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石膏山的寺宇建築,主要集中在西峰的上岩、中岩、下岩的溶洞內,即:上岩白衣寺、龍王寺,中岩天竺寺,下岩鐵佛寺,間有禪院等。
天竺寺,始建於清朝雍正八年,距今有三百多年歲月。曾幾經重修,其原貌已不可見。現殿宇多已傾圮,僅存木構大殿,門額上書有“天竺古剎”四個大字。 通宇公司接管石膏山以來,經過專家認真設計,對原有的簡陋建置進行了科學的重建。
佛像介紹
天竺寺,建在天然的溶洞之內,這是天竺寺與其他佛寺迥然相異的一個特點。布局依山勢分前後上下兩層,後殿中間為正殿,兩側各一小殿。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米有餘。洞中供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玉佛。觀音為尊,這是因為石膏山古佛白衣大士是觀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石膏山是觀音菩薩三十二說法道場之一。正殿中間的觀音菩薩像,是一尊觀音菩薩手執淨瓶柳枝端坐蓮台的法像。
相關文獻
據《
妙法蓮花經》講:觀音菩薩普度眾生,神法無邊,當民眾遭遇苦難時,稱誦法號,就會觀到這個聲音,菩薩就會前去救災救難。手中淨瓶內貯有法力無邊的聖水,以柳枝輕蘸,揮灑之處便可消災免難,起死回生。觀音聖像兩邊,東為文殊,西為普賢。文殊手執寶劍,騎坐怒獅,邪魔孽障避退遠離。普賢像慈眉善目,騎坐大象,行善為本普度眾生。
寺廟景色
後殿之下為前殿,比後殿要寬敞許多。東西兩側各建偏殿,均面開三間,內設佛龕,門上東題“養性”,西題“靜心”。正中設一鐵鑄大香爐,長約一米五,寬高均達一米,正面雕“天竺古剎”四字,背面有二龍戲珠圖案。前殿兩側的偏殿,專供僧人一伙食及存放雜物之處。殿西有碑林,記載著石膏山的人文歷史。寺內仍存鐵碑1通和若干通石碑,大都是重修碑記。寺旁有洞,潺潺泉水噴出,稱為龍洞,泉水貫流三洞,叮咚作響。洞旁有
鐘泉,鐵
鐘置於泉眼之中,故謂
鐘泉,其泉水清澈透明,聖潔無塵,四季常流,旱澇不斷,飲之沁人心脾。上岩是石灰岩溶洞,深30米。洞內
鐘乳石天然形成各種形狀的動物、植物,還有白衣觀音坐像,旁有溶岩石
鐘乳和石筍。縣誌記載,塑像曾三次被淹而三次增高。
地圖信息
地址:南關鎮石膏山景區天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