片面,四個明顯窄長剝片疤,呈羽狀。最大剝片疤長4.7厘米、寬0.8厘米。半錐體陰痕深凹,放射線清晰。根據片疤延伸程度的三個等級,延伸程度為長,剝片有一定厚度,推測剝片可用作二類工具或為三類工具的毛坯。砸擊石核為長條形塊狀毛坯。長3.65厘米、寬2.27厘米、厚1.59厘米,重10.35克。核身一面平坦,一面微鼓。兩極較銳,均有反覆砸擊的崩裂疤痕。細石核有船底形、楔形。船底以石葉為毛坯。長2.24厘米、寬4.12厘米、厚1.32厘米,重14.26克。台面寬平,從台面前緣向後縱向一次打擊而成。長0.83厘米、寬3.36厘米。底緣經兩面修理形成鈍棱,修疤細小,呈魚鱗狀。剝片面寬闊,有五個細小的剝片疤。楔形有4種類型。
石片
完整石片可分六型,其中Ⅱ型劈裂面半錐體凸,打擊點集中,放射線、同心波清晰。Ⅲ型劈裂面半錐體微凸,打擊點散漫,放射線、同心波均不明顯。斷片根據石片的斷裂方式和保留部位的近端特徵及邊緣情況,可分為近端、中間、遠端、左邊和右邊五類,其中近端劈裂面半錐體微凸,打擊點集中,放射線清晰,同心波明顯。背面有四片明顯的石片疤,一條筆直的縱脊,同向剝片。中間劈裂面平坦,同心波明顯。背面全疤,有一條縱脊,同向剝片。邊緣完好,無疤。
石葉
石葉為黑曜岩材質。根據完整程度,分為完整、近端、中間和遠端。其中完整點狀台面,劈裂面微弧,打擊點集中,同心波清晰可見。背面全疤,遠端內卷。
斷塊
斷塊是石製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斷裂的石塊,多按自然節理破裂,形狀多不規則,個體差異較大。部分斷塊上保留有人工打擊痕跡,但無法將其歸於某種特定的石製品類型之中。平均長2.4厘米、寬1.6厘米、厚0.9厘米,重3.8克。原料除玄武岩占0.3%,其餘均為黑曜岩。
工具
和龍大洞遺址的工具分為二類、三類工具,一類工具在該遺址中未發現。原料以黑曜岩為主。二類工具中直刃刮削器毛坯為細石葉中段。長3.21厘米、寬0.7厘米、厚0.62厘米,重2.6克。直接使用薄銳鋒利的右緣作直刃,刃長3.1厘米,刃角28度。刃緣兩側均分布一層細小的疤痕,刃緣劈裂面一側的疤痕細密連續,背面一側的疤痕零星分布,疤痕光澤與石片主體一致,較小,呈魚鱗狀,為使用疤。三類工具中凸刃毛坯為完整石片。長4.29厘米、寬3.09厘米、厚1.46厘米,重10.29克。A處為石片台面,圓鈍、大小適中,可直接抓握用作把手。只對石片遠端上段B處邊緣進行正向修理,銳化邊緣,使之與遠端下段C處鋒利的邊緣相接,形成凸刃。刃長4.28厘米,刃角37度。B處刃緣修疤淺平,為壓制修理。
磨製石器
和龍大洞遺址發現一件邊緣有明顯磨光痕跡的角錐狀磨製石器,該件石器採用黃褐色火山凝灰岩為原料,三稜角錐狀,器形修長,在打制毛坯的尖端有明顯的整形磨光的痕跡,末端局部有裝柄痕,說明其可能作為一種用於刨戳的複合工具的一部分。這件加工精製的罕見遺物證明當時人類已經採用了磨製技術,製成相對打制石器更耐用的磨製石器以應對生存的需要。
研究價值
和龍大洞遺址規模龐大,首先為了解它的文化內涵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其次因其自然環境優越,如台地廣闊平坦、動植物資源及石器原料資源豐富,人類在該區域活動日益頻繁,導致該遺址承載的人口數量激增,成為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晚期人類的活動中心;再次,如果通過聚落形態考古分析,了解遺址的整體布局,功能區劃,將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起到重要作用。
和龍大洞遺址具有學術意義,在舊石器時代地層中發現的磨製石器作為區分新舊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在漫長的新舊時代過渡階段也存在一個漸變的過程,該件石器對尚處於薄弱狀態的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和龍大洞遺址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研究現代人類在東北亞地區的遷徙運動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因其龐大的遺址規模,作為東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中心,也為研究當時人類的文化屬性、生存模式、社會結構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信息。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和龍大洞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位置
和龍大洞遺址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崇善鎮大洞村。
大洞村
- 交通
和龍市——和蘆線——圖合線——和龍大洞遺址
和龍市——和蘆線——G331——和龍大洞遺址
社會影響
2023年12月,2023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發布(吉林和龍大洞遺址發現東北亞古人類演化護散證據)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