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地質結構
石膏山為太岳山的主峰之一,有著相對
獨立的地質構造特徵。天河、
白楊河、二溝水三道水系把它和周圍其它山峰隔離開來,是太岳群峰中一座比較孤立的山峰。
海拔高度1100——2523.6米,總面積35平方公里。2002年規劃中開發的石膏山風景區面積則達到75平方公里。
石膏山坡陡山峻,山體高度在800——1400米之間,坡度大部分在40度左右。山勢呈南北走向,區域內斷層出露較多,尤以
西峰為最,形成矗立千仞的懸崖峭壁和大大小小的
溶洞奇觀。更由於形成溶洞的岩層為一套濱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稱的“霍山砂岩”,其間存在有水平方向的裂隙,在
石灰岩裂隙水的亘古浸蝕下,溶洞中形成了許多姿態各異的石鐘乳,構成了一道豐富多彩的
地貌景觀。 石膏山地層古老且相對
穩定。從地震學角度看,石膏山處於霍山斷裂帶上。這條斷裂帶從介休
洪山起步,經綿山,石膏山而至
霍山,石膏山區域為七級裂度區。歷史上石膏山區域沒有發生過較大的地震,甚它地區的強地震對石膏山區域的波及影響亦不明顯。
旅遊資源
石膏山四峰環抱,峰峰聳翠,有清清
流水,千尺巨瀑;還有溶洞名剎,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紅葉,杜松寶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朝山拜謁,登臨神遊的歷史名山。 石膏山的旅遊資源是一個類型結構比較豐富、區域配置比較合理的地域體系。從
自然資源類型角度看,除溫泉外幾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資源的全部內容;從資源配置角度看,石膏山的山水風光特色呈強勢的差異組合,是
大院文化、宗教文化的理想互補資源。而
大運高速公路的建成又縮短了不同旅遊資源間的時空組合,從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為主體的旅遊資源,在全省乃至北方更顯突出。
植物資源
石膏山植被保存特別完好,森林覆蓋率高達95%,樹種繁多,計有喬灌木44個科239種之多,主要為
油松、
側柏、
杜松、
白皮松、
落葉松、
雲杉(古稱杄樹,有
青杄、白杄之分)、
遼東櫟、
鵝耳櫟、
元寶楓等。其中又以油松為最,素稱“油松之鄉”。杜松和白皮松則是石膏山特有的風景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別良好的環境質量,林區空氣含菌量極低。據實地測算調查,每立方米空氣含菌量589——1965個,僅達城市繁華區的1/500——1/800,加之在
森林的降溫作用下,林區的夏季氣溫要比山外低10%左右,使石膏山成為休閒療養,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
石膏山自然環境優美,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76%,植被覆蓋率達89%。從山腳到山頂可以看到分布層次十分清晰的多種植物帶:有灌叢帶、闊葉林帶、混交林帶、針葉林帶,還有草甸、
苔蘚、
藤蔓類植物。
發展歷史
相關文獻
石膏山之名,弗取礦物質石膏之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故石膏之意乃指石中流出之乳白色汁水,遇空氣凝而成鐘乳石者也。蓋因古人不解石灰岩層滲水形成鐘乳石之謎,致有“膏山活石”之說,並演繹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的白衣大士在此山坐化歸真,“感石滴乳,抱裹真身”的一段美麗傳說。 石膏山知名於世,始自漢唐,盛於明清。漢唐時期,石膏山之知名實因
靈沁古道而起。石膏山上的靈沁古道,西自
靈石縣仁義村秦晉古道上起首,東接古
上黨(今長治)盆地。秦晉古道早在漢初即為晉地南北要衝,
韓信伐趙、
劉邦征代均取道於此。靈沁古道接通秦晉古道與
上黨盆地,其重要性自是非比尋常。《靈石縣誌》(明·萬曆本)記曰:“孝文山,在石膏山東十餘里,相傳
孝文帝寓此,故名。”說的就是
漢文帝劉恆從代邸迎歸長安即皇帝位時,經過靈沁古道的事跡。在民間,還流傳著唐初
劉武周、
北魏孝文帝元宏、宋太祖
趙匡胤等路經靈沁古道的種種說法。《直隸霍州志》(道光五年本)記曰:“魚兒川(今名魚兒泉),東一百二十里,接
沁源界。路通
霍州、
岳陽、
武鄉、趙城諸地。舊志謂:山險林密,嘗為寇集。萬曆四年,議修堡寨,置巡檢司,不果。今則太平日久,居民稠密,山路平坦,非復昔時之險惡矣。”由此可知,直至清代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起),靈沁古道仍不失為一條交通要道。
歷史發展
明清兩代,石膏山上佛教興盛,石膏山之名遂日盛。自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
五台山僧道正雲遊石膏山,見此山岩峭洞邃,群山環抱,奇峰聳翠,贊曰:“此真蓬萊仙境也”。於是便在自衣大士像前立下誓願,要在石膏山創建寺宇,弘揚佛法。四易寒暑之後,下岩
白衣庵落成。道正和尚又請趙姓山主布施山地於佛門,並立下契約,從此佛家落腳石膏山。此後,佛寺幾經增擴復修,香火有衰有旺,據舊《石膏山志》記載,石膏山佛教活動最盛時,“全寺揚板敲典,過堂上殿者四十餘僧,朝夕功課精進不厭”。每有朝山、祭拜等大型活動,香客往往在百人以上。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傅山先生亦曾於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攜子
傅眉慕名遊覽石膏山。逗留期間,還為石膏山留下珍貴墨寶:計有後寨門“義峰壁”石刻一處,五言律詩《義峰》一首,見收於傅山詩文集《霜紅龕集》中,還為天竺寺題額“山林埜趣”,後人將此製成木匾,懸於天竺寺鐘樓門額。
石膏山上的佛教寺宇,也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寺宇本身幾乎全部建築在岩洞之內,風雨不侵,冬曖夏涼,岩洞天成,美景巧藏;二是其中供奉人物佛教占絕對優勢,其它僅“殿階兩側左為關帝小殿,右為山神小殿,階下正中設一神龕,供奉皇天上帝。”(
任重遠《四游石膏山記》) ,而不似別處寺宇般釋、儒、道三教呈明顯合一之勢。
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軍曾一度占領石膏山並在天竺寺設立據點。其後石膏山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太岳區游擊隊的糧據地,當時的靈東縣抗日政府常在石膏山上活動,石膏山成為日軍占領區通向太岳根據地的一個樞紐。
景點特色
石膏山其實不產石膏。會滑翔的鼯鼠棲居在大山懸崖上,它們烏黑髮亮的糞便(中藥“五靈脂”)流落到洞壁上,一條條黑色脂膏就形成,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當作岩石滲出的膏脂而名石膏山。
石膏山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南五十公里的
太岳山中,地處
靈石、
霍州、
沁源三縣交界處,北接
綿山,南望霍州,西臨
汾河,東靠
靈空山。石膏山由花崗岩、
灰岩、片麻岩等組成,為
太古代。遠視石間岩溶似石膏,故名。其制高點牛角鞍海拔2532米,在全省高峰中排名第四,石膏山為山西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
太岳山即古
霍太山,或曰
霍山,是
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期隆起,又經過
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改造形成的山地,距今已有一億餘年的歷史。有關太岳山的記載最早見於《禹貢》,較詳盡的為《漢書·地理志》,道是:“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有楊紆,川日漳,浸有汾、潞;其利松柏,民三男五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石膏山風景區現已開發的遊覽面積約二十平方公里,在主峰海拔1500至1800餘米處,天工削出一塊高約三四百米,寬約二三百米的
斷崖絕壁,絕壁面向南,東西兩翼延伸回抱,其形勢就象一隻橫躺著的巨大
金元寶。在元寶腹內,即斷崖間,自下而上分布著三層
石灰岩溶洞,下岩和中岩尤大,長寬高均在數十米之間,石膏山的寺廟便全部建築在這些天然的溶洞中。有詩讚云:“千年古寺洞中藏,半崖松柏依雲栽”。 石膏山的上、中、下三大岩洞中,下洞最大,惜洞內寺院毀於戰火。中洞內有“天竺石剎”,因風雨不至,殿宇佛像色彩
鮮艷,金碧輝煌。寺旁有龍洞、
鐘泉,淙淙有聲。上洞塑有
白衣觀音石像,旁有溶岩石鐘乳,石筍等景。
石膏山之松塔玲瓏、龍柏空懸、石膏疊翠、羅頂松濤、養性茅庵、
蓮池爭泉、雲路橫空、神飛壁蜂、石猴望月、蘑菇岩崖等景致也都互相映襯,熠熠生輝。還有
南天門、捨身崖、烏龜石、石棋盤、桃花嶺、猴王峰、
香爐山、尖
陽山、孝文山、王墓寨等勝景靜待遊人品鑑。
主要景點
石膏山是一座歷史名山,它不僅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更有著彌足珍貴的自然景觀資源,山上林木繁茂,滿目蒼翠,林間松柏相映,林下奇花異草,更有奇峰峭岩兀立,大小溶洞天成。故石膏山之景觀有雄、奇、青、秀、巧之說。
雄指石膏山山勢雄偉,氣勢磅薄;奇指石膏山奇洞怪石,琳琅滿目;青指石膏山松柏濃郁,四季長青;秀指石膏山天河旖旎,泉秀水麗;巧指石膏山洞中藏寺,巧奪天工。
石膏山古十景
石膏山景觀的最大特色就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高度交融,並且以自然景觀為基礎。石膏山最豐富的人文景觀即西峰羅漢頂上、中、下三岩洞內的佛寺建築,相傳其最早建於1500餘年前的北齊,有據可查的歷史可追溯至600餘年前的明初。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石膏山上的佛寺,始終建築於三岩溶洞之內,雨淋不著,風吹不到,遠觀之但見林莽蒼蒼,近視之方現寺宇樓台。如此獨特景觀,為石膏山所僅見,稱之為“
梵音洞天”。在“梵音洞天”周圍,分布有石膏山古十景,大多選自自然景觀。
這十景在舊《石膏山志》中的記敘是:
膏石疊翠:膏石者,即上岩抱佛真身之石膏也,在洞內白衣殿後。相傳白衣大士涅處,感神下流石液,乾結堅石,抱裹真身,中留一口,大如碗,垂千餘年,至乾隆時,口尚未閉,今已閉塞不見真身。細察此物,似石非石,似膏非膏,層層結起。蓋是崆洞石精,色澤鮮美,蓊翠可觀,形與海鳥無異。人登其上,恍若徐福游
蓬萊也。山因之以得名。此石為神石,人若誠心拜禱菩薩,將此石取回以炭火煅煉純熟,研為細末,用紅白糖沖服,可治一切寒火雜症。然非若湖省之石膏,可作出產變賣。
蓮池淨泉:在羅漢頂東下里許,一名蓮華池,又名淨身窯。相傳白衣大士修成後來此潔淨身體。大小水池二十四個,象春夏秋冬二十四氣。池內光滑,池外石質為鱗片形,似蓮花初蕊,池池皆然,等次不亂。自下而上,一層高一層,又象蓮台,池內有水,四時泓然,不涸不溢,真仙境也。
龍潭神泉:龍潭在上岩龍王洞內之旁,四面皆石,其形似潭。其水不見來處,時常湛清,旱不涸,雨亦不溢,味甘美,飲之爽人心目。每逢雨澤愆期,村民多來此祈雨,有求皆應,故曰神泉。
茅庵洞天:茅庵在羅漢頂東北,為白衣菩薩修道所也。洞口向東,名曰朝陽洞,又曰天然洞。洞內有
石泉,深尺余,名菩提泉。泉水四時不竭,昔日菩薩飲之得道,因此菩提得名。人若常飲此水,能明心見性。後一窯,名曰禪定窯,口小內寬,可容數人坐功於內,人莫知之。
羅頂松濤:羅頂在抱拂洞之東,名曰羅漢頂,當本山之正脈,頂中聳立,名為聳翠。相傳此山有僧成四果羅漢,涅此地,因此得名。喬松林立,株有數千,松色蒼蒼,蔚然深秀,而怒風常號,松聲不息,遠聽之若海濤,故曰松濤。
鐘泉澄澈:鐘泉在
鐵佛岩下里許,系地內鐵鐘一口,鐘口仰上,口徑可三尺,深可四尺余。水在鐘內,不見來去,四時泓然,旱不涸,雨亦不溢。水色湛清,味甘美。昔有一僧至此,言說此水與西方八德池中水味相同,必是佛由西方運來,故又名曰:“八德鐘泉。”何為八德?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
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妙根。此鐘可容水十擔,若連汲數十擔,泉不竭;數日不汲,泉亦不溢。即來者有百餘口人,也是足用,誠神鐘也。鐘之來歷,年久失考。相傳有二兔抬鐘上山獻神,至此遇人衝破,二兔丟下就跑。此話雖然不經,然按此鐘之重量,此山之崎路,非得神助,人力萬難運上也。
樹塔玲瓏:中岩之前有地畝余,中有古杄一樹,粗可兩圍,高可十二丈,橫無大枝,從下往上二十餘蓬,一蓬小似一蓬,層層收縮,形同寶塔。入目透澈,仿佛玲瓏,樹當
梵音洞前,儼然一座天然寶塔也。故風雅之士臨止,多有題詠。
雲路橫空:雲路者,中岩至上岩之石梯也。峭壁之中,一線鳥道,昔時以木欄邊,臨斯境者,無不膽戰心寒。同治元年,菩薩顯異,用火開鑿,外又砌磚為欄,從此危險既無,人可上下。欄共五十三垛,系按五十三參,每值元宵佳節,出燈五十三盞,遠視儼若火龍,誠仙境也。
回顧柏龍:柏龍在梵音洞天竺寺山門
上高約五、六丈之峭壁間。系
古柏二本,橫
於岩空,外一本大如斗,宛如龍頭;內一本二枝歧分,屈曲蜿蜒,儼若龍尾。二本相距丈余,仰之又似藏於壁中。誠美觀也,因名之曰柏龍。
天門壯觀:視雲路西南而下數十武,為天門,名曰南天門。右倚峭壁,仰可百仞;左臨高岩,下視千丈。而且樓閣高立,頗壯觀瞻。凡屣茲山仙境者,舍此則莫可通也,誠山之關隘矣。
此十景,都是很具體,很典型化的景觀,且都集中在西峰主景“梵音洞天”周圍。這是因為古時石膏山未曾開發,遊人眼見之石膏山,也即唯此而已。
石膏山今十景
今日之石膏山,規劃有五大景區,分別是:天竺景區、紅葉景區、臥龍景區、龍吟谷景區、客服中心景區、水庫景區、天河景區、花石岩景區、乾龍觀景區和白楊河野營探險區。在觀光度假核心區內,又有若干分景區,其中心仍是天造地設的梵音洞天。上、中、下三岩洞內建築金碧輝煌,巧奪天工,洞外步步有景,景景不同。高山流水度假區內,天河之水長流不息,滴水冰瀑以靜制動,人工建築巧借山勢,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花石岩主峰觀光區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更兼有膏山紅葉媲美
香山,山頂草甸波浪起伏,豈不令人飄飄欲仙,作出世之思!山林野趣探險區和
白楊河野營探險區都突出探險主題,讓人們沿著靈沁古道,潛進幽林深處,去尋訪歷史中塵封的故事,去體會世人稱奇的山林野趣……
石膏山景觀的寶貴之處,關鍵在於它能提供給人們賞心悅目,陶情冶性,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生態環境,展現都市沒有、鄉間罕見的自然景色,實現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追求,提供體驗人與自然相互交融,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1985年,中國科學院黃土高原綜合考察隊在認真考察石膏山之後,曾對這裡的
風景資源作過如此評價:“這裡山勢崎嶇,溝谷幽深,飛瀑流泉,林海雲霧,且分布比較集中,是山西為數不多的自然風光優美地區。”
開發前景
石膏山地處晉中、
晉南、
晉東南三地交界處,與綿山、
靈空山鼎足而立,占盡地利,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自古皆然,惜開發不足,以致形成“藏在深山人不識”的狀況。二十世紀末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普遍進入小康,旅遊已不再是少數有閒階層的特殊行為,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觀賞型游賞活動,而漸漸演化成眾多普通人的一種休閒方式,一種積極參予、積極探尋的現代觀念。正是適應這一趨勢,被大自然精心妝點的石膏山終於粉墨登場,開始為世人所矚目。
石膏山北距省城太原185公里,南距臨汾125公里,運城286公里,東距
長治185公里。距北京650公里,西安500公里,石家莊400公里,鄭州420公里。石膏山所在的靈石縣,與周邊的介休、
孝義、
交口、汾西、霍州、沁源六個市、縣接壤,山西省交通大動脈
南同蒲鐵路,大運公路縱貫全縣南北,2003年10月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從縣東部過境,設有馬和、仁義兩個出口,仁義出口距離石膏山景區僅8公里路程。故石膏山交通堪稱十分便利。遊人若乘火車從
南關車站下車東行,行程21公里;若從靈石縣城取道
韓信嶺沿秦晉古道、靈沁古道而行,行程31公里;若從靈石縣城取道大運公路沿雀鼠谷至陰地關東行,行程46公里。
石膏山周圍旅遊景點連線成片,內容十分豐富,可構成循環線路。沿介休而下,可游
王家大院、
資壽寺、
翠峰山公園、天石新城、“靈石”碑亭。出靈石縣城,沿玉仁公路越韓信嶺,可游秦晉古道、
韓信墓、劉武周堡、
周槐等而後達石膏山。回程取道石膏山旅遊專用公路上大運路,可游陰地關古戰場、大禹口、
雀鼠谷等而後入靈石縣城。
石膏山所在的靈石縣,物華天寶,富甲一方。1998年起,縣財政收入突破億元
大關,是
晉中市繼
榆次、介休之後的第三
富縣。在雄厚財力的支持下,靈石縣的旅遊產業發展極快。從1995年起,一批知名旅遊景點先後建成開放吸引了大量遊客。其中以磚、木、石三雕藝術見長的
王家大院最為知名,號稱“華夏民居第一宅”,還有資壽寺因十八羅漢頭像回歸而蜚聲海內外,
翠峰山公園以華北第一大型
山頂公園傲視群雄,天石新城因擁有省內縣級城市中第一豪華步行街益顯流光溢彩……旅遊產業正在成為靈石經濟中一個新型的支柱產業。2002年8月,本縣民營企業家
張學文先生代表山西石膏山旅遊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靈石縣人民政府、太岳林局簽約,自主開發石膏山。同年12月,規劃書落錘定音,石膏山的開發進入實施階段。
石膏山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隨著中國的走向世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伴隨著小康社會向中等發達程度的邁進,大眾保健意識的益發增強,休閒生活和度假領域需求的大幅擴展,必將引發其價值及知名度的迅速提高。石膏山的開發將會結出累累碩果,使其真正成為一顆閃爍在黃土高原上的明珠,引領靈石旅遊產業的龍頭,吸引國內外遊人的目光,為三晉大地增光添彩,讓古老名山再現輝煌!
旅遊時機
若以海拔高度排列,石膏山就將成為僅次於五台山、關帝山和
蘆芽山的山西第4座高山旅遊風景地,連本省同部著名的
歷山舜王坪也將遜它一籌。
秋季是去晉中旅遊的最佳時間,此時的晉中氣溫適宜、陽光明媚。既可以去綿山登高遠眺、尋訪古蹟,也可以盡情遊覽
平遙古城、晉商大院,了解那些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體會那段輝煌燦爛的歷史,還可以參觀
左權森林公園、麻田八路軍總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氣候:屬
晉中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季風乾燥, 夏季溫度 偏高,秋季天高氣爽,冬季相對寒冷,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晝夜溫差大。
旅遊信息
外部交通
自駕
1、太原—G208—G108—大運公路—汾介線—京昆高速—南峪線—終點。
2、晉中—榆祁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南峪線—終點。
內部交通
公交
靈石汽車有直達景區公交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