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中藥)

石耳(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耳,中藥名。為石耳科真菌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Miyoshi)Minks的地衣體。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具有養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肺虛勞咳,吐血,崩漏,腸風下血,痔漏,脫肛,淋濁,帶下,毒蛇咬傷,燙傷和刀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耳
  • 別稱:靈芝、石木耳、岩菇、臍衣、石壁花、地耳
  • :真菌界
  • :子囊菌門
  • :茶漬綱
  • :石耳目
  • :石耳科
  • :石耳屬
  • :石耳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
  • 採集時間:四季
  • 用量:煎湯,9-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地衣體。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肺、心、胃經。

功效

養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肺虛勞咳,吐血,崩漏,腸風下血,痔漏,脫肛,淋濁,帶下,毒蛇咬傷,燙傷和刀傷。

相關配伍

1、治慢性氣管炎:岩菇25g(首劑50g),瘦豬肉150g,加鹽少許。隔水蒸服。(《江西省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彙編》)
2、治鼻出血:1、石耳15g,鴨蛋2個。煮食,連服3劑。2、石耳15g,紅雞冠花30g,雞蛋1個。煮服。
3、治吐血紅崩:石耳、紅茶花、杜鵑花。研成粉兌水服或煮酒糟服。
4、治痢疾:鮮石耳洗淨,嚼服15-30g。
5、治急性腸炎:石耳9g,沙參15g。水煎服。(2-5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炮製

採集加工

四季可采,曬乾備用。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形態特性

石耳又名:美味石耳。地衣體單片型,幼小時正圓形,長大後為橢圓形或稍不規則,直徑12cm上下,大者可達18cm,革質。裂片邊緣淺撕裂狀;上表面褐色,近光滑,局部粗糙無光澤,或局部斑點脫落而露白色髓層;下表面棕黑色至黑色,具細顆粒狀突起,密生黑色粗短而具分叉的假根,中央臍部青灰色至黑色,直徑5-12mm,有時自臍部向四周放射的脈絡明顯而突出。子囊盤少見。

生長環境

生於裸露的岩石上,尤喜生在矽質岩上。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

地衣體多乾裂皺縮,呈片狀,平展後完整者呈不規則圓形,直徑12cm左右,邊緣有時碎裂,小穿孔較大。臍背突起。上表面灰棕色較光滑;下表面棕黑色至灰黑色,較粗糙,有由多數珊瑚狀黑色假根組成的羝氈層。乾時質脆,易碎。折斷面可見明顯的黑白二層。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抗實驗性胃潰瘍作用。
2、降壓作用。
3、抗癌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主治肺膿瘍,高血壓,蕁麻疹,外傷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