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河南省寧陵縣石橋鎮)

石橋鎮(河南省寧陵縣石橋鎮)

石橋鎮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城北5公里處,轄21個行政村、85個自然村,總人口51520人,總面積6063公頃,耕地面積58665畝,酥梨種植面積達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5%,是河南省最大的酥梨集產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橋鎮
  • 外文名稱:Shiqiao Town
  • 別名:長五野、石橋集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寧陵縣
  • 下轄地區:23個村
  • 政府駐地:石橋鎮街區
  • 電話區號:0370
  • 郵政區碼:476700
  • 地理位置:寧陵縣正北部
  • 面積:66.6平方公里
  • 人口:5.2萬
  • 方言:中原官話-商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石橋萬畝梨園、萬畝梨花節及酥梨採摘節
  • 機場:商丘觀堂機場(在建)、徐州州觀音機場
  • 火車站:寧陵縣站
  • 車牌代碼:豫N
  • 特產:寧陵酥梨、白蠟桿
  • 行政區劃代碼:411423208
  • 定位:國家千個重點建設鎮之一
簡介,歷史沿革,葛伯之國,名稱由來,歷代沿襲,交通環境,自然地理,農業發展,酥梨之鄉,酥梨採摘節,萬畝梨園景區,工業聚集區,石橋鎮建設,教育,

簡介

石橋鎮位於商丘市寧陵縣北部,鎮政府南距寧陵縣城區6公里。北距寧陵縣柳河鎮8公里,西與寧陵縣鎮相接。總面積66.6平方公里。全鎮轄23個行政村,101個自然村,230個村民組,51006人。

歷史沿革

葛伯之國

公元前5000多年前,葛天氏部落就在該鄉一帶休養生息。夏後帝啟即位後,將治水有功的伯益的大兒子若木封為徐(今徐州一帶)伯,封他的二兒子飛廉為葛(今河南寧陵一帶)伯。據史書記載,夏朝有萬國,因此,葛地也叫葛國,俗稱葛伯國。都城就在今石橋鎮西北葛伯屯村西側。

名稱由來

劉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劉氏始祖澄公率家眷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寧陵縣柳園村。明嘉靖年間,甲午科舉人劉氏後代劉石橋北遷於此,村以其名而得,叫劉石橋。老二居住在石橋西北,稱為劉二橋,老三劉一風,號花橋,居住在石橋西,稱為劉花橋。清朝末,為防禦賊寇,此地建堡築寨,形成集會,稱為石橋集,簡稱石橋。

歷代沿襲

石橋在明代屬長樂鄉,為長五野。民國初期,全縣設5個區,石橋屬中區,為石橋集。民國30年(1941年),日偽縣政權將全縣改設為3個區,石橋屬一區(城關)。民國34年(1945年 ),石橋、金廂為鄉。1949年,寧陵解放,全縣設5區1鎮,石橋屬四區,時石橋、祁莊、萬集為鄉。五門劉為五區區政府所在地,時坡里、吳良吉為鄉,歸屬五區。1951年,全縣設6區1鎮,石橋屬六區,時萬莊、吳良吉、祁莊、萬集等為鄉。
坡里為鄉,歸屬五區(邏崗)。1955年,全縣撤消區建制,合併為32個鄉,石橋、五門劉仍為鄉。1957年,全縣合併為17個鄉,石橋仍為鄉。1958年,全縣撤鄉合併為13個人民公社,石橋為人民公社。1977年,增設金廂人民公社,將所轄董莊、余莊寨、金廂劃歸金廂人民公社。1982年,撤銷金廂人民公社,將原金廂人民公社所轄金廂、董莊、余莊寨重新劃歸石橋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12月,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為鄉,石橋公社改為石橋鄉。2009年12月,河南省政府批准撤鄉設鎮,稱石橋鎮,至今。

交通環境

境內有連(連雲港)霍(霍爾果斯)高速公路、國道220線(原省道210線於201年底升級)、縣級公路2條、鄉村公路16條。35萬千瓦變電站就坐落在該鄉的萬集村。北距寧陵縣火車站柳河鎮)8公里,南距寧陵縣城區6公里,寧陵縣萬畝生態梨園遊覽區涉及該鎮的石橋、劉花橋、任莊、韓莊、郭岔樓等行政村。葛伯國遺址葛天氏陵、老堅決墓等均在境內。

自然地理

該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647毫米,無霜期216天,夏季熱月最份為7月上中旬至八月上中旬,冬季最冷月份為1月初至2月上中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適宜人居。良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農業、生態旅遊發展迅速,物產豐饒。
該鎮地勢平坦,土質多為沙質。耕地面積67665畝,人均1.12畝。境內有陳兩河、上清水河、吳王溝、黃茶排水溝等主要骨幹河道,水閘5座。支、斗、農溝23條,共長38公里。2007年全鎮有大中型拖拉機57台,小型拖拉機759台,機引犁2325台,機引耙1229台,旋耕機59台,機引播種機441台,排灌機械1053台,聯合收割機39台,機動脫粒機1021台,農用運輸車2269輛,水泵1492台,秸稈粉碎還田機55台,柴油機209部,電動機1294台。擁有機井1064眼,有效灌溉面積達100%。其中上清水河發源於民權縣黃河故道,水量豐沛,南流至城郊鄉注入大沙河。

農業發展

該鎮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為主。1989年,全鄉糧食總產19014噸,棉花總產118噸,油料總產2324噸。1991年以後,該鎮引導民眾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擴大棉花和花生種植面積,改善種植模式,提高複種指數。1995年,糧食總產24090噸,棉花總產440噸,油料總產6074噸,分別比1989年增產5076噸、322噸和3750噸,增幅分別為27%、2.7倍和1.6倍。自此全鎮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萬噸左右。2006年突破3萬噸,2007年達到3529噸,比1989年增產15485噸,增幅為81%。自1996年以後,油料總產一直穩定在6000~8000噸之間。棉花總產從1991年起至2002年,總產穩定在400~500噸之間,2002年以後面積和總產下滑,2007年,全鎮棉花面積僅5000多畝,總產不足400噸。全鄉有林地9180畝,植樹121萬多株,圍村林89萬餘株,公路林30萬餘株。果樹主要有酥梨、蘋果、桃、杏、李子、葡萄等。其中酥梨面積達20745畝。經濟林主要有楊樹、泡桐、刺槐柳樹榆樹、白蠟條等,其中白蠟條面積達2萬多畝。2007年,蔬菜總產30442噸。農業總產值206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26元。
自20世紀80年代初,該鎮白蠟桿加工就是鄉鎮企業主導產業,1989年引進白蠟桿工藝生產技術,主要是利用白蠟桿(條)生產工藝家具、辦公用具、裝飾品等,暢銷海內外及大中城市。2000年,圍繞酥梨上馬了紙箱、網套等企業。2007年,該鎮工業企業有白蠟條(桿)加工、木材加工、糧食儲藏、紙箱生產等27個工業企業。全鎮工業總產值達13487萬元,實現財政收入259萬元。
該鎮有專業村2個:喬老莊蔬菜專業村、劉花橋酥梨專業村。一些村民還擅長條編、白蠟桿加工、榨油、花生剝殼等傳統手工藝。

酥梨之鄉

酥梨採摘節

石橋鎮大力發展酥梨產業,品種已發展到12種,年產酥梨1.5億公斤,全鎮建有酥梨保險窖及冷庫3200座。寧陵縣萬頃梨園生態旅遊中心景區坐落在石橋鎮中西部,自2004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梨花節”,2007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六屆酥梨“採摘節”;2010年在石橋鎮舉辦了首屆葛天文化藝術節。這裡每年都要舉行“春賞花,夏遊園,秋品果,冬觀枝”主題遊園活動,以及“夕陽紅”自助游、2+1親子游,豐收採摘游、農家休閒遊等活動,年吸引國內外遊客40萬人次以上。

萬畝梨園景區

萬畝梨園景區位於石橋鎮區、寧陵縣城區以北,園內有皇家梨園、金頂閣觀景台、葛伯國遺址葛天氏陵等景點,明孝宗皇帝朱佑堂御封“皇家梨園”及曾敬獻梨果與毛澤東主席的“百年梨樹王”更是受到遊客的熱捧。梨園內,景觀大道與賞景小道相映成趣,隨處可見的“農家樂”飯店賓館,為遊客提供著最具地方特色的服務。
漫步梨園,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賞花品果,吃農家飯,體驗農家風情,使遊客流連忘返。金頂謝花酥梨被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心景區也被授予全國休閒農業與觀光旅遊示範點。石橋鎮憑藉著豐富的梨樹種植資源成功的發展了當地旅遊業,迄今已舉辦了七屆梨花節和三屆酥梨採摘節。每年四月份當地政府會舉辦聲勢浩大的梨花節開幕式,萬畝梨園內梨花怒放、潔白如雪,吸引了大批遊客參加開幕式並踏青賞花。10月份時,酥梨成熟,經過酥梨採摘節的宣傳,越來越多的市民到此親手採摘酥梨,大大促進了酥梨交易量,也宣揚了石橋鎮酥梨的好名聲。

工業聚集區

位於石橋南部的寧陵縣工業聚集區,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人性化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落戶。石橋鎮堅持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創新招商方式,先後引進了投資10億元的史丹利化肥、投資3.5億元的宇森木業、新農村肥業等大型企業先後入駐產業集聚區園區,掀起了石橋全民創業熱潮,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果汁加工廠、果品包裝廠、麵粉加工廠、拉桿製品加工廠等應運而生。

石橋鎮建設

2014年底石橋鎮入選1000個國家重點建設鎮行列。
除了大力發展酥梨、花生、白蠟桿等經濟作物,石橋利用世行三期、土地整理、飲水安全、農林田網綜合整治項目,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呈現出“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渠相連、產業興、村貌新”的可喜局面。鄉村油路總里程11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標。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政府所在地建成了五橫四縱的城鎮框架,集鎮規劃面積4.7平方公里,建成面積已達3.3平方公里。
石橋——葛天文化的發源地,被現代化包圍並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城鎮,魅力與活力同在的石橋,熱情好客的石橋,歡迎您的到來。

教育

該鎮現有中學2所,27個教學班,在校生1983人,中學入學率95%;國小19所,7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96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成人教育學校1所,年平均培訓人次達800人次以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