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障總名歌
外障暴赤血灌瞳,硬睛赤垂與黃沖,蟹睛
旋螺並肉,
雞冠蜆肉祟疼同。突睛
漏睛連鶻眼,拳毛倒睫胞凝逢,赤花陷及黑釘,僻冰瑕粘睛並。玉翳水輪逆順障,瞼出風粟又混睛,撞破撞刺及針刺,眼癢淚出瘡痍生。客熱傷寒並肝熱,因他痰核天水行,青盲赤爛瘡病,轉關生贅疳眼名。小兒
通睛恙雖小,還有眯目證為輕,此為外障四十八,熟讀方知各證情。【注】外障者,或因內熱,或因外邪,或內外合邪,致生目赤腫痛翳膜等證也。暴者, 暴赤生翳也。血灌
瞳者,血灌瞳仁也。硬睛者,瞼硬睛疼也。赤垂者,
赤膜下垂也。黃沖者,黃膜上沖也。
蟹睛者,形如蟹睛而疼痛也。旋螺者,形如
旋螺尖起也。肉者,肉攀睛也,疼者,神疼痛也。突睛者,
突起睛高也。漏睛者,漏睛膿出也。鶻眼者,鶻眼
凝睛也。胞凝者,胞肉膠凝也。赤者,兩赤脈也。花陷者,花翳白陷也。黑者,黑翳如珠也。釘者,
釘翳根深也。僻者,風牽僻也。冰瑕者,冰
瑕翳深也。粘睛者,兩瞼粘睛也。玉翳者,玉翳浮滿也。水輪者,膜入水輪也。逆順者,
逆順生翳也。撞破者,被物撞破也。撞刺者,
撞刺生翳也。針刺者,痛如針刺也。淚出者,衝風淚出也。瘡痍者,
風赤瘡痍也。客熱者,
暴風客熱也。傷寒者,傷寒熱病後患目也。肝熱者,肝虛積熱也。因他者,因他病後生翳也。痰核者,
睥生痰核也。天水者,天水行後赤眼也。赤爛者,
胎風赤爛也。瘡者,瘡入眼也。轉關者,轆轤轉關也,生贅者,瞼中生贅也。此外障四十八證之總名,讀者誠能熟習玩味,自因病而各得其情矣。
部份內容
瞳仁幹缺歌
瞳仁幹缺瞳形缺,左右上下不成圓,色白腦脂流下患,色黑肝膽熱虛愆。色白瀉肝 芩地骨,麥知芍蔚黑參添;色黑鎮肝山藥味,參苓石決細車前。【注】瞳仁幹缺內障,初患之時,忽因疼痛難忍,細看瞳仁現出缺形,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缺而不圓,瞳仁之色,黑白不定。色白乃腦脂流下為患,宜服瀉肝湯;色黑則膽熱肝虛,宜服
鎮肝丸。
瞳缺瀉肝湯方
黃芩(一錢)地骨皮(一錢)
麥門冬(一錢)知母(一錢)
赤芍藥(一錢半)茺蔚子(一錢半)黑參(一錢)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去渣溫服。
瞳缺鎮肝丸方
乾山藥(二兩)五味子(五錢)人參茯苓石決明(各一兩半)細辛(五錢)車前子(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米湯送下二錢。
雀目內障歌
雀目內障多癢澀,暮暗朝明與雀同,黃昏視下難見上,肝風邪火障雙瞳。
洗肝散用 車前子,柴胡芩細黑參茺,瀉肝湯里硝黃芍,桔梗黃芩與防風。【注】雀目內障,患時暮暗朝明,多癢多澀,發作不常,或明或暗,夜中惟能視直下之物,而不能視上。乃肝風邪火上沖於目,致成內障。宜服洗肝散先清虛熱,後服瀉肝湯,以瀉其實邪也。
洗肝散方
車前子(一錢)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
細辛(五分)黑參(一錢)茺蔚子(二錢)上為粗末,以水二盞,黑豆三七粒,煎至一盞,去黑豆,空心溫服。
雀目瀉肝湯方
芒硝大黃白芍藥桔梗(各一錢)黃芩防風(各二錢)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去渣溫服。
雷頭風歌
頭響如雷又似風,雷頭風熱毒沖瞳,腦汁下注瞳色變,瞳仁大小目昏蒙。瀉肝芩梗硝黃黑,羌活車歸知母龍,虛者磁石丸姜附,味黑丹皮磁石同。【注】
雷頭風內障,初患之時,頭面多受冷熱,毒瓦斯沖入頭中,致頭內響聲如風如雷,頭旋發熱,日久沖入眼內,腦汁下注,瞳仁變色,瞳或大小不定。實者宜服
瀉肝散;虛者宜服磁石丸。
瀉肝散方
黃芩桔梗芒硝大黃黑參羌活車前子當歸知母(各一錢)
龍膽草(五分)上為粗末,以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去渣溫服。
磁石丸方
乾薑(一兩)附子(炮,五錢)五味子(半兩)黑參(一兩)牡丹皮(一兩)磁石(燒紅,醋淬三次,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食前茶清送下一錢。
浮翳歌
浮翳色白瞳內映,明看細小暗看寬,不癢不疼無血色,腦風沖入腦脂愆。決明石決 人參茯,車細防軍茺桔添,墜翳石決知辛味,生地參防及兔肝。【注】
浮翳內障之證,初患之時,不癢不疼,從
瞳神內映出白色。暗處看則其翳寬大,明處看其翳略小,全無血色相混。緣腦風沖入於眼,腦脂流下,致成內障。宜服決明散
墜翳丸。
石決明散方
石決胡(一錢)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車前子(一錢)細辛(五分)防風(二錢) 大黃(一錢)茺蔚子(二錢)桔梗(一錢半)上為細末,令勻,食後米飲湯調下二錢。
浮翳墜翳丸方
石決明(一兩)知母(一兩)細辛(五錢)五味子(半兩)生地黃(二兩)人參(二兩半)防風(一兩)兔肝(一具)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送下三錢。
作者簡介
吳謙(1689~1848年),字文吉,清朝
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製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中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吳謙是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曾任太醫院右院判。作為御醫,吳謙經常隨侍於皇帝身邊。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吳謙、陳止敬等御醫“敬謹調理,甚屬勤勞,……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癒了。吳謙等因而受到了嘉獎。在為宮廷服務期間,吳謙多次受到這樣的恩賞。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詔令編纂醫書,命吳謙、劉
裕鐸為總修官。作為總修官,吳謙為《醫宗金鑒》的成書做出了重要貢獻。吳謙認為,醫經典籍以及歷代各家醫書,存在著“詞奧難明、傳寫錯誤、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等問題,應予以“改正注釋,分別諸家是非”。
吳
謙崇尚仲景學說。在撰著
《醫宗金鑒》時,他參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 的20餘位醫家的著述,對這二部經典著作的原文逐條加以注釋,匯集諸注家之闡發,撰成《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17卷、《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8卷,列為《醫宗金鑒》全書之首。
《醫宗金鑒》是清乾隆帝敕命編纂的大型綜合性醫學叢書。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國力鼎盛,宮廷醫學也達到頂峰階段。乾隆皇帝務求標榜文治,於乾隆四年(1739)下諭太醫院編纂醫書:“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由大學士鄂爾泰和親王弘晝督辦,任命御醫吳謙、劉裕鐸擔任總修官(相當於主編),陳止敬擔任該書的經理提調官。為保證醫書的質量,選派有真知灼見、精通醫學、兼通文理的學者共同編纂,設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武維藩等作為纂修官參加了編寫。此外,還有審效官、
謄錄官等人員,共70餘人參加了編寫工作。編撰中,不僅選用了宮內所藏醫書,還廣泛徵集天下新舊醫籍、家藏秘籍和世傳良方。
1742年,《醫宗金鑒》纂修完成,
乾隆帝賜名為《醫宗金鑒》,並御賜編纂者每人一部書、一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自1749年起,清太醫院將《醫宗金鑒》定為醫學生教科書;這部書還廣泛流傳於民間,深受讀者的歡迎。
《醫宗金鑒》是作者們對18世紀以前的歷代醫學著作加以校訂、刪補,並節錄編輯而成書的,是宮廷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醫宗金鑒》一書,從醫學文獻校訂整理的角度體現了宮廷醫學的學術水準和成就。