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說

知青小說

知青小說是指描寫知青生活的小說作品,或描寫知青生活的苦難,揭露文革非常歷史歲月的真實面目。憑弔流逝的青春歲月,或表達“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等。知青出身的作家們對知青生活的緬懷、對農民問題的獨到探討、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知青小說成為新時期小說中凝重而奇特的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青小說
  • 類別:小說
  • 描寫對象:知青生活
  • 性質:文學體裁
簡介,代表作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文學背景,代表作家,主要意義,最新發展,知青題材,表現形式,主題內容,最新發展,

簡介

知青小說:指描寫知青生活的小說作品。或描寫知青生活的苦難,揭露文革非常歷史歲月的黑暗,憑弔流逝的青春歲月;或表達“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們對知青生活的緬懷、對農民問題的獨到探討、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知青小說成為新時期小說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曉聲韓少功張承志史鐵生葉辛、劉海等,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風雪》、《我遙遠的清平灣》、《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蹉跎歲月》、《青春無主》等。

代表作品

張承志《綠夜》(象徵著發現“美麗瞬間”)《黑駿馬》(象徵著“永遠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徵著人生的理想境界)《黃泥小屋》(象徵著“人的念想”)《金牧場》(象徵著“人類的理想”)《心靈史》等。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控訴為特徵。
主要作品: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第二階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主要作品: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

第三階段

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
主要作品: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第四階段

90年代至2000年代後,這代知青已進入中、老年,時有冷峻回憶錄,紀實作品,或伴有根據自己知青親身經歷創作的文學作品出現。
主要作品:劉海 《青春無主》,該小說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知青小說
這部長篇小說有新的突破,在文壇上再次掀起“知青文學”高潮。作品著筆於中國西南攀西高原會理縣插隊的成都知青生活。會理縣地處金沙江與安寧河“三角區”的攀西高原,東西是高山、西南邊是金沙江大峽谷。在這個特殊的地域環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漢彝雜居的各生產隊,因為有別於“集體戶 知青”,被戲稱為“散裝知青”,《青春無主》獨特的視點就是在這裡。在矛盾和衝突中,社會底層小人物對人性的呼喚,對和諧社會的渴念以及躁動不安的情緒和思想解放萌動的微微波瀾,成為小說 一大亮點。

文學背景

"知青文學"的提法始於1983年。當時出現了一個知青作家群。一批出身知青的作家以寫知青生活步入文壇。最初"知青文學"指文革中下鄉的知青寫知青生活的作品。這些作品基本上是短,中,長篇小說。後來有些學者把知青文學的研究擴大到包括文革前及文革中描寫知識青年的作品。有的研究包括知青的地下文學作品或詩詞日記。稍後的有些研究把報告文學及知青回憶錄等都納入知青文學。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學作品開始增多,而且與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顯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鄉陰暗面及知青的悲慘遭遇。這時期影響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說《生活的路》,葉辛的小說《蹉跎歲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說《在小河那邊》。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學的高峰,出現了一大批懷舊的作品。這些作品可分三類。第一是寫知青與農民,牧民等的情誼。代表作有張蔓菱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陳村的《我曾經在這裡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現知青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代表作有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及曉劍的《世界》和《青春夢幻曲》。張承志的作品《金牧場》等兼有以上兩類的內容。第三是寫知青回城後感到不盡如意而懷念鄉村或兵團生活,如陸星兒的《達紫香悄悄的開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鄉運動及知青歷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樹王》,張抗抗的《隱形伴侶》以及李曉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說。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
然而,把知青文學的發展概括為從傷痕到到舊到反思等是過於簡單化了。很多作品不能歸入這些類別,能歸入的作品也遠遠非這些類別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既有強烈的"傷痕"特點又表現了知青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即使同是表現知青理想主義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強調的是不同的側面,表現的是不同的主題。另外如喬雪竹的《尋麻崖》,彭瑞高的《賊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極有特色又比較深刻的作品,但無法歸入以上任何類別。知青文學的內容實際相當豐富,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反映了知青的獨特生活體驗,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書遠遠不可能囊括的。

代表作家

梁曉聲創作多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人稱為“北大荒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實、動人的展示了他們的痛苦與快樂、求索與理想,深情的禮讚了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一代知識青年樹立起英勇悲壯的紀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長篇小說《雪城》最為出色;後期作品開始探討現實與人性,長篇《浮城》以社會幻想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對人類末世預測,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灣出版,並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國“世界名人錄”。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

主要意義

由此看出,知青文學的主要意義還在人文方面。"知青文學"不是一個藝術流派,僅是同一種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匯集。這同一題材便是知青的共同下鄉經歷。這一經歷在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後不會有來者,
是極其獨特的經歷,又是千百萬人共同分享的經歷。所以知青的題材便有了其特殊也是普遍的意義。知青文學涉及到人的生存價值,人的生活意義,人的承受能力,適應能力和潛力,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關係和矛盾,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實踐的矛盾,人對苦難的種種不同反應和感受,人與人關係(特別是文化背景不同人之間的關係)的各個層面,人在普通環境中不易暴露的弱點等等。知青的經歷有共同之處也有大量的不同之處,為人生提供了種種啟示。知青因為自己那段非同尋常的經歷也對人生有某種深刻的認識。因此,不論知青群體是否在歷史,社會上起重大作用,知青文學會永遠流傳下去,成為人類精神財富的一部分。筆者即將完成的研究知青文學的英文論著,就是著重挖掘知青文學在人文方面的意義。
知青小說知青小說

最新發展

知青題材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轉向非知青題材。但是知青文學並未斷檔,反而有更多長篇問世。比如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趙維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劉軍的《噩戀》韓乃寅的《遠離太陽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這些作品都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容和感情體驗。還有一些中短篇也極具獨特視角。比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解剖了知青所處的政治環境,李銳的《黑白》表現了知青理想主義的虛幻成份,劉醒龍的《大樹還小》從老鄉的角度寫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頗有內容,然而都沒引起大陸評論界特別注意。就連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專著,姚新勇的《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主要論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較有名氣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題材"在大陸已經"過時"。代之而起的寫改革,反貪,性愛,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

表現形式

九十年代更受矚目的是大量湧現的知青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後者最出名的是鄧賢的《中國知青夢》。該書揭露了大量雲南農場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實。此外還有白描的《蒼涼青春》和結集出版的系列書-《中國知青情戀報告》等。回憶錄有姜昆主編的《中國知青回憶錄》三卷本。其它較出名的有專寫北大荒兵團的《北大荒風雲錄》,專寫內蒙兵團的《草原啟示錄》,陝西插隊知青的回憶錄--《情系黃土地》和《回首黃土地》,山西知青的回憶錄--《老插話當年》,女知青回憶錄--《青春方程式》以及《輝煌的青春夢》,《我們曾經年輕》,《苦難與風流》等等,舉不勝舉。回憶錄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學的作品,比如王新華的《野草》(載《回首黃土地》)。但大多數比較簡單,粗糙。這些報告和回憶錄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鄉運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為知青一代百年之後的知青文學提供了素材。

主題內容

有人總結知青文學的三大主題是: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後輝煌。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憶錄,但遠遠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學作品。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是僅僅表現這三大主題的。有人認為知青回憶錄的大量出現是因為很多知青不滿意知青文學對知青生活的歪曲。這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實際上,回憶錄可能有記憶誤差,嚴肅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倒可能更真實,更本質,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總的說來,已發表的知青文學作品中比較有份量的長篇不多。表現插隊生活的文學作品數量相對來說遠遠不足。當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隊,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農場。但比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寫農場知青的,《青春無主》卻開拓插隊知青生活文學作品新的篇章。

最新發展

知青文學的最新發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備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虛構長篇著作。其中《羊油燈》和《落荒》實際上是自傳體小說,兩部書寫的是在同一地點插隊的同一撥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現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無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寫青海兵團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學中從未涉及的。紀實小說《泣紅傳》寫文革前下鄉知青在文革中的經歷。《審問靈魂》是知青作家根據別人經歷寫的紀實小說。這套書還在不斷擴充充發展,第二批書的質量更高。這套由著名知青編輯岳建一策劃編輯的叢書,對推動知青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知青文學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這套書的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使知青文學再度引起人們注意。並且這套書的繼續發展也鼓勵知青中的非專業作家從事知青文學的寫作。有強烈使命感的岳編輯特彆強調這套書的歷史、政治意義。他希望知青文學真實反映歷史,在進行深刻的歷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為重鑄民族靈魂而作出貢獻。這套紀實文學叢書雖然著重再現歷史和當時的政治文化,但其意義遠遠超出歷史、政治的範疇。因為文學作品與歷史書不同,是以描寫人物形象為主,並著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這套叢書中的一些著作相當深刻地表現出人的複雜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現出知青對上山下鄉那段經歷的複雜感受。
長篇知青題材小說《青春無主》這是一部以散裝知青(區別於梁曉聲、葉辛等寫集體戶知青)。《青春無主》突破了知青文學 中青春無悔知青文學的套路,這代知青文學已開始了對知青這代人命運的無奈和對文革,對紅衛兵運動,對農村、社會、國家,以及社會歷史進程的反思。 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 容和感情體驗。經過歲月沉澱,知青文學的思考更為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