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磬是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中出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磬
- 出土時間:2022年
- 出土地點:三星堆遺址祭祀區
石磬是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中出土的文物。
石磬 石磬是三星堆遺址祭祀區中出土的文物。文物發掘 2022年,石磬在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被發掘。
齊家文化石磬是齊家文化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青海省博物館。文物歷史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文物特徵 形似石刀,長約100厘米,寬60厘米,厚約4厘米。用黑色沉積岩加工製成,靠上緣鑽有一孔,兩面對穿而成。文物鑑賞 器身特殊,古樸厚重。
喇家遺址石磬 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遺物。2000年徵集而得。用石板加工而成,長方形,長91厘米、寬61厘米、厚4厘米。一邊中間有穿孔,吊掛起來成為敲擊的重器,可發出悅耳洪亮的聲音。是史前時期石磬的一個重要標本。
鳳鳥紋石磬為商王武丁時期的玉器,長26.5、寬8.2厘米,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詳細信息 器呈長方形,圓形掛孔。兩面紋飾相同,均為陰線刻鳳鳥紋。鳳鳥頂部有弧形冠,勾喙,臣字眼,桃形大耳。雙...
喀喇沁旗石磬,石制樂器,屬夏家店下層文化。1977年內蒙喀喇沁旗錦山鄉西府村出土。石磬用白色石料磨製而成,呈三角形,長33、寬19、厚2.5厘米。上端有一圓形穿孔,孔內有繩索磨痕。磬身下緣留有明顯的敲擊痕跡。現仍能發出清脆、...
伴隨著樂律的不斷完善,磬由單一的“特磬”發展為成組的“編磬”,在商周時期編磬與編鐘開闢了我國古代“金石之樂”的先聲,磬在古代音樂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記載 關於磬,甲骨文中已有此字,磬字甲骨文作 ,左半象懸石,即磬,右...
陶寺石磬 陶寺遺址代表性樂器。石質。由青灰色石灰岩打制而成,倨句形,外形粗陋,未經琢磨。在大墓中與鼉鼓同出,上端兩面對鑽一孔用以穿繩懸掛。器物一般通長80厘米,器形之大,十分罕見,故稱巨磬或特磬,為當時的重要禮樂器。
編磬,是漢民族古代打擊樂器之一,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樂。簡介 編磬是漢族古代打擊樂器一種,用石或玉製作,十六面一組。它的音色,除黃鐘、大呂、太簇、夾鐘...
泗濱浮磬出自《禹貢·徐州》,意為“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編磬用的石料,以古徐州的泗濱浮磬質地最好,這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禹貢》有明確的記載“海、岱、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泗濱浮磬”。我國著名...
“蕤賓中聲”款石磬 宋代(960年—1279年) 開封 借展品 魏威工作室 Chime Ston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of “Rui Bin Zhong Sheng”Song Dynasty(960–1279 A.D.) Kaifeng Items display loaned from WeiWei studio 藏品介...
“夷□”款石磬 宋代(960年—1279年) 開封 借展品 魏威工作室 Chime Ston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of “yi □”Song Dynasty(960–1279 A.D.) Kaifeng Items display loaned from WeiWei studio 藏品介紹 “夷□”款石...
漁洋關石磬窖藏遺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橋河居委會。漁洋關石磬窖藏遺址是一處1991年發現的商代窯藏遺址。當時出土兩件石磬,完整、音質好。其中一件底較平,直鼓博, 勾呈圓弧形。通長79.6厘米,通高40.5...
西周墨玉磬是西周時期的玉飾。墨玉質,表面有大片的黃綠色及褐色點狀沁斑。整器光素,上端一孔,下微弧形,其形制如西周晉侯墓地所出土的石磬。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成組懸掛於架上,大小不等,按音律高低不同排列,以槌...
墨玉質,表面有大片的黃綠色及褐色點狀沁斑。整器光素,上端一孔,下微弧形,其形制如西周晉侯墓地所出土的石磬。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成組懸掛於架上,大小不等,按音律高低不同排列,以槌敲擊奏樂,稱為編磬。編磬多用於...
清 戴震 《樂器考》:“鳴球、玉磬,同謂石磬,古人於石之美者,多以玉名。”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人們稱讚她……說她的聲音就好像玉磬的聲音。”2、佛寺中召集僧眾所用的法器的美稱。元 楊景賢 《西遊記·三藏朝元...
靈璧磬石雕,歷史悠久,蜚聲遐邇,《書》載“泗濱浮磬”是也。遠在殷商時期就取靈璧磬石製作編磬、特磬,與編鐘前身“鉦”相輔並用,開闢了中國古代“金石之樂”的先聲。“磬”也成為歷代皇權慶典祭祀之神器、樂器、禮器,後為歷代視...
磬(拼音:qìng)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磬”本義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單個使用的叫特磬,成組使用的叫編磬;後來又指寺院中和尚念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
福磬壽紋是中國傳統紋飾之一,廣泛套用於家具之中。福磬壽紋由中國傳統吉祥元素——蝙蝠、玉磬(石磬)、“壽”字組成 介紹 福磬壽紋是中國傳統紋飾之一,廣泛套用於家具之中。福磬壽紋由中國傳統吉祥元素——蝙蝠、玉磬(石磬)、...
1950年安陽殷墟出土的虎紋石磬為可考最早的靈璧磬石雕刻。編磬的製作與雕刻一直延續千年,而其早期地位超然,多由皇家和官府開採製作。《宋史》中載:“乾德四年,和峴議令采泗濱石為編磬。”又載:“皇祐三年,詔徐、宿、泗、江、...
清代各地來靈璧採石制磬者極頻繁,多為皇家祭祀或祭孔之用。北京故宮和山東孔府陳列的編磬,皆有案可查:“石產靈璧”或“靈璧貢”。民國年間,“上海大同樂會”,參照歷史資料,用靈璧磬石成功地製成一套仿古編磬,其音質、音色與孔府...
《乾堂藏東周磬銘》是一本2023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焦新帥。內容簡介 石磬選材、製作精良,作為古代石制打擊樂器,與編鐘等合奏可以有韶樂之聲。其側刻有銘文,常為編號、標音、方位、或紀年等內容。先秦石刻文字稀如晨星...
銅編鐘和編磬 中山王“厝”墓出土了一套編鐘,總計14枚,由大到小排成一列懸掛在木製鐘架上。編鐘頂部,有用於懸掛的長方形鈕,鐘外壁上半部有三排凸起的乳丁,叫做枚,乳丁間的兩排橫向隔離帶稱篆,篆部有細密的渦卷紋,鐘的...
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的早期石磬倨勾部有孔,可供懸掛,外形與後來流行的石磬一致,但表面留有打制痕跡,未經磨平。經過測音,知音高為□。商周時期的石磬,有的磬面雕刻有精緻的裝飾花紋,如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一件石磬,兩面都雕琢有...
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最珍貴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達180多個,字型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據其上文字推斷墓主人為秦景公。大墓簡介 秦公大墓 秦都雍城遺址位於鳳翔區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